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设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

开设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设活动课程或在学科教学中引入活动课模式,教师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活动课程主张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如“立足两高,建设两地”这一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多学科知识,“两高、两地”等类似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活等密切相关,都是学生在活动课程中需要学习并能够学习的。

开设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

开设活动课程或在学科教学中引入活动课模式,教师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对待自己、他人、社会以及事物的观念和心理倾向,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通过活动课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例如,进行爱护环境卫生的教育,可通过参观垃圾山、垃圾处理站,访问清洁工等活动,使学生得到亲身感受,从而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思想得到升华,进而产生自觉的环境保护行动。

情感目标包括如下层次:一是关心,即对周围世界主动地关注,21世纪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学会关心,对他人和社会不能漠然,而传统教育则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二是参与,即主动地采取行动参与其中,超越个人生活狭隘的圈子,产生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这一点在传统的封闭型教育教学环境中是较难培养出来的。因为在活动实践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在社会参与中经历的心理感受,其所产生的效果与单纯的说理教育是大不一样的。三是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四是发展,即改变目前生活状况的意识,自我发展的意识,牺牲局部利益顾全长远利益的意识等等。

(二)能力目标

所谓能力是指顺利完成各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我国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等一般能力方面表现较差,因为历来的学科教学模式对上述能力的培养效果较差。能力的培养有一个特点:能力是从培养兴趣开始,并在一系列的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能力培养的活动也有其特点:这种活动必须是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主体的思维方式是发散式的,活动指导者的教法是因材施教启发式的。在活动课中,尤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一,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应该从小培养。没有研究意识,缺乏研究能力,就不可能自己发现问题,探究变革措施,改变生存的处境。有研究能力,才会自觉地在研究的状态下从事学习和工作,不囿于唯一结论,不断创新。活动课程的实施常常需要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广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在这种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渐进增长。(www.xing528.com)

第二,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课中,由于有很多活动围绕主题进行,其中问题的选择、资料的收集、假设的形成与验证等,均有助于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

第三,人际交往能力。活动课程强调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机会比较多,交际能力易于养成。

第四,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是活动的构成要素,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容易养成。

第五,管理能力。活动的完成并非一人之功,在两人以上都会涉及组织和管理问题,怎样协调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人事关系,怎样调动每个人活动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的经验,活动机会越多,活动水平越高,活动内容越丰富,此种经验愈丰富。

(三)知识目标

活动课程并非不注重知识的掌握,但它尤其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广博性。学科课程重在专门性知识,按一定逻辑顺序将知识分门别类;活动课程淡化知识分割,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以任务为中心,将知识学习融于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活动课程主张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如“立足两高,建设两地”这一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多学科知识,“两高、两地”等类似的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活等密切相关,都是学生在活动课程中需要学习并能够学习的。学科课程的知识一般是相对稳定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知识,学生不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大损失,但这些知识有的往往是陈旧的,因此让学生学习类似于“两高、两地”等我国最新战略方针与政策,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