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孩子一起,在行走中共同成长

与孩子一起,在行走中共同成长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的确,这次旅行包括前期准备中女儿的认真劲儿是我没有想到的。其实不光是孩子,我作为课程的参与者同样深受启发。另外有一点也让我非常有感触,虽然课程每次只有一周时间,但在这一周中孩子会暂时离开自己平时熟悉的小环境,与同学或父母一起进入全新的环境。究其原因,就是价值观出了问题。真的很感恩,孩子在小学阶段能遇见绿苑,并且非常有幸遇见这么有远见的校长。

与孩子一起,在行走中共同成长

五(6)班 贵子譞家长 穆婷

事情要从2017年的暑期我和女儿在维也纳旅行期间的一件小事说起。

记得那天我们在参观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经过几个小时的观展,我已经两腿酸软,筋疲力尽,于是靠着墙等女儿自己观展,不料馆内的一个老先生朝我微笑起来,出于礼貌我也回了一个微笑。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他主动朝我走了过来,面带肯定地对我说:“你女儿很棒!我还没见过哪个小孩子参观时像她一样认真!”“哦?是吗?谢谢!”我挺意外,扭头看见女儿正饶有兴致举着讲解器,一个不落细细浏览,时不时还拍张照片,记下笔记,此时我感觉很欣慰。

的确,这次旅行包括前期准备中女儿的认真劲儿是我没有想到的。出发前她很认真地看了部分相关书籍,还做了阅读笔记,并且所有这些行为都是在没有任何大人介入的情况下,她自己主动完成的。当时我就有一种感觉,这些都与三次“玩转地球”探究课程对她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影响有关。

三季课程,我们的出行主题都不相同,从新加坡的“行走在路上,学习在路上”,到西安的历史人文探索“寻根”,再到川北大环线的地理科普实践“跟着课本去旅游”。每次出行任务都不少,但孩子的兴致越来越浓,也越来越主动,会要求自己写稿录制视频,会主动编辑图文记录感受。也正是因为这种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所以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可见这种学习方式已经慢慢根植在她的心里,并且会使她受益一生。(www.xing528.com)

其实不光是孩子,我作为课程的参与者同样深受启发。记得第一季报名参加时我满腹好奇,学校这个非常开放的创新型任务驱动课程到底要做些什么。同时也充满了自我怀疑,作为一个从小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70后,习惯了被动地接受,这门课程却要求我们转换角色,作为课程设计者来引导孩子,那么我到底要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在一周内过得既充实又有趣?我能胜任这个角色吗?除了被动的听和看,怎么激发她的兴趣和培养自主的学习习惯?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开始时我也没有很好的答案。好在学校智囊团老师们特别给力,不断地在实践层面提供很多具体帮助来引导着我们这些并没有什么经验的家长,从主题、任务清单梳理,到各种追踪孩子学习进展的APP等,这些都能帮助我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想法。现在我也经常会不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来记录自己和孩子的生活

另外有一点也让我非常有感触,虽然课程每次只有一周时间,但在这一周中孩子会暂时离开自己平时熟悉的小环境,与同学或父母一起进入全新的环境。在旅行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习怎样更好地与人沟通,这些在我看来比收获知识更重要。我们身边也有一些高学历的80后同事,虽然有着很不错的工作和家庭条件,可总说自己过得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价值观出了问题。上学时他们生活的全部就是获得好成绩,周围家人和长辈的评价只有成绩,考分变成了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唯一来源。可是工作以后,没有了考试和评分,他们便感觉人生缺失了方向感。这些人对人生的理解和想象,也空洞得可怕。我觉得学校设计这样一门课程,就是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提供更多让孩子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去感受和接纳周围的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

真的很感恩,孩子在小学阶段能遇见绿苑,并且非常有幸遇见这么有远见的校长。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再次感谢绿苑,感谢遇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