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数量:二战后的估算

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数量:二战后的估算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之前,长期进行的印度支那战争已迫使不少印度支那国家的民众离开这些国家。据估计,越南当局剥夺的华侨华人资产,至少达75亿美元。越南当局首先是实行“净化边境地区”活动,将越南毗连中国的边境省份的华侨华人驱赶到中国。东盟各国难民营的印支难民总数在半年多增加了近1万人。一般认为,印支难民中华人华裔大约占60%。其中越南难民中华人占40%,柬埔寨华人占25%,老挝华人占20%,即加拿大共有45325名印支华人难民。

东南亚华人海外移民数量:二战后的估算

20世纪70年代,印度支那爆发难民潮,数以百万计的印度支那难民逃往国外,包括数十万华人。在此之前,长期进行的印度支那战争已迫使不少印度支那国家的民众离开这些国家。1970年以后,柬埔寨战乱不断,百业凋敝,主要从事商贸和加工行业的柬埔寨华人深受其害。尤其在红色高棉统治时期,私营企业、工商业活动都被当作资本主义活动而被取缔,城市居民被驱赶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华人商贸基业被连根拔起,少数有能力的华人逃离柬埔寨。1978年,越南占领柬埔寨,所扶植的韩桑林傀儡政权随即推行类似越南的排华政策。

1975年,美军撤出越南南方,越南共产党指挥的军队攻占西贡,实现了越南的南北统一。旧政权的军政人员、不同政见者和有资产人士,在越共军队攻陷西贡前后,就大批逃亡国外,包括很多华人。越南当局随即在南方推行社会主义改造,趁机大肆洗劫华侨工商者。据估计,越南当局剥夺的华侨华人资产,至少达75亿美元。[51]中越两党关系交恶后,越南黎笋当局公开反华,在国内则有计划地实施排华和驱赶华侨华人的政策。越南当局首先是实行“净化边境地区”活动,将越南毗连中国的边境省份的华侨华人驱赶到中国。其次是发动各种媒体宣传反华政策,让在越华侨华人因恐惧而想方设法逃离。再次,在1977年实行主要针对华侨华人的“关于对在越南居住和谋生的外国人政策”,不允许华侨从事渔业林业、印刷业、维修业、客车轮船驾驶业等,迫使华侨难以谋生。很多加入越南籍的华人也受迫害和遭到驱赶,华人社区被越南军警和民兵等进驻监管。由于大规模迫害和驱赶,华侨华人大规模从越南出逃。受越南政权控制的柬埔寨和老挝政权也效仿越南,在国内大规模排华。老挝政权长期受越南政府控制。1975年,老挝人民革命党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对私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老挝华侨主要从事工商业,自然首当其冲。老挝所实行的剥夺政策,使华人百年经济基业被毁,大部分华人不得不逃离老挝,逃往泰国等周边国家甚至到欧美国家,不少人加入越南和柬埔寨的难民队伍。至1979年7月,共有100多万难民被迫从印支三国迁出至其他国家,形成举世瞩目的难民潮和船民问题,其中半数难民为华人。[52]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越南当局为首的印度支那政府驱赶华裔难民以及华侨,其数量之多,分布地域之广,时间持续之长,影响范围之大,迫害手段之残忍,在国际难民史上都是罕见的,也是千百年来印支华人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联合国难民署1985年2月提供的数字表明,印支难民人数已达153万。如果按照华人占半数计算的话,则印支难民中华人为76.5万人。美国、中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联邦德国英国等跨越亚、欧、美、澳四大洲的20多个国家都接收安置了印支难民,其中以美国、中国最多,合计约占印支难民总数的70%。越南政府根据《有秩序离境方案》而公开允许离开越南的难民人数从1980年的4000多人,增至1986年年底的18000多人。东盟各国难民营的印支难民总数在半年多增加了近1万人。[53]

印支难民潮是战后亚洲历史上一次震惊国际社会的大灾难,十多万印支华裔难民涌入以法国为主的西欧国家,在西欧华人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印支华裔”群体。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统计资料,接收印支难民最多的西欧国家是法国,截至1986年12月底,法国作为印度支那地区的原宗主国,共接收印支难民114081人;其次是联邦德国,接收了30934人;英国也接收了20700人;其余如比利时、荷兰、瑞典、西班牙、瑞士等国,也分别接纳了数千印支难民,全西欧接纳的印支难民总数在20万~25万人之间。一般认为,印支难民中华人华裔大约占60%。由此,西欧增加了一个大约12万~15万人的华侨华人华裔群体。[54]

1975—1992年,美国共接收印支难民1061004人,包括儿童在内。其中越南难民占61.5%(653521人),柬埔寨难民有13.8%(147460人),老挝难民达24.5%(260023人)。老挝难民中,44%是老挝高地人,56%为低地的老挝人。如按华人占半数计算,约有华裔难民53万。如占60%,则超过60万。同期,进入美国的越南非难民移民人数共计17万3869人。[55]具体见表3-15。

表3-15 1975—1992年美国接收印支难民和非难民人数

续表

(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根据1975—1992年联合国难民署统计年鉴汇总而得。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统计,1975—1995年,中国共接收印支难民30万,主要以被越南驱逐的华人为主。从1978年4月至1979年6月,通过云南的河口、广西的东兴及凭祥口岸涌入的越南难民即达26.5万多人。到1980年年初,共有28万多人,绝大多数是华人。[56]这些印支难民,至今仍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云南、江西、海南6省(区)196个安置单位,其中越南难民多达99%。[57]

199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975—1991年,加拿大共接收了94255名越南难民、18620名柬埔寨难民和14840名老挝难民。其中越南难民中华人占40%,柬埔寨华人占25%,老挝华人占20%,即加拿大共有45325名印支华人难民。[58]

1991年澳大利亚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澳大利亚共有印支难民149614人,其中81.8%为越南难民(122325)、11.8%为柬埔寨难民(17643)、6.4%为老挝难民(9646)。在澳大利亚出生的印支难民子女为3万人,其中25151人为越南难民后裔,97.4%的越南难民后裔在15岁以下。[5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越南出境移民主要的类型是劳工移民,越南政府的出入境移民局(The Exit-Entry Department of the Immigration Bureau)全面负责移民出境和入境的管理工作。统计局(General Statistics Office)负责搜集入境移民的相关数据。劳工、荣军与社会事务部(Ministry of Labour,War Invalids and Social Affairs)负责签约劳工移民的统计。公共安全和边境防卫署(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and Border Guard Command)负责进出越南的非法移民的管控,但该机构统计的数据从来不对外公布。

总体而言,越南是个移民输出国,移民主要由政府机关负责协调和管理。越南被认为是劳动力剩余的国家,8500万的人口压力以及战争是推动人们移民的主要动力,而越南移民又主要以劳动力移民或劳动力出口为主。20世纪80年代,越南政府开始派遣劳工前往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民主德国、捷克和保加利亚。随着苏联解体,政府停止了劳工派遣。自20世纪90年代起,因个人企业和招聘机构主要负责劳工的招聘和派遣工作,越南劳动力出口再次兴起。越南政府的目标是每年派遣75000名劳工,事实上2002—2007年间,几乎每年平均有70000人离境前往海外就业。2007年,越南派遣了79000名劳工,2010年则超过100000人。截至2007年,海外越南劳工达500000人,主要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60]根据海外越南人委员会2008年的统计,旅居世界90多个国家的越南人超过350万人,其中80%居住在发达国家,在美国的人数最多,其他主要分布在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俄罗斯、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英国、捷克和老挝。[61]梁志明教授追踪越南官方报刊和学者著作中的统计,提出1975年以前,海外越南人大约有150万人,主要侨居在各邻近国家和地区、美国、法国和法属殖民地。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海外越南人迅速增加,至2000年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越南人总数达260万~300万人。[62]实际上,海外越南人群体不仅包括20世纪70年代后流亡的难民,还包括永久移民、留学生、家庭团聚移民和临时劳工,以及在移入国出生的后裔。

大体而言,在越南政府统计中,对移民特别是国际移民通常采取忽略的态度,每年的统计年鉴也很少包括国际移民的数据,特别是日益增加的出境移民。出入境虽有记录,但又不对外公开,仅有的一份记录是2009年的人口普查中对于出境移民的统计。根据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越南的出境移民由1999年的1334000人增加至2009年的2361000人,他们大部分是劳工移民,擅于经商的华人应当较少加入劳工移民队伍。他们主要前往东南亚区域内国家,特别是湄公河三角洲的移民,几乎97%前往东南亚。以2004年为例,越南全境已有160万人移民东南亚,其中来自湄公河三角洲的达713000人,来自中部顺化—岘港及周边地区的达570000人,来自红河三角洲的达195000人。移民主要的动力是前往目的国寻找就业机会,此外越南移民更倾向于选择周边国家,因为这样离祖籍地和亲朋好友更近一些。[63]

汇总1975—2009年间欧洲各国、美国、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印支难民,总人数超过183万,按半数计算,华人在96万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