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剩余价值的绝对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剩余价值的绝对规律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力的商品化使资本主义的雇佣剥削成为可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就是攫取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三种基本方法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剩余价值的绝对规律

劳动力的商品化使资本主义的雇佣剥削成为可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就是攫取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为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其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

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所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价值增值过程则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就是使工人整个的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往往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基本生产要素的形态存在,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并分别用c和v表示。简单而言,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不仅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这部分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通过对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作为生产过程中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与劳动结合,才能生产出使用价值。它们在新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其原有的使用价值被消费,其原有的价值被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即新产品的价值。与此同时,工人也把一定量的劳动加入新产品,并且转化为新价值。新价值的创造和原有价值的转移过程,是同一劳动引起的两种不同结果。从这点来看,劳动既创造了价值,又转移了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值的保存或转移,都是劳动的结果。而作为生产得以进行的物质条件的生产资料,离开了劳动,是不能创造出价值的。

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等式表示就是: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率正确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实际分为两部分,即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与此相适应,工人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简单而言,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用等式表示就是:

剩余价值率(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从这两个公式不难看出,它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个关系。即:前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后一个公式则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意义,其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进一步揭示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二是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三种基本方法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具体办法多种多样,但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及超额剩余价值的实现。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就是指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来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生产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绝对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总是力图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也是资本主义早期所采用的主要生产方法。此外,资本家还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这是一种变相地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形式。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少于或等于必要劳动时间。若没有剩余劳动时间去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不复存在。因此,工人的工作日时间必须多于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两个因素制约:

(1)劳动时间的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于休息、吃饭等,以便恢复劳动力;

(2)道德的界限,工人在一天内总需要一定的时间用于家务活动、社会活动及文化生活。

在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下,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这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知识链接】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20万人举行大罢工,抗议资本家无理延长工作日,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著名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即由此而来。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简单而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就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绝对延长工作日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逐渐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又极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贪欲,即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就需要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它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www.xing528.com)

另外,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单个企业开始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是说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在于要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主要是受商品价值决定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影响的结果。从这点可以看出,超额剩余价值指的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单独获得一个更大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每个资本家都在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而独享超额剩余价值。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价值相应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而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却使相对剩余价值得到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

另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初期,生产技术水平低,主要是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逐渐成为主要的剥削方法。总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积累

资本家为了不断获得剩余价值,必须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周而复始、连续不断地进行。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是再生产过程。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三个重要特点:

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2.不仅可变资本而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由工人创造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都作为消费基金消费掉,而是拿出一部分用于积累,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其不仅是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具体表现在:

1.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从一开始就全部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

2.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3.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物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来换取更大量的工人活劳动。这主要是由于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同时,资本家还把一部分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劳动力,为资本家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创造条件。这充分表明了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由此可见,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另外,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以及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

在剩余价值分割比例既定的条件下,一切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积累量。这些因素主要有四方面: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积累不仅具有客观必然性,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有两点:

1.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必须不断地进行积累,才能扩大生产规模,达到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2.资本积累也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谁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得扩大生产规模,追加投资。竞争迫使每个资本家都要拼命地进行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