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议5:遵循自然法则的教育

建议5:遵循自然法则的教育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生而具有各种能力,儿童天赋能力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儿童的天赋;一切教育遵循自然法则进行,既要适应儿童的内在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儿童生长的自然环境。由此,他提出了人性教育理论。所谓人性教育理论,就是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引导幼儿去意识,去思考及表现,而不是将教师自己的主观看法或感受强加给幼儿。而这些就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即一切教育遵循自然法则进行。

建议5:遵循自然法则的教育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幼儿教育之父。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其教育思想至今仍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他的代表作品是《人性教育》。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幼儿教育之父。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其教育思想至今仍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他的代表作品是《人性教育》。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幼儿教育之父。他不仅创办了第一所称为“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机构,其教育思想至今仍主导着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向。他的代表作品是《人性教育》。

儿童生而具有各种能力,儿童天赋能力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儿童的天赋;一切教育遵循自然法则进行,既要适应儿童的内在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儿童生长的自然环境

儿童生而具有各种能力,儿童天赋能力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儿童的天赋;一切教育遵循自然法则进行,既要适应儿童的内在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儿童生长的自然环境。

儿童生而具有各种能力,儿童天赋能力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儿童的天赋;一切教育遵循自然法则进行,既要适应儿童的内在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儿童生长的自然环境。

作为一名虔诚的牧师的儿子,福禄贝尔所受的宗教影响,让他从小就感觉人的生活、自然的生活、情绪生活等不能分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深深体会到神所创造大自然人类心灵关系,由大自然到神,由有限到无限之哲理。当他对斐斯泰洛齐的教学方法产生兴趣后,开始在教学中实践斐斯泰洛齐的主观教学法,每周一次带儿童到郊外让其自由玩耍,引导他们接近大自然,从事挖土、种花、栽培植物等活动。在活动中,他感受到了儿童无限的喜悦。在研究和思考斐氏和卢梭亚伦多的教育的同时,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实质在于使人能够自由地表现他的本质,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由此,他提出了人性教育理论。

所谓人性教育理论,就是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引导幼儿去意识,去思考及表现,而不是将教师自己的主观看法或感受强加给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就是辅导幼童本身的活动,让幼童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成人不加以干涉,让幼童借此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辅导幼儿自我操练,通过他们的行动、工作,启发他们的潜在力量。换言之,福禄贝尔的人性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让儿童把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一直到能由外在的事物引发内在的能力,使内外能够统一。而这些就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即一切教育遵循自然法则进行。

这就提示幼儿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儿童,为儿童创设探究空间。

1.充分认识儿童的可塑性

教师要在教育中自觉克服主观能动性,认识到儿童的可塑性。教师要在准确理解可塑性的前提下,认识到可塑性之于幼儿成长的意义。

所谓可塑性,是指一个人可以被改造的可能性。一个人的可塑性体现在性格和能力方面。相比成人,幼儿的很多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还没有稳定,是容易改变的时期,因此其可塑性要大得多。因此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才说:“给我一打健康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2.顺应儿童天性

教师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不进行强制性教育,不压制儿童发展。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如同未被雕刻的木头,幼儿教师如同雕刻手,对幼儿未来的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一定要用科学、健康的方式方法去雕琢。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不妨采用以下方式和方法。

(1)依据幼儿年龄特点,调整教育方式,以开发幼儿智力。

幼儿年龄较小时,智力发育刚刚起步,对事物的认识或判读处于朦胧阶段。对于3~5岁的儿童,教育幼儿适合采用封闭式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将回答内容加以限定,仅让孩子回答是或不是、要或不要,比如:“孩子,你想不想喝水?”答案仅是“想”或“不想”。对于6~7岁的幼儿,随着其接受的新事物逐步增多,思维更加活跃,对任何事情充满好奇心,幼儿教师在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教育时,尽量用开放式教育方式引导孩子,以宽泛的内容激发幼儿发散式思维。比如:“你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感觉?”答案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如此就能引导幼儿去实际思考问题,而非坐等老师提供答案自己来选择。如此一来,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上升了一个层面,其想象力得到开发,其智力得以健康发展。不过要注意的是,当幼儿对开放式的问题不能或很难回答时,教师就要马上将问题转为封闭式来提问,以保护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心理。

(2)与幼儿平等对话,随时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模式和幼儿沟通。

幼儿教师要认识到,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沟通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平等的沟通可以帮助幼儿塑造积极、自信的心态,而这种信念的灌输是从小就要开始的。尤其是当幼儿在人际沟通、艺术表演等问题上遇到挫折和挑战时,教师更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训练其发散思维。

比如一个幼儿遇到挫折时,教师从其面部表情上发现了她(他)的失落心情,看到其眼泪在眼圈中打转,感觉到其心情糟糕透了,教师可以按如下步骤对其加以引导。

第一步:创造平等距离。教师首先要面对着幼儿蹲下或将其抱起,与其目光相对,运用目光进行友好的交流,让幼儿从老师的眼神中获得安慰,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物理概念上的“不平等”,促使幼儿能更好地与老师交流,说出他们想说的话。

第二步:搭建情绪共同点。教师在安抚幼儿的时候,一定要让幼儿能从老师的过往中获得类似的一种存在感,即情绪共同点。教师可以说:“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现在是不是很难过,很着急?”“老师小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那会儿和你比起来,还哭鼻子呢,比你差远了。”……这样的做法,让幼儿找到了老师和自己的共同点,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为信服老师的话做好铺垫。

第三步:表述事实。相当多的幼儿教师在幼儿经历失败或者挫折时,或许会倾向于夸张或者失实地鼓励和夸奖幼儿,比如:“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我觉得你做得很棒呀!”其实此种做法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相当不利。因为幼儿面对挫折时,经常会产生“人家为什么能做得好(被选上、被夸奖、受表扬),而我却没有呢”等疑问,于是教师的做法就成为一种欺骗性的鼓励。而欺骗性鼓励长期下来,对幼儿是一种误导,同时还会使幼儿产生一种“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的潜意识,进而使之形成不健康、消极乐观的心态。所以,幼儿教师正确的做法是,在搭建情绪共同点之后,和幼儿一起面对事实,比如:“确实,我们落选了,没被选上肯定是有原因的。”这样的方法,既不会打击或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又不会回避客观事实,还能让幼儿认清一些原因。当然,教师也可以这样做:“老师那会儿……你还好,你就……”以此告诉幼儿出错的原因。

第四步:寻找出色点。表述事情后,教师还要注意帮助幼儿找到出色点,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要知道,任何人都会有亮点,幼儿也是如此。教师的重点工作就是帮助幼儿将这些亮点找出来。当教会幼儿直面事实后,教师一定要告诉幼儿其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并提醒幼儿继续保持。

第五步:开放式引导。当幼儿的情绪平静下来,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后,教师还要利用一些开放式问题引导幼儿。比如:“失败不要紧,谁没失败过呢,老师也曾失败过。咱们好好总结一下,把不足的地方改掉,下次就可以获得成功了。你觉得下次你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呢?”经过这样耐心的启发和询问,幼儿就可以将注意力从失败中转移,放眼未来。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对每个问题说出更多想说的话,而幼儿想表达的话就是他(她)想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当这种教育模式成为习惯后,幼儿的创新和发散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培养和提升。这些能力就会为幼儿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获得一种不可估量的优势。

总之,遵循自然法则对幼儿进行教育,就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包括健康饮食的培养、条理能力的提升、规则的遵守等都要注意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应用封闭或开放式教育模式对幼儿进行可塑性培养。这种由封闭到开放循序渐进的教育思路在引导、教育、启发幼儿的过程中,就会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提升其智商和情商,从而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美好生活的大门。

作为一名虔诚的牧师的儿子,福禄贝尔所受的宗教影响,让他从小就感觉人的生活、自然的生活、情绪生活等不能分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深深体会到神所创造的大自然和人类心灵关系,由大自然到神,由有限到无限之哲理。当他对斐斯泰洛齐的教学方法产生兴趣后,开始在教学中实践斐斯泰洛齐的主观教学法,每周一次带儿童到郊外让其自由玩耍,引导他们接近大自然,从事挖土、种花、栽培植物等活动。在活动中,他感受到了儿童无限的喜悦。在研究和思考斐氏和卢梭、亚伦多的教育的同时,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实质在于使人能够自由地表现他的本质,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由此,他提出了人性教育理论。

所谓人性教育理论,就是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引导幼儿去意识,去思考及表现,而不是将教师自己的主观看法或感受强加给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就是辅导幼童本身的活动,让幼童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成人不加以干涉,让幼童借此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辅导幼儿自我操练,通过他们的行动、工作,启发他们的潜在力量。换言之,福禄贝尔的人性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让儿童把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一直到能由外在的事物引发内在的能力,使内外能够统一。而这些就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即一切教育遵循自然法则进行。

这就提示幼儿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儿童,为儿童创设探究空间。

1.充分认识儿童的可塑性

教师要在教育中自觉克服主观能动性,认识到儿童的可塑性。教师要在准确理解可塑性的前提下,认识到可塑性之于幼儿成长的意义。

所谓可塑性,是指一个人可以被改造的可能性。一个人的可塑性体现在性格和能力方面。相比成人,幼儿的很多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还没有稳定,是容易改变的时期,因此其可塑性要大得多。因此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才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2.顺应儿童天性(www.xing528.com)

教师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不进行强制性教育,不压制儿童发展。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如同未被雕刻的木头,幼儿教师如同雕刻手,对幼儿未来的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一定要用科学、健康的方式方法去雕琢。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不妨采用以下方式和方法。

(1)依据幼儿年龄特点,调整教育方式,以开发幼儿智力。

幼儿年龄较小时,智力发育刚刚起步,对事物的认识或判读处于朦胧阶段。对于3~5岁的儿童,教育幼儿适合采用封闭式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将回答内容加以限定,仅让孩子回答是或不是、要或不要,比如:“孩子,你想不想喝水?”答案仅是“想”或“不想”。对于6~7岁的幼儿,随着其接受的新事物逐步增多,思维更加活跃,对任何事情充满好奇心,幼儿教师在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教育时,尽量用开放式教育方式引导孩子,以宽泛的内容激发幼儿发散式思维。比如:“你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感觉?”答案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如此就能引导幼儿去实际思考问题,而非坐等老师提供答案自己来选择。如此一来,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上升了一个层面,其想象力得到开发,其智力得以健康发展。不过要注意的是,当幼儿对开放式的问题不能或很难回答时,教师就要马上将问题转为封闭式来提问,以保护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心理。

(2)与幼儿平等对话,随时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模式和幼儿沟通。

幼儿教师要认识到,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沟通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平等的沟通可以帮助幼儿塑造积极、自信的心态,而这种信念的灌输是从小就要开始的。尤其是当幼儿在人际沟通、艺术表演等问题上遇到挫折和挑战时,教师更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训练其发散思维。

比如一个幼儿遇到挫折时,教师从其面部表情上发现了她(他)的失落心情,看到其眼泪在眼圈中打转,感觉到其心情糟糕透了,教师可以按如下步骤对其加以引导。

第一步:创造平等距离。教师首先要面对着幼儿蹲下或将其抱起,与其目光相对,运用目光进行友好的交流,让幼儿从老师的眼神中获得安慰,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物理概念上的“不平等”,促使幼儿能更好地与老师交流,说出他们想说的话。

第二步:搭建情绪共同点。教师在安抚幼儿的时候,一定要让幼儿能从老师的过往中获得类似的一种存在感,即情绪共同点。教师可以说:“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现在是不是很难过,很着急?”“老师小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那会儿和你比起来,还哭鼻子呢,比你差远了。”……这样的做法,让幼儿找到了老师和自己的共同点,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为信服老师的话做好铺垫。

第三步:表述事实。相当多的幼儿教师在幼儿经历失败或者挫折时,或许会倾向于夸张或者失实地鼓励和夸奖幼儿,比如:“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我觉得你做得很棒呀!”其实此种做法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相当不利。因为幼儿面对挫折时,经常会产生“人家为什么能做得好(被选上、被夸奖、受表扬),而我却没有呢”等疑问,于是教师的做法就成为一种欺骗性的鼓励。而欺骗性鼓励长期下来,对幼儿是一种误导,同时还会使幼儿产生一种“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的潜意识,进而使之形成不健康、消极乐观的心态。所以,幼儿教师正确的做法是,在搭建情绪共同点之后,和幼儿一起面对事实,比如:“确实,我们落选了,没被选上肯定是有原因的。”这样的方法,既不会打击或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又不会回避客观事实,还能让幼儿认清一些原因。当然,教师也可以这样做:“老师那会儿……你还好,你就……”以此告诉幼儿出错的原因。

第四步:寻找出色点。表述事情后,教师还要注意帮助幼儿找到出色点,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要知道,任何人都会有亮点,幼儿也是如此。教师的重点工作就是帮助幼儿将这些亮点找出来。当教会幼儿直面事实后,教师一定要告诉幼儿其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并提醒幼儿继续保持。

第五步:开放式引导。当幼儿的情绪平静下来,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后,教师还要利用一些开放式问题引导幼儿。比如:“失败不要紧,谁没失败过呢,老师也曾失败过。咱们好好总结一下,把不足的地方改掉,下次就可以获得成功了。你觉得下次你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呢?”经过这样耐心的启发和询问,幼儿就可以将注意力从失败中转移,放眼未来。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对每个问题说出更多想说的话,而幼儿想表达的话就是他(她)想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当这种教育模式成为习惯后,幼儿的创新和发散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培养和提升。这些能力就会为幼儿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获得一种不可估量的优势。

总之,遵循自然法则对幼儿进行教育,就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包括健康饮食的培养、条理能力的提升、规则的遵守等都要注意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应用封闭或开放式教育模式对幼儿进行可塑性培养。这种由封闭到开放循序渐进的教育思路在引导、教育、启发幼儿的过程中,就会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提升其智商和情商,从而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美好生活的大门。

作为一名虔诚的牧师的儿子,福禄贝尔所受的宗教影响,让他从小就感觉人的生活、自然的生活、情绪生活等不能分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深深体会到神所创造的大自然和人类心灵关系,由大自然到神,由有限到无限之哲理。当他对斐斯泰洛齐的教学方法产生兴趣后,开始在教学中实践斐斯泰洛齐的主观教学法,每周一次带儿童到郊外让其自由玩耍,引导他们接近大自然,从事挖土、种花、栽培植物等活动。在活动中,他感受到了儿童无限的喜悦。在研究和思考斐氏和卢梭、亚伦多的教育的同时,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教导作为一种自我觉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识地和自觉地,完美无缺地表现内在的法则,即上帝精神,并指明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教育的实质在于使人能够自由地表现他的本质,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由此,他提出了人性教育理论。

所谓人性教育理论,就是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引导幼儿去意识,去思考及表现,而不是将教师自己的主观看法或感受强加给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就是辅导幼童本身的活动,让幼童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成人不加以干涉,让幼童借此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辅导幼儿自我操练,通过他们的行动、工作,启发他们的潜在力量。换言之,福禄贝尔的人性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让儿童把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一直到能由外在的事物引发内在的能力,使内外能够统一。而这些就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即一切教育遵循自然法则进行。

这就提示幼儿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儿童,为儿童创设探究空间。

1.充分认识儿童的可塑性

教师要在教育中自觉克服主观能动性,认识到儿童的可塑性。教师要在准确理解可塑性的前提下,认识到可塑性之于幼儿成长的意义。

所谓可塑性,是指一个人可以被改造的可能性。一个人的可塑性体现在性格和能力方面。相比成人,幼儿的很多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还没有稳定,是容易改变的时期,因此其可塑性要大得多。因此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才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2.顺应儿童天性

教师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不进行强制性教育,不压制儿童发展。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如同未被雕刻的木头,幼儿教师如同雕刻手,对幼儿未来的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一定要用科学、健康的方式方法去雕琢。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不妨采用以下方式和方法。

(1)依据幼儿年龄特点,调整教育方式,以开发幼儿智力。

幼儿年龄较小时,智力发育刚刚起步,对事物的认识或判读处于朦胧阶段。对于3~5岁的儿童,教育幼儿适合采用封闭式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将回答内容加以限定,仅让孩子回答是或不是、要或不要,比如:“孩子,你想不想喝水?”答案仅是“想”或“不想”。对于6~7岁的幼儿,随着其接受的新事物逐步增多,思维更加活跃,对任何事情充满好奇心,幼儿教师在对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教育时,尽量用开放式教育方式引导孩子,以宽泛的内容激发幼儿发散式思维。比如:“你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感觉?”答案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如此就能引导幼儿去实际思考问题,而非坐等老师提供答案自己来选择。如此一来,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上升了一个层面,其想象力得到开发,其智力得以健康发展。不过要注意的是,当幼儿对开放式的问题不能或很难回答时,教师就要马上将问题转为封闭式来提问,以保护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心理。

(2)与幼儿平等对话,随时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模式和幼儿沟通。

幼儿教师要认识到,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沟通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平等的沟通可以帮助幼儿塑造积极、自信的心态,而这种信念的灌输是从小就要开始的。尤其是当幼儿在人际沟通、艺术表演等问题上遇到挫折和挑战时,教师更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训练其发散思维。

比如一个幼儿遇到挫折时,教师从其面部表情上发现了她(他)的失落心情,看到其眼泪在眼圈中打转,感觉到其心情糟糕透了,教师可以按如下步骤对其加以引导。

第一步:创造平等距离。教师首先要面对着幼儿蹲下或将其抱起,与其目光相对,运用目光进行友好的交流,让幼儿从老师的眼神中获得安慰,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物理概念上的“不平等”,促使幼儿能更好地与老师交流,说出他们想说的话。

第二步:搭建情绪共同点。教师在安抚幼儿的时候,一定要让幼儿能从老师的过往中获得类似的一种存在感,即情绪共同点。教师可以说:“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现在是不是很难过,很着急?”“老师小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那会儿和你比起来,还哭鼻子呢,比你差远了。”……这样的做法,让幼儿找到了老师和自己的共同点,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为信服老师的话做好铺垫。

第三步:表述事实。相当多的幼儿教师在幼儿经历失败或者挫折时,或许会倾向于夸张或者失实地鼓励和夸奖幼儿,比如:“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我觉得你做得很棒呀!”其实此种做法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相当不利。因为幼儿面对挫折时,经常会产生“人家为什么能做得好(被选上、被夸奖、受表扬),而我却没有呢”等疑问,于是教师的做法就成为一种欺骗性的鼓励。而欺骗性鼓励长期下来,对幼儿是一种误导,同时还会使幼儿产生一种“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的潜意识,进而使之形成不健康、消极乐观的心态。所以,幼儿教师正确的做法是,在搭建情绪共同点之后,和幼儿一起面对事实,比如:“确实,我们落选了,没被选上肯定是有原因的。”这样的方法,既不会打击或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又不会回避客观事实,还能让幼儿认清一些原因。当然,教师也可以这样做:“老师那会儿……你还好,你就……”以此告诉幼儿出错的原因。

第四步:寻找出色点。表述事情后,教师还要注意帮助幼儿找到出色点,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要知道,任何人都会有亮点,幼儿也是如此。教师的重点工作就是帮助幼儿将这些亮点找出来。当教会幼儿直面事实后,教师一定要告诉幼儿其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并提醒幼儿继续保持。

第五步:开放式引导。当幼儿的情绪平静下来,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后,教师还要利用一些开放式问题引导幼儿。比如:“失败不要紧,谁没失败过呢,老师也曾失败过。咱们好好总结一下,把不足的地方改掉,下次就可以获得成功了。你觉得下次你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呢?”经过这样耐心的启发和询问,幼儿就可以将注意力从失败中转移,放眼未来。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对每个问题说出更多想说的话,而幼儿想表达的话就是他(她)想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当这种教育模式成为习惯后,幼儿的创新和发散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培养和提升。这些能力就会为幼儿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获得一种不可估量的优势。

总之,遵循自然法则对幼儿进行教育,就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包括健康饮食的培养、条理能力的提升、规则的遵守等都要注意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应用封闭或开放式教育模式对幼儿进行可塑性培养。这种由封闭到开放循序渐进的教育思路在引导、教育、启发幼儿的过程中,就会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提升其智商和情商,从而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美好生活的大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