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国军事史:战国时期的训练、装备与防御

齐国军事史:战国时期的训练、装备与防御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训练1.训练的具体内容及相关制度与常备军的普遍建立相适应,战国时期各国军队的训练也经常化、制度化了。它是所有军事训练中最基础的训练,战国时期齐国军队在进行训练时将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战国时期,齐国是军事训练比较先进的国家之一。二是齐国的兵家学者对军事训练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们的有关论述在深度上和数量上都远居各国之首。上述进攻性武器,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军队中都有配备。

齐国军事史:战国时期的训练、装备与防御

(一)战国时期齐国军事训练

1.训练的具体内容及相关制度

与常备军的普遍建立相适应,战国时期各国军队的训练也经常化、制度化了。从齐国的情况来看,军事训练的具体内容十分丰富,大略而言,主要有以下诸项:

第一,队列与阵法的训练。队列训练主要是进退、左右、纵横、分合、起坐跪跑伏等动作的要求和变化。它是所有军事训练中最基础的训练,战国时期齐国军队在进行训练时将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司马法·严位》中所强调的“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立进俯,坐进跪”“行慎行列,战谨进止”等,就是齐国军队这方面训练情况的写照。当时队列训练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做到人人定位,行列整齐;进退左右,俱成行列;起坐跪伏,俱从号令;疾徐迅缓,皆循节制。[126]就诚如《管子·兵法》中所说的:“教其足以进退之度。”

战国时期,随着战争中阵法的日趋复杂化,要求军队在队列训练的基础上开展严格的阵法训练,做到“人习陈利”[127],以适应作战的需要。当时齐国军队的阵法训练,注意让士卒根据阵法的变化,熟练地掌握各种战斗动作和技能,确保临战时能够“位欲严,政欲栗,力欲窕,气欲闲,心欲一”[128],从而取得作战的胜利。

第二,识别信号的训练。古代作战在广阔的战场上,广大士卒既听不到将帅的声音,也很难及时看到书面的命令。他们的军事行动全靠听金鼓的声音,看旌旗的挥动。因此,战国时期齐国军队特别重视识别信号的训练,即《管子·兵法》中所说的“教其目以形色之旗”“教其耳以号令之数”。据记载,当时齐国这方面的训练非常具体,要求严格,制定有金鼓旌旗和徽章符节:

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制兵也,所以偃兵也。[129]

用金鼓指挥进退和约束部队:“凡领三军,必有金鼓之节,所以整齐士众者也。”[130]具体地说,就是鸣鼓则进,并根据鼓声的轻重缓急来决定行动的快慢,即《司马法·严位》所说的“奏鼓轻,舒鼓重”的含义。执行不同军务的将士,要佩带不同颜色的徽章,以资识别:

一曰,举日章则昼行;二曰,举月章则夜行;三曰,举龙章则行水;四曰,举虎章则行林;五曰,举乌章则行陂;六曰,举蛇章则行泽;七曰,举鹊章则行陆;八曰,举狼章则行山;九曰,举章则载食而驾。

九章既定……[131]

第三,技击的训练。战国时期,各国军队都很重视对士卒、将吏的技击训练。这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将士的体能,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技能,在战场上更好地杀敌求胜。即《管子·七法》所说的:“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殴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基于这样的认识,齐国军队着重进行了徒手搏击、角抵、射技、驭术、剑术、游水等方面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选拔出一批“选练之士”,组成被称为“技击”的精锐部队。《六韬》一书中的《武车士》《武骑士》等篇,就分别详细地讲述了齐国选拔和训练车士、骑士的情况。正因为进行了广泛而严格的军事训练,战国时期的齐国军队有较强的战斗力,以“隆技击”而著称。

2.齐国军队训练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战国时期齐国军队的训练,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其时代特色主要表现在,春秋以前“蒐狝”式的军事训练方式已被经常性的专门化的军事训练所代替,这是同军队士卒身份的变化、兵种结构的变化、武器装备的变化以及作战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的。战国时期,齐国是军事训练比较先进的国家之一。齐国军队和秦、魏等国军队一起确立了以一教十、以十教百、循序递进、系统正规的新式训练法。《六韬·犬韬·教战》中对这种方法有详细的记载:

将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变法。故教吏士,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十人学战,教成,合之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合之千人;千人学战,教成,合之万人;万人学战,教成,合之三军之众;大战之法,教成,合之百万之众。(www.xing528.com)

这种由单兵到多兵、由分队到大队、由分练到合成的训练方式不能不说是历史性的进步。其地方特色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齐国军队的训练与其兵种构成的比重有关,除常规内容外,似乎更侧重于本国军队在战争中使用较多的射技、赛马及多兵种的配合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所讲的齐宣王曾向唐易子问射弋之道,说明“射技”在齐国盛行;流传甚广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则是战国时期齐国君臣重视赛马训练的一个有力证据;而孙膑等人在指挥马陵之战时以骑兵诱敌、以战车为垒、以步卒设伏的史实和《六韬·犬韬·战车》的“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等要求,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战国时期齐人以多兵种配合进行训练和实战的独到之处。二是齐国的兵家学者对军事训练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们的有关论述在深度上和数量上都远居各国之首。例如,《司马法·天子之义》指出:“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又如,《孙膑兵法·篡卒》认为:“兵之胜在于篡卒。”再如,《管子·兵法》也说:“因便而教,准利而行。教无常,行无常,两者备施,动乃有功。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如此等等。这些论述既来源于齐国军队训练的实际经验,反过来又有力地推动了军事训练的不断进步,并且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齐国军队的武器装备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冶炼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齐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比春秋时期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进攻性武器的杀伤力有了显著提高,矛、戈、戟、剑、箭镞等武器的制作更为精细,刃口更为锐利,而且铁制兵器逐渐增多。上述进攻性武器,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军队中都有配备。如《孙膑兵法》一书中就多次提到这些武器如何配合使用的问题。

第二,各国均发明或改进了一些进攻性武器。以齐国为例,投入使用的新式武器有:弩机、云梯、钩拒、铁杖、铁槌、方首铁棓维朌、木蒺藜、铁械锁、环利铁索、铁杙、方胸铁杷、方胸铁叉、匕首、斧、钺等。[132]其中,春秋末期开始在战争中使用的弩机,经过不断改进,已成为战国时代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的先进武器。[133]

第三,在进攻性武器不断改进的同时,防护性装备也更多地投入使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铁制甲胄的出现。1965年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44号墓中出土了一件战国后期的铁胄,用89片铁甲片编缀而成,制作工艺精湛。[134]战国时期,战车的形制也得到了改造,并且在作战时有了更细的分工,仅在齐国军队中就有不少这方面的例证。比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膑在指挥战争时,就曾“居辎车中,坐为计谋”。又如《史记·田单列传》记述,在燕国乐毅大军压境时,齐将田单“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

(三)战国时期齐国的国防建设

1.城市和关塞亭障的设防

春秋时期以前,人口相对稀少,城市的规模也不大[135],而且各诸侯实际控制的版图只有国都所在的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彼此孤立自守,各个城邑或居民点间都有大片的荒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每个国家只有“点”的概念。春秋战国之交,这种情况开始有了改变,在一些重要城市之间陆续建立起比较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这就有了“线”的概念。进入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中期以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使城市不断出现,星罗棋布,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大片荒芜的土地也得到了开垦,这才逐渐形成了“面”的概念。上述发展过程体现在军事上,有两点重要的影响:一是城市的战略地位大为提高,成为各国在战争中争夺的主要目标。就齐国的情况来看,虽然战国时期城市繁荣,交通发达,但僻处一隅,地形险要,在军事上易守难攻。[136]所以,在整个战国历史中,与齐国有关的战争有多次涉及城市的攻防。如公元前286年的齐兵伐宋取陶邑和公元前279年的齐燕即墨之战等,都是典型的城市攻防战。《孙膑兵法》等齐国兵书中也都有专门论述城市的攻守问题的内容。二是列国纷纷“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137],在一些地势险要之处或交通要道上建立关塞亭障,并且派军队驻守。齐国作为一个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国”[138],对关塞亭障的建立和驻防自然是不敢疏忽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的齐威王六年“鲁伐我,入阳关”,即从侧面证明了齐国在军事上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2.长城的修建及其在军事上的作用

在《孙子·地形篇》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夫地形者,兵之助也。”长城就是古人利用地形、地势建成的一种防御工程。在冷兵器作战时代,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修筑长城是当时不少诸侯国国防建设的主要内容,且随着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早在春秋中期,齐国即开始在某些地段上修筑长城。洛阳出土的一套编钟上有这样一段铭文:“征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阴。”[139]水经·汶水注》引《竹书纪年》等资料也都记载了春秋末至战国初,齐国曾多次在长城一线与三晋军队作战。[140]

战国初期,齐国开始大规模地“筑防以为长城”[141],至齐宣王时全线已基本完成。齐长城是一个连亘千余里的大型军事防御工程,其西端起于今山东平阴的防门,绵延东行,经今济南、淄博、安丘、诸城等地,至胶南小珠山的长城岭入海。据有关学者实地调查考证,齐长城基本上是利用原有的堤防连接山脉陆续筑成的,所以也被称为“长城钜防”[142]。在许多地段上依山修建的齐长城非常科学,一般建于岭脊区的外侧,至最高一线尚有一段距离,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与“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143]的作战原则相吻合。齐长城的修建,充分体现出齐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齐长城的修筑,大都就地取材,用自然页岩石砌成,也有个别段是用土石混合结构筑成。在泰安莱芜交界的长城岭上,有几处至20世纪80年代末还保持了古齐长城的原貌。[144]青岛境内的胶南、黄岛也有多处齐长城的遗地。[145]《史记正义》引《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以备楚。”说明齐修长城主要针对楚国,但在不同时期也有防备鲁、赵等国的用意。战国时期,长城已成为齐国国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