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及其防控手册

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及其防控手册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目前已知的人兽共患病中,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占有很大的比例,不仅难治而且难防,对人类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另外,大部分病毒性人兽共患病都是病毒变异的结果。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系汉坦病毒所致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狂 犬 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病死率几乎100%。人狂犬病通常由病犬咬伤所致。

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及其防控手册

在目前已知的人兽共患病中,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占有很大的比例,不仅难治而且难防,对人类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另外,大部分病毒性人兽共患病都是病毒变异的结果。如禽流感、SARS、HIV、尼罗河病毒等,它们在感染人类之前已经出现了变异,有的对动物和人类均有致病作用,有的对人类有很强的致病作用,而对动物没有致病作用,动物只是它们的贮存宿主。此外,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各种农药的滥用,以及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世界贸易和旅游的发展,现代交通工具的方便快捷,人类与自然界原有的病原携带生物如昆虫宠物等接触的增加等因素,使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是所有人兽共患疾病中种类最多,最难防控的一类疾病。

在此以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为例,讲授其病原学、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系汉坦病毒所致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

一、病原学

汉坦病毒加热至60℃ 10min、100℃ 1min亦可将其灭活。脂溶剂及消毒剂如丙酮氯仿、β-丙烯内脂、乙醚、酸(pH<3)、苯酚甲醛等均很容易将其灭活。紫外线照射(照射距离为50cm,照射时间为1h)。我国流行的汉坦病毒主要有两型,即汉滩病毒和汉城病毒。

二、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文献报道,世界上已有224种陆栖脊椎动物能自然感染或携带汉坦病毒,但仍以啮齿类动物为汉坦病毒主要宿主动物。鼠类中主要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其次大林姬鼠及黄喉姬鼠等。

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6种:

1.接触传播:通过含病毒的动物尿、粪便、呕吐物及血液、组织液等经皮肤黏膜入侵机体。

2.呼吸道传播:带病毒的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在外界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3.消化道传播:食用被汉坦病毒污染的饮水或食物可经消化道感染。

4.虫媒传播:有文献报道带病毒的恙螨及革螨可通过叮咬人体而将病毒传染给人,但尚未国际公认。

5.患者作为传染源,曾有文献报道,未被广泛认同。

6.母婴传播不多见。

三、感染防控

(一)加强疫情监测

做好对疫区人及鼠间疫情的动态、流行因素、发展趋势、主要传播途径、疫区类型及主要疫源地变动趋势的监测。

(二)消灭传染源

有条件的地区组织专业灭鼠,抓好初春和流行开始前一个月的灭鼠工作。可使用机械、药物及生态灭鼠方法灭鼠。

(三)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的措施为防鼠、灭螨、防螨。

(四)保护易感人群(www.xing528.com)

接种疫苗是预防HFRS的有效措施。对于疫区16~60岁人群,尤其是户外劳动者和从事汉坦病毒实验研究的人员,宜接种双价灭活疫苗。

(五)医务人员防护

提高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识别、救治能力,及时隔离治疗患者,对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就地行无害化处理。医务人员在接诊患者时,基本防护:工作服、工作裤、工作鞋、工作帽、医用口罩,在接触患者排泄物、分泌物时戴乳胶手套,诊疗结束后及时手卫生。患者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狂 犬 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病死率几乎100%。我国为狂犬病流行国家。人狂犬病通常由病犬咬伤所致。

一、病原学特点

狂犬病毒对热敏感,100℃ 2min或56℃ 30~60min即可灭活,易被紫外线、乙醚、甲醛、新洁尔灭、碘酒及高锰酸钾等灭活,肥皂水亦有灭活作用。

二、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犬是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约占95%。其次为猫,占5%左右。鼬獾、红狐、豹、狼是我国重要的野生狂犬病宿主和传染源。

在狂犬病病例的唾液、泪液、尿液和神经组织中可以发现狂犬病病毒,暴露于这些体液和组织在理论上有感染的风险,但狂犬病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极其罕见,已证实的人与人之间的狂犬病病毒传播仅发生于通过狂犬病感染者的组织和器官移植传播。

狂犬病常见的感染方式有被发病动物咬伤、抓伤,破损的皮肤(包括新鲜或尚未愈合的伤口)或黏膜(包括完整的黏膜,如口腔、会阴等)接触发病动物的唾液和分泌物。有文献报道对狂犬病动物解剖、宰杀、剥皮偶尔也会造成感染。而食用死于狂犬病的动物的生肉而感染罕见,彻底煮熟的动物肉和巴氏消毒过的奶,不会传播狂犬病。有报道在实验室操作狂犬病病毒含量很高或在狂犬病蝙蝠密度高的洞穴中活动,可由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狂犬病。

三、感染防控

(一)管理传染源

落实以犬只免疫为主的“检疫管理、免疫接种、消灭流浪犬”的综合措施。发现发病动物,立即击毙,尸体焚烧,发现犬或者猫咬人应捕获并隔离观察2周,可检查唾液是否带毒。对野犬、野猫等通过投喂含狂犬疫苗的诱饵实现控制。

(二)保护易感人群

1.伤口处置:目的是尽可能清除伤口中的狂犬病病毒和细菌。局部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包括对每处伤口进行彻底的冲洗、消毒以及后续的外科处置。如需要,可先给予局部麻醉以减轻清洗或消毒时的疼痛。应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菌素。用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洗剂) 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约15min。或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狂犬病暴露专业冲洗设备和专用冲洗剂对伤口内部进行冲洗。

2.消毒处理:彻底冲洗后用含碘制剂或其他具有病毒灭活效力的皮肤黏膜消毒剂消毒涂擦或消毒伤口内部。

3.清创与缝合:清创前,应仔细探查伤口,避免遗漏肌腱、神经、骨骼等深部组织损伤,并避免异物残留于伤口内。

4.疫苗的应用:使用疫苗应选择免疫剂量小、产生中和抗体迅速、接种反应轻微或无、免疫期长、接种次数少的疫苗。WHO推荐使用人二倍体细胞疫苗,具备良好耐受性,具有高免疫原性。我国广泛使用的为原代地鼠肾细胞疫苗,与国际先进疫苗相比有相同的有效性。

轻度咬伤:方案为0、3、7、14、30日各肌内注射一针。

严重咬伤:可全程注射10针,于当日至第6日每日1针,随后10、14、30、90日各注射一针,并在咬伤当日同时注射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浸润咬伤局部和肌内注射。

5.虽狂犬病患者再传播、感染人的相关报道较为罕见,但接诊这类患者时,也应注意保护性隔离。建议在对患者进行诊疗时,采取防护为:工作服、工作裤、工作鞋、工作帽、医用口罩、隔离衣、戴乳胶手套,若在进行吸痰、气管插管、腰椎穿刺术时建议戴护目镜、N95口罩,诊疗结束后及时手卫生。患者出院或死亡后进行终末消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