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墓壁画女性图像风格体系:发髻类型及相关作品

唐墓壁画女性图像风格体系:发髻类型及相关作品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咸亨元年李勣墓壁画吹横笛的女乐发髻从残余部分看为半翻髻。景龙二年韦洞墓后室西壁一名贵妇为半翻髻。此外,开元九年薛儆墓石椁线刻画中有一个持花女性为半翻髻。天宝元年李宪墓石椁线刻画B6b、B7b两位女性的发髻也是半翻髻。文中“双鬟望仙髻”可能就是指这种,因为唐代仙女形象常梳双鬟髻,如敦煌唐代绢画《炽盛光佛并五星图》中水星女神的发髻。咸亨二年燕妃墓墓室壁画五名乐舞伎及一名歌女梳大双鬟髻。

唐墓壁画女性图像风格体系:发髻类型及相关作品

唐代女性喜爱头发浓密漆黑,发髻多高大。高大的发髻有的用自己的头发梳,也有的在真发中衬假发,如阿斯塔那唐墓出土有用真发缠绕而成的假髻,可能就是与真发混合使用的。另外,还有直接在头上固定的假髻,唐时称“义髻”,如《唐书》描写杨贵妃之死:“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60]。义髻有些以木为底,然后涂黑漆,状似半翻髻。阿斯塔那张雄夫妇墓出土的木质义髻,用时直接套在头上,可以把发簪从髻底部洞中插入头发以固定义髻。唐墓壁画中女性的半翻髻可能多为这一类义髻。

学者们除了对唐代女性发髻中半翻髻与双鬟髻争议较少外,多数发髻因有关资料太少,文献中的名称与壁画、陶俑上的发髻难以对应,只能“望文生义”,因此学者们对许多发髻的看法不一。下面探讨几类唐墓壁画中常见的女性发型的名称及流行时段:

1.半翻髻

半翻髻又称单刀半翻髻,头发顶部翻转像翻卷的半片荷叶。从正面看窄薄,从侧面看很宽大,造型曲线优美。唐墓壁画中半翻髻女性多显得地位较高,体型比较大,或站在队列最前面。

贞观十七年(643)长乐公主墓甬道东壁壁画的三名侍女、贞观二十一年(647)李思摩墓室南壁壁画持扇侍女与永徽二年(651)段简璧墓壁画多数裙装侍女发髻(图2-37-1),可能是比较早的半翻髻式样,比较低平,前面的细节也不同。

龙朔三年(663)新城长公主墓壁画多数侍女半翻髻比较高大,但甬道东壁南口壁画黄裙侍女的半翻髻仍比较低平(图2-37-2)。从新城长公主墓壁画开始唐墓壁画女性半翻髻多变得高大。乾封元年(666)韦贵妃墓壁画前后室两个贵妇为半翻髻(图2-37-3)。咸亨元年(670)李勣墓壁画吹横笛的女乐发髻从残余部分看为半翻髻。咸亨二年(671)燕妃墓壁画有两个侍女为半翻髻。上元二年(675)阿史那忠墓第三天井西壁壁画侍女为半翻髻。李徽墓壁画一名侍女为半翻髻。神龙二年(706)永泰公主墓前室壁画四个站在队列前的女性为半翻髻,可能是女官或侍妾。懿德太子墓壁画半翻髻女性地位也较高。景龙二年(708)韦洞墓后室西壁一名贵妇为半翻髻。景云元年(710)节愍太子墓过洞与甬道壁画中有多位半翻髻女性,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髻上还装饰着各种形状金箔贴的发饰(图2-37-4)。景云二年(711)章怀太子墓前室南壁有两个贵妇为半翻髻,后甬道东西壁各有一个贵妇是半翻髻。后室南壁北壁各有一个贵妇半翻髻。此外,开元九年(721)薛儆墓石椁线刻画中有一个持花女性为半翻髻(图2-37-5)。天宝元年(742)李宪墓石椁线刻画B6b、B7b(编号来自《唐李宪墓发掘报告》)两位女性的发髻也是半翻髻。且薛儆墓与李宪墓石椁线刻画半翻髻装饰花钿与珠子,十分华丽,与下面头发部分质感完全不同,接近义髻。

图2-37 半翻髻

由此推断,唐墓壁画半翻髻的流行时段约为643年至742年。玄宗时期半翻髻已经很少见了,薛儆墓与李宪墓石椁线刻画的半翻髻已是余绪。唐宇文士及《妆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61]。文献时间略早于唐墓壁画女性半翻髻显示的规律,因为缺乏高祖武德年间唐墓壁画证实,所以是否属实尚需证据。

2.双髻

又称双刀髻,头上左右对称梳两个扁形髻。高春明在《中国服饰》一书中认为这是惊鹤髻[62],本文暂称之为双髻。

龙朔三年(663)新城长公主墓第三、五过洞东壁、甬道东壁壁画各有一位侍女是双髻(图2-38-1),墓室壁画有十三位侍女梳双髻。神龙二年(706)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壁画与石椁线刻画中,也有几位侍女梳双髻(图2-38-2,图2-38-3)。至德元年(756)高元珪墓壁画站在男墓主旁边的红袍侍女也梳双髻(图2-38-4)。咸通三年(864)杨玄略墓室东壁有一个红裙女性两鬓抱面,头上也梳双髻。

图2-38 双髻

3.双鬟髻

双鬟髻在唐墓壁画中有多种具体变化,常见有圆环状、蝶形、双垂鬟等。

唐代康骈《剧谈录》云:“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绿绣衣,峨髻双鬟”[63]。最常见的双鬟髻是较大的圆环状,段成式《髻鬟品》载:“明皇帝宫中双鬟望仙髻、回鹘髻”[64]。文中“双鬟望仙髻”可能就是指这种,因为唐代仙女形象常梳双鬟髻,如敦煌唐代绢画(897)《炽盛光佛并五星图》中水星女神的发髻。这种双鬟髻在唐墓壁画多是侍女与乐舞伎的发型。唐墓壁画中较早出现圆环状双鬟髻的是龙朔三年(663)新城长公主墓甬道与墓室壁画五个侍女梳双鬟髻。还有乾封元年(666)韦贵妃墓甬道东西壁画的六名乐舞伎梳大双鬟髻。乾封三年(668)李爽墓墓室北壁壁画有一个吹横笛女乐梳大双鬟髻。咸亨元年(670)李勣墓室壁画两名舞女梳大圆环状双鬟髻。咸亨二年(671)燕妃墓墓室壁画五名乐舞伎及一名歌女梳大双鬟髻。

唐墓壁画有的女性双鬟梳在两耳侧,造型多样,有的鬟较小,有的接近蝶形。第一种造型双鬟前面各有一个圆疙瘩,鬟较小。燕妃墓后甬道东西壁各有一个侍女,前甬道东壁壁画一个侍女为双鬟髻,墓室壁画的女乐与舞女多为双鬟髻(图2-39-1)。李爽墓墓室北壁西壁壁画各有一个双鬟髻捧物侍女(图2-39-2)。还有万泉县主薛氏墓壁画一名侍女双鬟髻,与前两座墓小双鬟髻侍女造型与类似。阿史那忠墓第五过洞东壁捧盆侍女的双鬟髻与众不同,前面为尖角形(图2-39-3)。第二种造型如蝶翼。韦贵妃墓墓室东壁女主人左持拂尘侍女(图2-39-4)与李凤墓壁画侍甬道东壁持扇侍女的双鬟髻相比造型不同,但都形如蝴蝶,十分美丽。第三种造型双鬟特小,如李晦墓西侧室东壁壁画一名侍女头顶的双鬟特别小,像是从双球丫髻中抽出两股头发挽成的双环(图2-39-5)。

挽双鬟下垂于耳际即丫鬟,也称垂鬟髻。唐代一般少女梳丫鬟,出嫁时将发髻变为少妇发髻。如果未嫁而已过婚龄,仍梳鬟而不梳髻。杜甫《负薪行》:“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至老双鬟只垂颈”[65]诗句就是此意。太和三年(829)赵逸公墓甬道西壁壁画有一个穿圆领袍梳垂鬟髻的侍女(图2-40-1)。

图2-39 双鬟髻

4.双垂髻

唐代少女常见发髻还有双垂髻,与垂鬟髻的差别是双垂髻是实心的,发髻垂于两耳。

唐墓壁画中较早出现双垂髻侍女的是开元十五年(727)李邕墓,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南部出行壁画人物队列中有两个梳双垂髻髻根部扎红带的男装侍女(图2-40-2)。开元二十八年(740)豆卢氏墓后甬道西壁壁画有一个红袍双垂髻侍女。乾元二年(759)何府君墓墓室西壁壁画墓主旁有一个男装双垂髻侍女(图2-40-3)。元和八年(813)刘济墓耳室壁画有一个男装双垂髻侍女,额上还有红色花钿(图2-40-4)。另外,开元九年(721)薛儆墓石椁线刻画中有两个侍女梳盘结复杂的双垂髻。开元二十六年(738)武惠妃墓石椁内壁线刻画n6[66]有一个男装双垂髻侍女。开成四年(839)敦煌莫高窟321窟阴处士父母供养女像后的侍女梳双垂髻。神龙二年(706)永泰公主墓出土一个双垂髻裙装女俑,从大眼塌鼻的面貌看来自异国(图2-40-5)。

从上述分析可知双垂髻多为男装侍女的发型,唐墓壁画双垂髻流行时段约为721年至813年,联系其他纪年资料,双垂髻流行期可能从706年至839年。

图2-40 垂鬟髻与双垂髻

5.椎髻与回鹘髻

椎髻与回鹘髻也是一类发髻。

椎髻指在头顶中间梳一种椎形发髻。唐墓壁画中咸亨四年(673)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多数侍女梳很小的椎髻(图2-41-1),垂拱元年(685)薛元超墓甬道持桨系抹额男装侍女梳小椎髻,垂拱元年(685)诸葛芬墓东壁与北壁有几个侍女梳小椎髻。景云二年(711)章怀太子墓室壁画贵妇和甬道几位侍女梳大椎髻(图2-41-2)。另外,光宅元年(684)恭陵哀皇后墓出土的骑马女俑与女立俑中也有几个梳小椎髻。可见673年至685年流行小椎髻,711年椎髻变粗变大。

《妆台记》载:“开元中,梳双鬟望仙髻及回鹘髻”[67]。从敦煌五代壁画中回鹘女供养人的桃形发髻来判断,回鹘髻也类似椎髻,只是头顶的椎髻比较大,接近桃形。如现藏西安博物院韩森寨唐墓出土的一个女陶俑的发髻,两鬓抱面,头顶正中梳近桃形髻,可能是回鹘髻。

6.反绾椎髻

唐顾况《险竿歌》云:“翻身挂影恣腾踏,反绾头髻盘旋风。”[68]诗句提到反绾髻。这种发髻束发于后,合为一股,然后从上向下反绾于脑后,可能是反绾髻,因为缺乏资料证实,笔者暂称这种比较容易梳理的发髻为反绾椎髻。

麟德二年(665)李震墓壁画多数侍女发髻从正面看类似椎髻(图2-41-3),从侧面和背面看,头发反绾于脑后,显示了反绾髻的结构(图2-41-4)。上元二年(675)李凤墓壁画也有多位侍女梳反绾椎髻(图2-41-5)。

(www.xing528.com)

图2-41 椎髻与反绾椎髻

7.螺髻与灵蛇髻

螺髻将头发分股拢结,把发髻旋转盘叠成螺壳状。唐墓壁画中这种发髻流行的时间很短。圣历二年(699)梁元珍墓壁画有一个侍女头顶残缺一块,可能是螺髻(图2-42-1)。神龙二年(706)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壁画与石椁线刻画中可见多位梳螺髻的侍女(图2-42-2,图2-42-3)。章怀太子墓石椁线刻画中也可见梳螺髻的几个女性。另外,长安三年(703)张礼臣墓出土的六扇屏风绢画中一个女性也梳螺髻(图2-42-4)。景龙二年(708)韦浩墓石椁线刻画中也有一个梳螺髻女性(图2-42-5)。

图2-42 螺髻

螺髻出现之前有种发髻与螺髻类似,唯有发梢在发髻顶部翘起与螺髻不同,为与螺髻区别,笔者按造型特点盘曲如蛇暂称此发髻为灵蛇髻。燕妃墓后甬道东壁壁画持柳枝侍女(图2-43-1)与西壁持花侍女梳灵蛇髻,后甬道南口外西侧捧帷帽侍女为灵蛇髻,除此之外前后墓室与甬道壁画还有十五位女性梳灵蛇髻(图2-43-2)。安元寿墓壁画持扇侍女也梳灵蛇髻(图2-43-3)。

图2-43 灵蛇髻

8.双球丫髻与尖角丫髻

丫髻造型似树枝丫杈,在头顶梳两个下部相连的实心球状髻,因此笔者称之为双球丫髻。唐墓壁画中双球丫髻较早出现在咸亨四年(673)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侍女中(图2-44-1),上元二年(675)阿史那忠墓第三过洞东壁壁画持蚕纸侍女也梳双球丫髻(图2-44-2)。光宅元年(685)薛元超墓甬道持扇侍女梳双球丫髻(图2-44-3),元师奖墓甬道壁画有一个系抹额男装侍女梳双球丫髻。天授元年(690)淮南大长公主墓女乐梳双球丫髻(图2-44-4)。另外,光宅元年(684)恭陵哀皇后墓出土的女立俑中也有几个梳双球丫髻。另外,盛唐以来,女陶俑中可见双球丫髻,不过双球较大,搭配胖脸与年代较早的双球丫髻较容易区分。

图2-44 双球丫髻

有一种发髻类似双球丫髻,双球变尖为双尖角形,造型类似在头上梳两个紧挨着的螺髻,所以也有人称为双螺髻。孙机先生在《唐代妇女服装化妆》一文中认为此类发型属于反绾髻[69]。笔者不能确定其名称,为了便于区别,按造型描述性称其为尖角丫髻。

昭陵博物馆藏乾封元年(666)韦贵妃墓第四过洞东壁壁画摹本中一个侍女梳尖角丫髻[70]。万岁通天元年(696)契苾明墓石椁线刻画男装女性的发髻多见尖角丫髻(图2-45-1)。圣历二年(699)梁元珍墓壁画一个男装侍女梳尖角丫髻。还有神龙二年(706)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景云二年(711)章怀太子墓和韦浩墓壁画女性均有梳尖角丫髻的。神龙二年(706)永泰公主墓(图2-45-2)、懿德太子墓壁画有几个侍女梳角丫髻。另外,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石椁线刻画均有侍女梳尖角丫髻。景龙二年(708)韦洞墓与韦浩墓石椁线刻画有侍女梳尖角丫髻(图2-45-3)。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开元四年(716)杨执一夫妇石墓门线刻画两个女性,也有一个梳尖角丫髻[71](图2-45-4)。开元六年(718)韦顼墓石椁线刻画也有梳尖角丫髻的男装侍女(图2-45-5)。杨执一葬于开元十五年(727),妻独孤开葬于开元四年(716)。杨执一夫妇墓石门上线刻画的两个女性胖瘦适中,且其中一个梳尖角丫髻。与从开元十五年(727)李邕墓壁画开始流行丰肥的女性造型风格差别很大,与开元六年(718)韦顼墓石椁线刻画梳尖角丫髻的男装侍女风格比较接近,据此判断石门是开元四年(716)所刻的可能性比较大。

图2-45 尖角丫髻

9.堕马髻

堕马髻相传始自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后汉书·梁冀传》曰:“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72]《后汉书》载:“堕马髻者,作一边”[73]。晋《古今注》云:“堕马髻今无复作者。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74]从上述文献看堕马髻是把头发挽到头顶上梳一簇发髻,偏向一侧的发髻。

中晚唐时堕马髻比盛唐时更夸张。德宗贞元年间如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风流夸堕髻,时世斗啼眉。”自注:“贞元末,城中复为堕马髻、啼眉妆也。”[75]唐墓壁画中大历九年(774)贝国夫人墓壁画持鸟女性就是偏于一侧的堕马髻。另外,出土的中晚唐女陶俑中多见堕马髻,如李良墓、朱庭玘墓女陶俑。

10.倭堕髻、抛家髻、翘头髻

倭堕髻是堕马髻的变体,属于一类。但是倭堕髻与蓬松抱面的两鬓相配,是玄宗时期最有特色的发髻。开元十五年(727)李邕墓壁画多数女性头发两鬓蓬松,在头顶正中挽一股发髻,垂在额正前方。孙机先生在《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一文中认为此类发型属于倭堕髻。[76]高春明先生在《中国服饰》一书中认为这类发型为“乌蛮髻”[77]

《新唐书·五行志》载:“唐末,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78]。段成式《髻鬟品》载:“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又抛家髻及倭堕髻”[79]。天宝十三载(754)武令璋墓石椁线刻画女性丰颊肥体,发型两鬓抱面,发髻类似椎髻直立头顶而不下垂,最为接近抛家髻。

李邕墓壁画女性发髻,状如椎髻的一股髻在头顶正前方低垂,最有可能是倭堕髻或抛家髻,天宝七载(748)武令璋墓石椁线刻画女性发型更接近记载中的“抛家髻”。那么倭堕髻可能就是两鬓蓬松抱面,一股髻在头顶正前方低垂,如温庭筠《南歌子》诗句“倭堕低梳髻”[80]。因此把李邕墓壁画女性的发髻称作倭堕髻可能更合适。

唐墓壁画中除李邕墓外,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玄德墓志上侧线刻画《乐舞图》女性梳倭堕髻(图2-46-1)。纪年唐墓出土女陶俑梳倭堕髻的有开元十一年(723)鲜于庭诲墓(图2-46-2),开元十二年(724)惠庄太子墓、金乡县主墓,天宝元年(742)李宪墓。此外,开元十八年(730)臧怀亮墓壁画还有几位女性梳倭堕髻(图2-46-3)。开元二十四年(736)靖边杨会墓石椁线刻画女性也有梳倭堕髻。天宝五载(746)王贤妃墓石椁线刻画女性多为倭堕髻(图2-46-4)。值得一提的是傅芸子先生《正仓院考古记》书中提到天宝十一载(752)正仓院藏鸟毛立女屏风中女性的发髻为倭堕髻,且“与斯坦因所获开元二年(714)《棕榈美人》及《桃花仕女游春》两图妇女颇相类”[81]。笔者观察新疆阿斯塔那唐墓所出的《桃花仕女游春》(图2-46-5)及《棕榈美人》两幅画中女性确梳倭堕髻,但未见到两幅画年代的确实证据,笔者目前尚未找到开元十一年(723)之前倭堕髻的纪年文物图像。

唐墓壁画中倭堕髻出现在开元十五年(727)李邕墓至开元十八年(730)臧怀亮墓壁画。联系其他纪年材料,可知倭堕髻流行时间较短可能为723年至746年。

图2-46 倭堕髻

与倭堕髻相类似的一种发髻梳双股发髻向前低垂,似是倭堕髻的变体,不知确切名称,为区别倭堕髻,暂称其为倭堕双髻。开元二十八年(740)韩休墓甬道壁画(图2-47-1)、武惠妃墓石椁线刻画也有侍女梳倭堕双髻。天宝元年(742)李宪墓墓室壁画舞女也梳此髻。

唐墓壁画中还有一种发髻类似倭堕髻,但是头顶的一股头发盘成顶端上翘的样子。杨谨先生在《唐武惠妃石椁纹饰中女性发式探微》一文中认为是凤髻[82]。笔者不知这种发髻名称,为区别于其他发髻,本书中暂按造型称为翘头髻。唐墓壁画中开元二十八年(740)的韩休墓壁画的多数女乐与舞女梳翘头髻(图2-47-2),豆卢氏墓壁画中的贵妇梳翘头髻,武惠妃敬陵壁画与石椁线刻画多位裙装女性梳翘头髻(图2-47-3),从此墓出土的一个女俑头可以清楚看到这种发髻的形状(图2-47-4)。天宝元年(742)李宪墓第二天井东壁壁画有两位女性为翘头髻。这种发髻流行时间不长。

图2-47 倭堕双髻与翘头髻

11.蝉翼鬓与冲天髻

中晚唐时期,妇女的发髻还出现了多种新式样。《妆台记》载:“妇女理鬟用拨,以木为之,形如枣核,两头尖,尖可二寸长,以漆光泽,用以松鬓,名曰‘鬓枣’。竞作万妥鬓,如古之蝉翼鬓也。”[83]蝉翼鬓即将鬓角处头发向外拨,形成极薄张开的一层。如西安韩家湾M29壁画两个女性两鬓如翼般张开(图2-48-1),大约是蝉翼鬓的一种。兴元元年(784)安公主墓女俑及赵逸公墓室壁画女性两鬓薄而弧形外张,是另一种蝉翼鬓。太和三年(829)赵逸公墓室壁画有六个女性梳一种高髻,类似倒扣的喇叭,状如冲天炮。不知其名称,笔者按造型暂称之为“冲天髻”(图2-48-2)。

图2-48 蝉翼鬓与冲天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