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交往的吸引力介绍

人际交往的吸引力介绍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通过人际吸引、人际交往而建立和发展的。高玉祥等认为,人际吸引是比亲近更深一层的亲和行为,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以感情因素为主的对他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态度,是个体对他人给予的积极和正面评价的倾向。人际吸引正是建立在以喜欢为核心情感基础之上的一种人际交互状态。交往主体人际吸引力大小以及交往态度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际关系状况。在这个过程中,人际行为成为人际吸引的重要呈现。

人际交往的吸引力介绍

高玉祥等学者认为,当双方相互吸引后便设法进行交往,交往既是人际吸引的前提,又是相互吸引的外化,也是人际吸引的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通过人际吸引、人际交往而建立和发展的。[6]所以,人际吸引是促动人际交往并向较高交往水平推进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什么是人际吸引

现代汉语词典》把“吸引”解释为把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这方面来。据此,从字面上看,人际吸引就是交往双方彼此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来。高玉祥等认为,人际吸引是比亲近更深一层的亲和行为,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以感情因素为主的对他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态度,是个体对他人给予的积极和正面评价的倾向。[7]比如,A把B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或者B把A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或者A、B相互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身上。

现实人际交往中这些现象并不少见,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用例。钱钟书的《围城》中,鲍小姐在从欧洲留学回来的旅途中,深感孤独而自己又不是耐得住寂寞的女人,她“只轻松一句话就把方鸿渐钩住了”。所谓“钩住”在这里就可以理解为吸引,也就是说鲍小姐一句话就把方鸿渐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了。那么,鲍小姐一句什么话就把这个有点桀骜不驯而又疑似看破世界的方鸿渐给钩住了呢?书中写到:“讲不到几句话,鲍小姐笑说:‘方先生,你教我想起我的fiance’,你相貌和他像极了。’”就是这句话把方鸿渐给迷住了。换句话说,就是这句看似不经意间说出的话吸引了方鸿渐,所以才有后来的故事。可见,对人际吸引进行简单解释的背后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内涵。人际吸引实际上揭示了交往者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在情感语言、动作、个性、品质、长相、交往空间、交往时间等方面相互诱发而产生的人际关联状态,因此可以说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是促动人际交往活动的重要条件。

(二)人际吸引基本属性

作为社会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者说总希望得到别人肯定多一点,总希望得到别人否定少一点。这应该说是正常的心态。人际吸引正是建立在以喜欢为核心情感基础之上的一种人际交互状态。交往主体人际吸引力大小以及交往态度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际关系状况。这反映了人际吸引的基本属性。人际吸引具有如下几个基本属性:

其一,人际吸引一定是有条件的,是交往者在特定条件促动下的注意力转移。人与人之间需要借助于一定条件诱发彼此,才可能产生吸引。这些条件,或者是单一性的,仅仅一个条件,比如相貌、声音特质、话语基调、诚实等其中的任何一个;或者是多个条件的综合性诱发,比如相貌、气质、说话方式等形成的综合体。比如《雷雨》中,繁漪和周萍之间在某个时间段内是什么让他们越过家庭伦理和社会规约而产生不伦之恋?他们彼此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仅仅是生理之需吗?显然不全是;仅仅是精神上的互慰吗?显然也全不是;仅仅是心灵上可以互通吗?显然也不全是;仅仅是说话投机吗?显然也不全是。应该说他们之间有更多的综合性原因促使他们不顾一切坚定地走到了一起。这综合性因素就是他们之间相互吸引的条件。

其二,人际吸引是以喜欢为核心情感基础的。人的情感、情绪等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存在着亲近、疏远、热烈、冷静、喜好、厌恶、排斥、痛苦、悲伤、高兴、忧愁等情感情绪表现。这些情感情绪自然会有选择性地表现出来,从而加大或减少人际吸引的力度。我们知道,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喜欢那些逐步喜欢自己的人,几乎是所有的人都讨厌那些逐步讨厌自己的人。前半句意在表明,对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人,或者说对越来越肯定自己的人,对方的吸引力就越来越大;后半句意在表明,对越来越讨厌自己的人,或者说对越来越否定自己的人,对方的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小。吸引力越来越大或者越来越小,最核心的就是基于彼此喜欢的程度。喜欢的程度大,则人际吸引力就大;喜欢的程度小,则人际吸引力就小。

其三,人际吸引是动态变化着的,不是恒定不变的。随着时间推移,交往双方所拥有的条件会因时而变,人的情感情绪也会不断变化,因此人际吸引也就一直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也许会由一见钟情慢慢转化为形同陌路,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人际吸引也就由最强而转化为最弱甚至是零。人际之间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喜欢,由喜欢到爱慕,由爱慕到热恋,这就是感情慢慢加深、吸引力逐步增大的过程;相反,由热恋到爱慕,由爱慕到喜欢,由喜欢到熟悉,由熟悉到陌生,这则是感情慢慢平淡、吸引力逐步减少的过程。从《围城》中方鸿渐和唐晓芙人际吸引变化状况可见一斑。二人第一次在苏文纨家相识,随着交往时间越来越长,接触次数也越来越多,彼此交往频率就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彼此人际吸引力越来越大,无论是方鸿渐还是唐晓芙都对对方有吸引力,彼此也都被对方所吸引。当彼此相互吸引达到最高峰时,他们之间已经无话不谈了,甚至有秘密不让苏文纨知晓。但是,当苏文纨被方鸿渐拒绝爱情之后,由于苏文纨从中作梗,使得二人关系急剧扭转,彼此吸引力至少在表面上几乎荡然无存了。最后,二人在众多遗憾和不舍中消失在彼此的视线之中。从方鸿渐和唐晓芙之间关系的变化,可以推知人际吸引并不是永恒的,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

(三)人际吸引表现样态(www.xing528.com)

1.人际行为模式

人际吸引是借助于关注、认同、喜欢、交往等过程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人际行为成为人际吸引的重要呈现。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李瑞曾经把人际行为模式归纳为8类,即:(1)由一方发出的管理、指挥、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导致另一方尊敬、服从等反应;(2)由一方发出的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另一方信任、接受等反应;(3)由一方发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协助、温和等反应;(4)由一方发出的尊敬、信任、赞扬、求援等行为,导致另一方劝导、帮助等反应;(5)由一方发出的害羞、礼貌、服从等行为,导致另一方骄傲、控制等反应;(6)由一方发出的反抗、怀疑等行为,导致另一方惩罚或拒绝等反应;(7)由一方发出的攻击、惩罚、不友好等行为,导致另一方敌对、反抗等反应;(8)由一方发出的激烈、拒绝、夸大、炫耀等行为,导致另一方的不信任或自卑等反应。[8]每一种行为模式中“另一方的反应”,与胡范铸“新言语行为”理论“使得另外的行为主体做出有关联的反应”具有同等意义。[9]这8种人际行为模式基本反映了人际关系的事实,同时也体现了人际吸引的基本状况,那就是吸引和冲突是并存的。人际冲突是一种负向的人际关系状况,本专著不作专门讨论;人际吸引则是一种正向的人际关系状态,是我们要论述的重点。

2.人际吸引类型化描写

从纯粹的人际吸引角度来说,根据这8种人际行为模式可以推知,人际吸引的基本样态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其一,彼此相互吸引。交往双方分别都有可以吸引对方的资本和条件,甲对乙具有吸引力,乙对甲也有吸引力;甲被乙吸引,乙也被甲吸引。甲乙之间互为主动者和被动者,具有良性的人际互动关系。比如,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之间就是彼此相互吸引才走到了一起。《围城》中方鸿渐与唐晓芙在互通信函、无话不说阶段,他们之间彼此人际吸引力都很大。方鸿渐和唐晓芙都有让对方崇拜自己、引起对方注意的能力和条件,也都有主动接近对方、被对方吸引的愿望和行为。

其二,交往者一方被吸引。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甲乙双方,甲方颇具魅力,在交往过程中吸引了乙方,乙方是主动者,甲方是被动者;另一种是,乙方人际魅力大,吸引了甲方,甲方是主动者,乙方是被动者。《围城》中,苏文纨自始至终似乎都是主动者,被方鸿渐所吸引;苏文纨和赵辛楣之间的人际吸引状况则刚好相反,赵辛楣自始至终都是主动者,被苏文纨所吸引。

(四)人际吸引动力源泉

正像上文所说,人际吸引是有条件的。那么,这个条件也就是人际相互吸引的动力源泉。社会心理学把人际吸引概括为接近吸引、对等吸引、诱发吸引、光环吸引、互惠吸引、异性吸引、互补吸引、强迫吸引等几种情况。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表明人际吸引是基于一定条件下的人际心理状态。这几种状况当然是遵循简明性原则而作出的类型化梳理。具体到更微观层面上,就会发现彼此之间在某些方面的接近点、较强的交际能力、强劲的语言魅力、共同的兴趣爱好、性别差异、性格互补、感情互慰、利益互惠、权势交互等都会产生人际吸引。当交往双方的某一方在某些方面优势凸显时,该交往一方就具有较强的人际吸引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