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成果:长江非法采砂问题研究

研究成果:长江非法采砂问题研究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研究方法的创新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联系实践,除了对非法采砂《解释》进行理论分析外,还通过搜集非法采砂刑事案件的裁判文本以及对案件进行调研的方式,深入分析非法采砂司法解释出台后相关司法实践的情况,从数据、案例中发现、归纳、提炼问题,以期更为准确和周延地对非法采砂入刑中法益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证,使得结论更加客观、准确。

研究成果:长江非法采砂问题研究

(一)研究方法

1.规范分析方法

本书通过对《解释》中非法采砂入刑的相关条文进行学理分析,运用法益理论,厘清“罪与非罪” “此罪与彼罪”之间的差异,以期更好地对犯罪行为进行识别与判断,并从实然与应然的角度对司法解释进行目的性解释,探寻总结在犯罪客体的保护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总结和提炼司法解释规定的法益观的基础上,评价现有的非法采砂的相关刑事规定,探讨入罪的必要性和行为的刑事可罚性,并根据侵犯客体的不同实现准确的定罪量刑。从而规范非法采砂刑事案件的审理和法律适用,化解非法采砂入刑中的政治性、扩张性以及随意性的基因,更好地实现对砂石资源生态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保护。

2.实证分析方法

本书将通过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及“无讼网”中检索司法解释出台以后的刑事案件情况,并对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价值的典型案例,通过座谈、部门走访、实地勘察、访问当事人等形式进行实地调研,拟对非法采砂案件进行实证分析,在类型化的基础上分析司法实践中非法采砂行为具体造成的法益侵害类型,以及是否以“生态法益受损”作为刑事案件的判断基点,并总结案件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深入论证非法采砂入刑中法益内容的异质性和扩张性这一主题。根据对长江流域非法采砂刑事案例的静态文本分析和动态实践考察,通过案例间的归纳、对比、总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分析在处理非法采砂刑事案件中的做法与得失,也使得理论部分的观点更为于情有理、于法有据。

(二)主要内容

该理论部分的核心主题词是法益的“杂糅”与“廓清”,通过运用法益理论对司法解释中涉及的法益进行全面解构,并结合司法实践,通过案例统计、案例调研等方式充分论证《解释》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刑事政策的呼声,将刑罚的屠刀挥向了情节较轻微的财产犯罪和秩序犯罪,另外也未理清与公共法益之间的关系,强行以非法采矿罪进行包揽,从而得出“非法采砂入刑条款扩张了法益的内容,同时也未能对非法采砂行为进行准确法律定位”这一核心观点。最后运用刑法的基本原则,详细论述刑法的核心价值以及作为保障法的法律地位,一方面虽然扩大非法采砂的入罪要素能够更好地惩罚环境资源犯罪,但是其过度扩张也侵犯了相对人的基本人权,不利于人权保障,违背了刑法谦抑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由于未能正确识别区分非法采砂所侵害的法益类型,未对犯罪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定罪量刑,导致法律适用上的错误。通过对法益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试图寻找非法采砂入刑的合理边界,以期实现非法采砂保护法益的正本清源。该部分基本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www.xing528.com)

(三)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的创新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非法采砂入刑中保护法益之辨析”这一主题展开。从目前学术领域关于环境刑事犯罪问题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污染环境类犯罪等方面,对环境资源类犯罪的研究少之又少,并且普遍观点是建立起严厉打击环境犯罪的刑事政策,使得环境类犯罪出现泛刑化、重罪化趋势。本书试图从批判性的视角以非法采砂入刑的司法解释作为突破口,针对个罪自身的问题进行研究,运用刑法的基本理论,如法益理论和谦抑性理论等对非法采砂的《解释》展开分析并进行学理评判。

2.研究方法的创新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联系实践,除了对非法采砂《解释》进行理论分析外,还通过搜集非法采砂刑事案件的裁判文本以及对案件进行调研的方式,深入分析非法采砂司法解释出台后相关司法实践的情况,从数据、案例中发现、归纳、提炼问题,以期更为准确和周延地对非法采砂入刑中法益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证,使得结论更加客观、准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