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战后东南亚华人的海外移民现象

二战后东南亚华人的海外移民现象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1世纪,国际移民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五大国际移民体系的形成、移民模式的多样化以及移民数量增长和非法移民问题严重。笔者认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因素,以俄罗斯为中心的独联体移民体系也是不可忽视的。东南亚地区的华人海外移民也遵循这个流向规律,在五大体系中的北美、欧洲和亚太广泛分布。

二战后东南亚华人的海外移民现象

进入21世纪,国际移民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五大国际移民体系的形成、移民模式的多样化以及移民数量增长和非法移民问题严重。美国社会学家Massey认为,到21世纪初,国际人口迁移已经明显形成五大体系,即北美体系、欧洲体系、波斯湾体系、亚太体系和拉美南角体系。

1.北美移民体系。在北美体系中,美国吸收的外来人口数量约为加拿大的10倍。北美体系的移民主要是欧洲移民、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加勒比地区移民及亚洲移民。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进入美国的移民主要来自欧洲。20世纪60年代以后,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合计超过进入美国的移民总量的80%,还有部分来自非洲、中东和大洋洲的移民。

2.欧洲移民体系。欧洲经历了由移民主要输出地向移民接收地转变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前,欧洲移民体系主要体现在欧洲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其移民的基本流向是从南欧向西欧流动。20世纪70年代后,欧洲也成为世界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先是西欧各发达国家成为移民的目标国,此后南欧各国也很快成为移民输入国。欧洲移民体系目前是西亚和非洲移民的主要目的地,来自西亚的移民主要移出国是土耳其和黎巴嫩,占了1/3。非洲前往欧洲的移民主要来自北非马格里布国家,即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等国,占30%。东欧的波兰、俄罗斯和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也是前往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输出国,他们占前往欧洲移民总量的18%。来自亚洲的移民较少,约有10%,来自美洲的最少。欧洲移民体系的形成是国际移民史上的新现象,即首次大规模移民从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向人口稠密地区迁移,而这种迁移还出自欧洲主动招募“客工”。欧洲人原本希望“客工”完成任务后,依约返回原籍,但事与愿违,移民反客为主,遂使人口稠密的欧洲成了多元民族和多元文化的社会。

3.波斯湾移民体系。这个体系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才形成的。由于石油美元的大量流入和当地劳工严重短缺,中东成了吸收移民的一大新的中心。波斯湾国家开始时主要招募中东周边国家的劳工,20世纪80年代转而招募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等亚洲国家的穆斯林,随后又招募越南韩国、菲律宾等国的非穆斯林劳工。由于接收国不愿外来移民成为永久居民,更不愿意同族、同文、同教的移民介入当地的政治,因此目前这个体系的移民多为临时工,其中只有13%来自中东各国,80%以上来自其他亚洲国家。(www.xing528.com)

4.亚太移民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多中心。目前已形成澳大利亚日本、东亚和东南亚新兴工业国家与地区四个移民接纳中心。其中澳大利亚的移民也如北美一样,过去以欧洲白人为主,现在则以亚太移民为主。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吸收亚洲移民的同时也开始大量接纳美洲日裔劳工。20世纪80—90年代东亚的韩国、中国台湾,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也随着亚洲经济“奇迹”的出现,先后由移民输出地变为移民输入地。就整个亚太体系而言,来自亚洲的移民占81%,来自美洲和大洋洲的移民约占7%,来自中东的只占4%。

5.拉美南角移民体系。这个体系中的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是传统的移民接纳国,主要接纳来自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移民。1800—1970年间进入拉丁美洲的1380万移民中,大约3/4定居于巴西和阿根廷。二战以后,拉美来自欧洲的移民锐减。以阿根廷为中心的拉美南角移民体系的特点是移民流量少,洲际移民不多,主要来自阿根廷周边国家。据统计,这个体系中,有87%的移民来自拉美,6%来自欧洲,7%来自亚洲。[13]

除了上述五大移民体系外,Massey认为,值得注意的还有南非移民体系。笔者认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因素,以俄罗斯为中心的独联体移民体系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国国际移民广泛分布在上述五大移民体系之中,二战前的老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高度集中在东南亚,而改革开放后的新移民则多前往北美、欧洲和澳洲。东南亚地区的华人海外移民也遵循这个流向规律,在五大体系中的北美、欧洲和亚太广泛分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