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镇个人家庭教育投资负担水平

中国城镇个人家庭教育投资负担水平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镇居民个人家庭教育投资的负担水平通常采用教育支出负担率来计量。表4-12各级教育阶段个人家庭年均教育投资负担率式中,P是家庭教育支出年平均负担率,Ei是第i个家庭一年用于教育的支出,或第i个家庭某个子女求学一年的教育支出。或者从另一侧面表明由于受到学校教育支出较快增长的影响,城镇居民必须把更多比例的家庭收入用于学校教育支出方面,从而相对减少家庭的学校外教育支出的比例或水平。

中国城镇个人家庭教育投资负担水平

城镇居民个人家庭教育投资的负担水平通常采用教育支出负担率来计量。教育支出负担率是个人家庭的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之间的比值,表示的含义是家庭教育支出给个人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水平。教育支出负担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是家庭教育支出年平均负担率,Ei是第i个家庭一年用于教育的支出,或第i个家庭某个子女求学一年的教育支出。Ii是第i个家庭的年平均收入,n为抽样家庭数。

利用计算公式计算的个人家庭教育投资合计[7]负担率、学校一般支出负担率、学校外直接支出负担率、学校外间接支出负担率和学校特殊支出(择校费)教育支出负担率如表4-12所示。

表4-12 各级教育阶段个人家庭年均教育投资负担率

续 表

说明:学校特殊支出(择校费)负担率人均指标计算口径只包括有该项支出的个人家庭。

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有在学人口的城镇居民家庭每年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为48.13%,学校一般支出年平均负担率为26.19%;学校外直接支出年平均负担率为20.09%,学校外间接支出年平均负担率为8.02%,学校外直接支出和间接支出两项合并的学校外教育支出年平均负担率为28.11%;有择校经历的城镇家庭的学校特殊支出(择校费)负担率为25.15%。这说明有在学人口的城镇家庭每年平均要为每个在学的家庭成员的教育支付大约接近一半的家庭年收入,其中支付给学校的教育支出负担率稍低于个人家庭学校外的教育支出负担率,但两者之间差距不大。如果某个家庭为孩子教育支付了择校费或赞助费,则该项教育支出平均占到家庭年收入的25.15%。

从各教育阶段的年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来看,明显表现为教育层次越高,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越高。小学平均的年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为19.77%,初中平均为26.66%,高中平均为40.50%,中专和高职平均为46.28%,而大专、本科阶段年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分别猛增至101.33%和100.45%。而就家庭教育支出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进行比较,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校一般支出负担率小于家庭校外教育支出负担率;在高中、中专和高职阶段学校一般支出负担率已大于学校外教育支出负担率;而在大专、本科阶段学校一般支出负担率又如小学和初中阶段那样小于学校外教育支出负担率。这表明城镇居民对孩子不同教育阶段教育支出的负担重心在转移——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教育支出的负担由学校外教育支出为主转向学校内教育支出为主[8]。或者从另一侧面表明由于受到学校教育支出较快增长的影响,城镇居民必须把更多比例的家庭收入用于学校教育支出方面,从而相对减少家庭的学校外教育支出的比例或水平。

把本次调查获得的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数据与以往年度的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到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的变化状况数据,对我们认识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变化趋势大有帮助。以往年度的历史数据来自魏新、邱黎强(1998)的论文《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及教育支出负担率研究》,该研究利用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队1996年“中国城镇家庭调查”的数据以及北大高教所配套设计的抽样调查数据,计算了当年全国各级教育家庭基本教育支出负担率和总教育支出负担率的情况。该研究根据家庭教育支出所涵盖的范围将其分为基本教育支出、扩展性教育支出、选择性教育支出和总教育支出四类。这四项支出的具体内容本章前文已作过介绍,这里不再重复[9]。由该研究上述对教育支出的定义可知,该研究中的基本教育支出负担率完全相当于本文的学校一般支出负担率;该研究中的总教育支出负担率基本相当于本文的学校外直接支出负担率加上需调整计算的学校特殊(择校费)支出负担率(因本文的学校特殊[择校费]支出负担率的统计口径与该研究有所不同)。因此,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对学校特殊(择校费)支出负担率进行了调整。

表4-13 2007年与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变化的比较

(www.xing528.com)

2007年与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变化的数据如表4-13所示。由表中可看出,城镇家庭的学校一般支出负担率在2007年平均为26.19%,比1996年的全国平均8%的水平约增加了18.19个百分点。各教育阶段的学校一般支出负担率都在增加,而且随着教育阶段的提高其增长幅度更大。其中,小学和初中的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分别增长了4.56个和8.94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教育阶段的学校一般支出负担率增加较多,高中约增长21.04个百分点,中专高职约增长18.28个百分点,而大专和本科约增长了31.49个和24.46个百分点。城镇家庭的学校外直接支出加择校费支出负担率在2007年平均为23.81%,比1996年全国平均的9.21%约增加了14.6个百分点,低于学校一般支出负担率的增长速度。这使得家庭在学校之外的教育支出负担水平已经低于学校教育支出负担水平,也意味着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负担更多地用于支付学校的教育支出。从各教育阶段来看,大学教育阶段的学校外教育支出负担率增长较快,大专和本科分别增长了29.12%和22.77%,但其他教育阶段的学校外教育支出负担率只有少许增长(1~3个百分点),中专和高职甚至呈现为负增长

按照前面的家庭收入分组标准将受教育者按家庭年收入分组后,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与家庭年收入呈反方向变化,而且不同收入组别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存在极大差距。中小学阶段低收入组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高达38.82%,而高收入组只有4.43%,前者是后者的8.8倍。与此相比,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在不同收入组别的差距更悬殊,低收入组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高达119.32%,是高收入组的9.95%的12倍。而且,大学阶段的中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和较高收入组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分别为64.09%、47.56%和48.59%,都是很高的,也就是读大学的家庭教育支出对大多数城镇居民来说都是很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低收入组的家庭将家庭的全部收入投入到孩子的大学教育中去还不足以支付孩子的大学教育支出。此外,对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的组成部分进行比较,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阶段都是学校一般支出负担率的差距最大。中小学的学校一般支出负担率,高收入组是低收入组的15.5倍;大学阶段的学校一般支出负担率,高收入组是低收入组的16.5倍。可见,形成城镇居民教育支出负担差异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由较高的学校费用造成的(数据如表4-14、表4-15所示)。

表4-14 不同家庭年收入分组的城镇居民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比较

续 表

说明:家庭年收入分组的方法与表4-11相同。

表4-15 不同家庭年收入分组的大学阶段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比较

说明:家庭年收入分组的方法与表4-11相同。

我们再从教育支出在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之地位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家庭教育支出的负担状况。对城镇居民近三年来家庭消费支出情况问卷调查数据的计算结果显示:(1)有中小学就学人口的家庭中,42.7%的家庭教育支出居其家庭消费支出的第一位,教育支出居第一位的家庭教育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42.6%;有30.3%的家庭教育支出居第二位,这些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24%;有17.2%的家庭教育支出居第三位,这些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18.8%。因此,有中小学就学人口的90%以上的家庭教育支出居于家庭消费支出项目前三位,更有40%以上的家庭是排第一位的,高于家庭的食品等日常支出所占比例。(2)有大学就学人口的家庭中,有75.8%的家庭教育支出居其家庭消费支出的第一位,这些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62.1%;有12.5%的家庭教育支出居第二位,这些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28%;还有6.9%的家庭教育支出居第三位,这些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15.8%。因此,有大学就学人口的大多数家庭的教育支出都占家庭消费支出的第一位,且高达95.8%的被调查家庭的教育支出是家庭前三位的消费支出项目(如表4-16所示)。而且,在教育支出居第一位的家庭里,教育支出比这些家庭的其他消费支出的总和还多,由此可见有大学就学人口的家庭教育支出压力之重。此外,与中小学学生的家庭教育支出在家庭消费支出的地位相比,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的消费支出地位无疑更加突出。

表4-16 有就学人口的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