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教育政策建议及财政投入建议

甘肃教育政策建议及财政投入建议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投入上建立各级政府责任明确、共同分担的混合型财政体制,同时采取救济性财政机制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分学段规定中央、省、市州级财政投入重点与比例,尽量减少或免去甘肃省县级财政投入比例。

甘肃教育政策建议及财政投入建议

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和市场机制的介入使得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都有了极大的改观,但与此同时,教育公平问题日益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门如何处理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教育公平之间的统筹与协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何有效解决当前教育不公平问题,是教育政策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目前众多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政策和制度问题,所以政府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的主要职责。为使政府有效履行这一职能,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寻求努力:

1.加强领导,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统筹力度,切实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强社会监督,推行政务公开,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对教育的参与度。

2.加大投入,确保教育适度超前发展,要强化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逐年提高,建立必要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好教育基础设施、用地、设施配套及教师继续教育等问题。积极通过贷款、社会捐助等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捐资助学。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由国家全部承担,地方财力用于发展事业。

3.充分认识和弘扬教育的公益性,改善资源分配不合理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问题,逐步消解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市场影响。教育投入上建立各级政府责任明确、共同分担的混合型财政体制,同时采取救济性财政机制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分学段规定中央、省、市州级财政投入重点与比例,尽量减少或免去甘肃省县级财政投入比例。

义务教育阶段:制定颁发统一的办学标准,中央应加大对甘肃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快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改善教学仪器老化陈旧缺乏状况,尽快弥补发展差距(省际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体现差异对待原则、补偿原则和公平原则,提高甘肃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使甘肃义务教育从数量普及向质量提高转变。

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改造提升速度,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省级财政应加大对高中阶段教育投入,并对三四类地区实行倾斜政策,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切实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与办学水平。

高等教育:甘肃高校办学条件落后,经费投入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显著,生均办学条件与全国的水平差距很大。中央应加大对甘肃地方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新建院校的支持,设立地方高校建设项目专项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培养骨干教师梯队,提高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

另外,甘肃作为贫困地区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培养的大量一流人才,绝大多数流向东部发达地区,是对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人才支持,建议发达地区及中央应回馈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实行援助与倾斜政策。

4.师资队伍建设上,建议从高中阶段选拔优秀生源进行4—7年的专业培养,并采取免费和生活补助措施,吸引优秀学生从事教育事业,从源头上改善教育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同时加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切实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其次,在教师人事调配上要采取措施,主动干预优秀骨干教师集中的局面,促使城乡、校际教师队伍均衡配置;选拔优秀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充实扩大英语教师队伍,保障小学英语课程的顺利开设;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最后,注重教师道德素养与人格品质培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另外,认真选拔、科学培养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提高学校管理者素质,造就一支身正学高、紧跟时代、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管理者队伍。

中小学教师认为好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

中小学教师认为好学校的重要因素是

中学生认为好教师的标准

高中学生认为好学校的标准

大学生认为好教师的标准

大学生认为好学校的标准

续表

另外,针对农村教师住宿困难的问题,建议中央拨付专项资金给予解决;针对班主任工作量大、工作复杂而辛苦,但是班主任费每月十几元20多年一直没有提高的情况,建议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科学考量班主任工作量,合理提高班主任费用标准。

5.在教育评价方面,现行的评价制度是只重视目标达成度的终结性评价,只强调结果,缺乏对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比较,只考虑了学校的产出差距,而未考虑学校的投入差距。同时功利主义和考试至上导致观念上的好教师已经演变为教书匠而非教育家,对教师和学生评价标准的单一化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考试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急需改革。需要改变传统教育评价的鉴定、筛选功能,突出评价的改进和建设作用。全面贯彻国家新课程标准,鼓励学校特色化、个性化办学,多元化办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保护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满足学生的教育选择权,推进学校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考试评价新体系,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尽快建全完善多元化评价标准和教育增值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按人口比例给予增加,扩大甘肃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科学划拨高等教育生均财政拨款,保障基本办学需求,对高职高专院校实行差异对待,尽快改善办学条件。

7.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与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以及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等方面做出更为精细化的设置与设计,转变教育观念,深刻理解大学的真正功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注重通识教育,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筛选教材、努力提高教师职业与专业素养,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垫宽广的道路。

8.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联系。目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教养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学校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需要动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共同构建良好育人环境

9.构建适应甘肃省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学校布局。调整城乡教育结构,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对规模偏小的农村小学、中学进行整合。同时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偏小、设施设备与配套服务欠缺等问题。

10.甘肃受到地震影响的部分地区,学校的灾后重建任务艰巨,经费缺口很大,建议国家对这些地区实行财政全面包干,重点帮助恢复并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设备。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

3.《甘肃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4.《甘肃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5.翟博:《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教育研究》2007年第7期。

6.钟秉林赵应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公平的重要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7.熊春文:《论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基于帕森斯理论视角的一个反思》,《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7期。

8.沙朗·凯根 王懿颖:《教育公平应从零敲碎打走向系统改革》,《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

9.陈如平:《走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

10.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4期。

11.郁海明 丁延庆:《从教育与社会分层和流动的关系看我国教育政策中的公平问题》,《理论前沿》2007年第10期。

12.范国睿:《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13.李秉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均衡发展的制度建设——以贵阳市为例》,《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14.王志林:《影响我国现阶段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因素》,《湖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5.杨润勇:《农村地区普通高中发展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6.梁德智:《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7.陈云奔 李如密:《教育公平制度设计的三种取向及其启示》,《教育科学》2007年第4期。

18.朱永东 叶玉嘉:《我国教育公平研究之十年》,《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5期。

19.肖建彬:《论教育公平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20.杨东平 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评价指标初探》,《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21.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建立》,《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

22.张冬玲:《影响教育公平问题的主客观因素分析》,《视点关注》2007年第5期。(www.xing528.com)

23.阙敏:《对我国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梳理》,《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2期。

24.张东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资本障碍及其政府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5.窦现金:《我们怎样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新华文摘》2008年第3期。

26.陈学军:《教育政策研究的第三立场: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27.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第8期。

28.刘道玉:《论大学本科培养人才的模式》,《新华文摘》2008年第14期。

29.甘肃省教育厅:《甘肃教育年鉴》(1990—2007卷),甘肃教育出版社。

注:本项目为教育部委托项目,是国家中长期改革规划纲要研制总项目中的子课题。成果提交省教育厅、教育部。

项目负责:白继忠 李波

项目研究人员:王宗信 李劼 许文婕

执笔:王宗信李劼

完成时间:2010年5月

【注释】

[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87页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3]钟秉林 赵应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公平的重要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范国睿《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5]郁海明 丁延庆《从教育与社会分层和流动的关系看我国教育政策中的公平问题》,《理论前沿》2007年第10期。

[6]《甘肃年鉴》2007卷第32页,第349页。

[7]区域特征部分图片资料引用自《甘肃省全民教育监测评估报告》。

[8]《甘肃年鉴》2007卷第158—284页,第350—352页。

[9]《甘肃年鉴》2007卷第30页。

[10]《2005年甘肃省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gov.cn)。

[11]《甘肃年鉴》2007卷第318页。产值、收入、经费等的单位元均指人民币

[12]《中国统计年鉴》2007卷第355页,第366页,第368页。全国的数据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数据。

[13]《中国统计年鉴》2007卷第370页。

[14]《中国统计年鉴》2007卷第106页,第812页,第823页。人口数据是根据2005年11月1日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公报。全国的数据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数据。

[15]以上数据采自《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8年3月;《2007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8年2月。

[16]民族地区数据采用甘南州调研数据。

[17]数据资料来源于2006年甘肃省教育事业统计年报。

[18]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8年3月;《2007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8年2月。

[19]数据来源于向各市州征集的数据统计表,按照区类划分主要采用了嘉峪关市、白银市、定西市、庆阳市、临夏州、甘南州的数据资料。

[20]甘肃四类地区划分依据《甘肃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对全省14个市州的划分。

[21]差异系数小于0.09表示基本没有分化,没有差异,介于0.09—0.2之间,表示有分化,但是不明显;0.2为临界值,大于0.2表示分化比较大。

[22]数据采自《中国年鉴》2007卷。

[23]甘肃省教育经费数据来源于甘肃省教育厅2007年财务报表。

[24]数据来源于《甘肃教育年鉴》(1999—2007卷)。

[25]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8年3月;《2007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8年2月。

[26]数据资料来源于《甘肃教育年鉴》(2001—2007卷),甘肃省教育厅。

[27]资料来源于《甘肃教育发展研究报告集》(2006—2007卷)之《“八五”以来甘肃义务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及《“十五”以来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28]数据来源于《甘肃教育发展研究报告集》(2006—2007卷)之《“十五”以来甘肃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及《甘肃高校贫困生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报告》。

[29]高等教育四类学校划分标准:一类学校指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二类学校指普通本科院校,三类校指普通大专院校,四类校指新建高职院校。

[30]数据采自《甘肃年鉴》2007卷。

[31]由于甘肃省农业人口占大多数,2006年甘肃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6.21%,而大多数城镇中上家庭学生选择省外升造,加之外省考来的生源大多数属于经济条件落后地区的农村户籍,造成甘肃高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2006年甘肃高校70.86%的生源属于农村户籍,所以放弃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阶层辈出率这一评价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