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解入门》训诂学 源自《轩语》

《经解入门》训诂学 源自《轩语》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经之道,以训诂为第一要事。两汉诸儒类皆明于训诂,故其说切实可靠,不同宋人之以空言说理者。然欲通训诂,宜讲汉学。方今学官所颁《十三经注疏》,虽不皆为汉人所作,然《注疏》所言即汉学也。(国朝江藩有《汉学师承记》,当看。阮元《经籍纂诂》,为训诂最要之书。)《有训诂之学》篇大致抄袭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

《经解入门》训诂学 源自《轩语》

【原文】

所谓训诂,前已详言之矣,而其学实可专门而名者,何也?说经之道,以训诂为第一要事。训诂通,斯经义无不通矣。

诂者,古言也,谓以今语解古语也;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以解之也。以今语解古语,则逐字解释者也。顺其语气以解之,则逐句解释也。时俗讲义,何尝不逐字逐句解释,但字义多杜撰,语意多影响,与所谓训诂有别。

训诂者,必古有是训,确而见之故书,然后引而释经,不附会,不穿凿,不凭空而无据。两汉诸儒类皆明于训诂,故其说切实可靠,不同宋人之以空言说理者。国朝经学家,如顾氏、阎氏而下,亦皆精通乎此,故能上接汉代,且有发汉儒所未发者。不然,凭空臆造,蔑古又孰甚哉!

总之,解经有至切至要之诀:但能以一字解一字,不添一虚字,而文从字顺,疑义顿晰者,便是绝好;经解若须添数虚字,补缀斡旋,方能成语者,定非。

【辨伪】此段抄自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

读经宜明训诂。

诂者,古言也,谓以今语解古语,此逐字解释者也;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以解之(或全句,或两三字),此逐句解释也。时俗讲义,何尝不逐字逐句解释,但字义多杜撰,语意多影响耳。

训诂有四忌:一、望文生义……一、向壁虚造……一、卤莽灭裂……一、自欺欺人……

总之,解经要诀,若能以一字解一字,不添一虚字,而文从字顺者,必合。若须添数虚字,补缀斡旋,方能成语者,定非。

【原文】

然欲通训诂,宜讲汉学。汉学者,汉人注经讲经之说也。经是汉人所传,注是汉人创作,义有师承,语有根据,去古最近,多见古书,能识古文,通古语,故必以汉学为本而推阐之,乃能有得。

【辨伪】此段抄自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

读经宜明训诂。

诂者,古言也,谓以今语解古语,此逐字解释者也;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以解之(或全句,或两三字),此逐句解释也。时俗讲义,何尝不逐字逐句解释,但字义多杜撰,语意多影响耳。

训诂有四忌:一、望文生义……一、向壁虚造……一、卤莽灭裂……一、自欺欺人……

总之,解经要诀,若能以一字解一字,不添一虚字,而文从字顺者,必合。若须添数虚字,补缀斡旋,方能成语者,定非。

【原文】

然欲通训诂,宜讲汉学。汉学者,汉人注经讲经之说也。经是汉人所传,注是汉人创作,义有师承,语有根据,去古最近,多见古书,能识古文,通古语,故必以汉学为本而推阐之,乃能有得。

【辨伪】此段抄自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

读经宜明训诂。

诂者,古言也,谓以今语解古语,此逐字解释者也;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以解之(或全句,或两三字),此逐句解释也。时俗讲义,何尝不逐字逐句解释,但字义多杜撰,语意多影响耳。

训诂有四忌:一、望文生义……一、向壁虚造……一、卤莽灭裂……一、自欺欺人……

总之,解经要诀,若能以一字解一字,不添一虚字,而文从字顺者,必合。若须添数虚字,补缀斡旋,方能成语者,定非。

【原文】

然欲通训诂,宜讲汉学。汉学者,汉人注经讲经之说也。经是汉人所传,注是汉人创作,义有师承,语有根据,去古最近,多见古书,能识古文,通古语,故必以汉学为本而推阐之,乃能有得。

【辨伪】此段抄自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www.xing528.com)

宜讲汉学。

汉学者何?汉人注经、讲经之说是也。经是汉人所传,注是汉人创作,义有师承,语有根据,去古最近,多见古书,能识古字,通古语,故必以汉学为本而推阐之,乃能有合。以后诸儒传注,其义理精粹足以补正汉人者不少。要之,宋人皆熟读注疏之人,故能推阐发明。(朱子论贡举治经,谓“宜讨论诸家之说,各立家法而皆以注疏为主”云云,即如南宋理学家如魏鹤山、词章家如叶石林,皆烂熟注疏,其他可知。)倘不知本源,即读宋儒书,亦不解也。方今学官所颁《十三经注疏》,虽不皆为汉人所作,然《注疏》所言即汉学也。(国朝江藩有《汉学师承记》,当看。阮元《经籍纂诂》,为训诂最要之书。)

【本篇结论】

【辨伪】此段抄自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

宜讲汉学。

汉学者何?汉人注经、讲经之说是也。经是汉人所传,注是汉人创作,义有师承,语有根据,去古最近,多见古书,能识古字,通古语,故必以汉学为本而推阐之,乃能有合。以后诸儒传注,其义理精粹足以补正汉人者不少。要之,宋人皆熟读注疏之人,故能推阐发明。(朱子论贡举治经,谓“宜讨论诸家之说,各立家法而皆以注疏为主”云云,即如南宋理学家如魏鹤山、词章家如叶石林,皆烂熟注疏,其他可知。)倘不知本源,即读宋儒书,亦不解也。方今学官所颁《十三经注疏》,虽不皆为汉人所作,然《注疏》所言即汉学也。(国朝江藩有《汉学师承记》,当看。阮元《经籍纂诂》,为训诂最要之书。)

【本篇结论】

【辨伪】此段抄自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

宜讲汉学。

汉学者何?汉人注经、讲经之说是也。经是汉人所传,注是汉人创作,义有师承,语有根据,去古最近,多见古书,能识古字,通古语,故必以汉学为本而推阐之,乃能有合。以后诸儒传注,其义理精粹足以补正汉人者不少。要之,宋人皆熟读注疏之人,故能推阐发明。(朱子论贡举治经,谓“宜讨论诸家之说,各立家法而皆以注疏为主”云云,即如南宋理学家如魏鹤山、词章家如叶石林,皆烂熟注疏,其他可知。)倘不知本源,即读宋儒书,亦不解也。方今学官所颁《十三经注疏》,虽不皆为汉人所作,然《注疏》所言即汉学也。(国朝江藩有《汉学师承记》,当看。阮元《经籍纂诂》,为训诂最要之书。)

【本篇结论】

《有训诂之学》篇大致抄袭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将“训诂有四忌”一段改写为:“训诂者,必古有是训,确而见之故书,然后引而释经,不附会,不穿凿,不凭空而无据。两汉诸儒类皆明于训诂,故其说切实可靠,不同宋人之以空言说理者。国朝经学家,如顾氏、阎氏而下,亦皆精通乎此,故能上接汉代,且有发汉儒所未发者。不然,凭空臆造,蔑古又孰甚哉!”

前段对“训诂”的解释甚好:“诂者,古言也,谓以今语解古语也;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以解之也。以今语解古语,则逐字解释者也。顺其语气以解之,则逐句解释也。”所谓“说经之道以训诂为第一要事”,亦不失为知言。

【今按】徐澄宇《诗经学纂要·训诂第十四》:“诂训之原,肇于《尔雅》。《释诂》、《释训》,各详其义。诂者,古言也,以古言释今言,以今言释古言,谓之诂;从言,古声。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也。诂,通作故。毛公《诗传》名曰‘故训’,即古训也,亦即训诂。《蒸民》诗云:‘古训是式。’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而释之也。师古曰:故者,通其指义也。邢昺曰:训,道也。训诂者,因古书而顺道之,使通其义也。”[1]

【注释】

[1]见《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一辑第31册第119页。今按:徐英(1902—1980),字澄宇,湖北汉川人。早岁从黄侃、林损诸先生游,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交通大学、大夏大学、安徽大学、中央政治学校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又按:徐氏此处显然暗引了《经解入门》。

《有训诂之学》篇大致抄袭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将“训诂有四忌”一段改写为:“训诂者,必古有是训,确而见之故书,然后引而释经,不附会,不穿凿,不凭空而无据。两汉诸儒类皆明于训诂,故其说切实可靠,不同宋人之以空言说理者。国朝经学家,如顾氏、阎氏而下,亦皆精通乎此,故能上接汉代,且有发汉儒所未发者。不然,凭空臆造,蔑古又孰甚哉!”

前段对“训诂”的解释甚好:“诂者,古言也,谓以今语解古语也;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以解之也。以今语解古语,则逐字解释者也。顺其语气以解之,则逐句解释也。”所谓“说经之道以训诂为第一要事”,亦不失为知言。

【今按】徐澄宇《诗经学纂要·训诂第十四》:“诂训之原,肇于《尔雅》。《释诂》、《释训》,各详其义。诂者,古言也,以古言释今言,以今言释古言,谓之诂;从言,古声。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也。诂,通作故。毛公《诗传》名曰‘故训’,即古训也,亦即训诂。《蒸民》诗云:‘古训是式。’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而释之也。师古曰:故者,通其指义也。邢昺曰:训,道也。训诂者,因古书而顺道之,使通其义也。”[1]

【注释】

[1]见《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一辑第31册第119页。今按:徐英(1902—1980),字澄宇,湖北汉川人。早岁从黄侃、林损诸先生游,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交通大学、大夏大学、安徽大学、中央政治学校、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又按:徐氏此处显然暗引了《经解入门》。

《有训诂之学》篇大致抄袭张之洞《轩语·语学第二》。将“训诂有四忌”一段改写为:“训诂者,必古有是训,确而见之故书,然后引而释经,不附会,不穿凿,不凭空而无据。两汉诸儒类皆明于训诂,故其说切实可靠,不同宋人之以空言说理者。国朝经学家,如顾氏、阎氏而下,亦皆精通乎此,故能上接汉代,且有发汉儒所未发者。不然,凭空臆造,蔑古又孰甚哉!”

前段对“训诂”的解释甚好:“诂者,古言也,谓以今语解古语也;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以解之也。以今语解古语,则逐字解释者也。顺其语气以解之,则逐句解释也。”所谓“说经之道以训诂为第一要事”,亦不失为知言。

【今按】徐澄宇《诗经学纂要·训诂第十四》:“诂训之原,肇于《尔雅》。《释诂》、《释训》,各详其义。诂者,古言也,以古言释今言,以今言释古言,谓之诂;从言,古声。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也。诂,通作故。毛公《诗传》名曰‘故训’,即古训也,亦即训诂。《蒸民》诗云:‘古训是式。’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而释之也。师古曰:故者,通其指义也。邢昺曰:训,道也。训诂者,因古书而顺道之,使通其义也。”[1]

【注释】

[1]见《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一辑第31册第119页。今按:徐英(1902—1980),字澄宇,湖北汉川人。早岁从黄侃、林损诸先生游,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交通大学、大夏大学、安徽大学、中央政治学校、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又按:徐氏此处显然暗引了《经解入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