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人际交往心理咨询的介绍

青少年人际交往心理咨询的介绍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青少年人际交往心理咨询一、定义交往,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他们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青少年不良的人际交往需要及时地得到辅导和矫正,以免对今后的发展造成影响。

青少年人际交往心理咨询的介绍

第六节 青少年人际交往心理咨询

一、定义

交往,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爱、关心、尊重等交往性活动的需要,在其重要性上并不亚于对食物、性等生理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对大多数人来说,交往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活和事业的成败。交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人际交往则是人类共同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相互间进行的交流或联系。人际交往既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活动形式,又是人类共同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交往对建立、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任何个人只能在社会内部满足自己的需要,单个的人无法满足和发展自己的需要。

青少年人际交往是指青少年之间以及青少年与其他社会人群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他们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对于青少年来说,积极开展人际交往,对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和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青少年不良的人际交往需要及时地得到辅导和矫正,以免对今后的发展造成影响。

二、青少年不良人际交往的心理咨询

(一)与父母的交往

1.任性 在与父母的交往中,青少年易出现任性、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

任性就是放任自己,不加约束,我行我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顾条件是否允许,只凭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办事。

对任性的青少年,咨询师首先应帮助家长认识到关心爱护孩子与娇惯溺爱孩子的区别。其次,要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挫折教育”。例如,向青少年提出一两个增强自我约束能力的基本要求,努力使他们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家里都接受一致的要求。在此期间,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如果青少年按要求做到了,就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再提出更高要求。这样使他们在生活磨炼中逐步提高自制能力,克服任性和娇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再次,鼓励他们多与外界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宽容、忍让,通过“换位法”引导他们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改变只顾自己、无视他人的坏习惯,培养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和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德。

2.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指学生离开家庭和学校,到父母教师都不知道的地方去生活的行为。有些离家出走者会留下信或便条,说自己要离家出走,或说一些出走的理由,或发泄一些不满。个别离家出走者会留下遗书,让人误认为自杀;也有些离家出走者不留信或便条,一点迹象也没有。

冲动的离家出走者往往由于受一件事打击而决定出走,但这属于少数。多数离家出走者是有计划的,在出走前会有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准备,如准备衣物、钱、地图。相约出走的,会互相商量。细心的家长和教师有的能发现这些迹象。离家出走可能是不良行为的开始,离家出走者也很容易被坏人诱骗、欺骗,导致被拐卖、被强奸、被殴打等事件发生。

离家出走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第一类是与家庭不和、与父母感情淡漠或冲突引起的离家出走。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子女感到在家庭中得不到关爱,甚至感到被父母仇视、怨恨,则子女会有离家出走的冲动。第二类是由于不适应学校生活,特别是学习困难引起的离家出走。这些所谓“后进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厌弃了学校生活,希望逃离这个让他们感到失败的环境。“反正早晚是去挣钱,不如早些去”,这类话反映了离家出走学生的看法。第三类学生是出于探奇欲望强而出走,如跑到少林寺去学武,或跑到山中寻仙。最后一类是受不良帮派引诱或挟持,离家而加入帮伙。

当学生离家出走后,我们应先设法把他们找回来。之后,作为家长,首先不应马上严加斥责。因为学生出走,说明他对家庭对学校已有抵触、不满或失望,严厉斥责会加强这种对立情绪。其次,也不必小心翼翼地迁就他们。如果子女失而复得,父母欣喜之下,对子女一反过去态度,百依百顺,则会使这些学生觉得离家出走后果很好,谁也不敢批评他们了。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要让教师或心理咨询师与之谈话,了解其出走原因,并让他们了解离家出走对自己不利,他们应对此行为负责(比如受处分)。要让他们知道,困难可以得到解决而不必采取离家出走的下策。其次要想办法改善其家庭关系,让他对家有爱和责任感。教师要和学生家长恳谈,使父母了解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子女。对学习困难较严重者,应特别采取措施,帮助他改进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并不是他们所幻想的样子,了解出走的危险性。对那些与不良团伙有关的出走者,需要和其他相关机构联系,特别在处理时,取认真慎重态度。

(二)与老师的交往

在与老师交往方面,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从本质上讲,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是青少年的一种反抗形式,是青少年试图确立自我形象,强调个人意志的一种手段。青少年从家庭来到学校,经历了心理上的断乳期,出现了“第二反抗期”,逆反心理便是其在这个时期对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一种抵触情绪。但逆反心理并不是一种盲目的情绪,而是表现青少年矛盾心理的一种形式,其实质是为了寻求独立,寻求自我肯定,为了保护新发现的、正在形成的但还比较脆弱的自我,为了抵抗和清除在他们看来是压抑自我的那种外界力量。这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要求。他们的逆反往往表现为理智和非理智两种形式。前者在他们看来是不合理的事物,是内容上的反抗;后者则是为了反抗而反抗,是形式上的反抗。反抗行为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直接的表现有顶嘴、反驳、拒绝服从等等。有时学生不敢直接反抗,则采用消极的反抗形式,不公开表示敌对,但不合作。

逆反心理就其本身而言,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表明青少年的批判精神、独立意识,但这种反叛精神有时会显得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不少青少年还不善于确切地把握反抗,表现出过分的逆反心理,比如在内容上一概排斥正确与错误、精华与糟粕,手段上往往是粗劣的对抗、简单的排斥,情绪成分大,目的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盲目的对立会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对付反抗行为的最有效方法是“顺势方法”,这是一种心理学技术。其做法是,学生做某件事,本来是为了反抗教师,他本以为这样做会使教师勃然大怒,但是教师却出乎意料地接受了他的行为,甚至“鼓励”这一行为。这样,学生的感觉是一拳打到棉花上,使不出力来。学生的气愤也就不会被进一步激发了。当然,为了发挥个人独立性本身的积极作用,清除极端自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需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地理解独立的含义,做到自主、自尊、自爱、自信、自律,多学多思,提高识别正确与错误的能力。敢于反抗,还要善于反抗。青少年要多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加速自我社会化和人格的完善化。

(三)与同学的交往

与同学交往方面,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主要有嫉妒、攻击性行为和孤僻。

1.嫉妒 所谓嫉妒,指在别人占了比自己较优的地位,或者自己珍爱的东西被别人得到时所产生的狭隘感情。在这种情感影响下的嫉妒行为,是旨在排除别人的优越地位的、具有破坏的憎恨的感情色彩的行为。嫉妒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有些人用退缩、抱怨或幻想对方失败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多的人则是采用攻击对方、伤害对方、嘲讽对方、指责对方、造对方的谣等方式表现出来,希望能摧毁对方的自信。

对于嫉妒者,我们要教育他们懂得,人各有所长,任何人都会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要接受这一现实。与其嫉妒别人,不如把这些时间、精力用在发展自己的长处上。要指导他们正确对待竞争。那么应怎样对待竞争呢?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竞争。竞争是互动的双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社会同一领域里展开的比拼。在社会生活中,竞争有许多种表现的形式,体育比赛、智力竞赛是竞争,学习上的考试、人才的选拔也是竞争。竞争还可以在不同层次的主体之间展开,有个体之间的竞争,有团体之间的竞争。一般说来,竞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助于激发人们的进取心,有助于人们客观地评价自我、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竞争也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说在竞争中经常遭遇失败就可能使人产生挫折感与自卑感,而在竞争中经常获胜又容易使人滋长骄傲自大的情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所进行的恶性竞争,既是人际交往的大忌,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大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竞争决不可不择手段,决不可通过破坏对方或贬损对方来达到争胜的目的,因为竞争从来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竞争的目的是进步,是发展。

其次,要正确地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根本上说,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的胜利通常总是通过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只能是死水一潭。竞争可促进合作,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基于这样的立场,既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又要提倡合作,提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一句话,就是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当代青少年更要有远大的抱负,要从追求真理、造福人民这个根本目标出发,去参与竞争、参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指主动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常有公开性和爆发性。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严重的适应不良行为,常表现为打架、欺负人、暴力行为、破坏行为等。

攻击性行为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恶习型,这类青少年或者由于父母的不良榜样,或者由于结交了不良同伴,学习到了攻击性行为方式。他们以此为荣,认为这是“英雄、勇敢”。另一类是压抑后爆发型,这类青少年平时压抑自己,被欺负或被批评也不反抗,但是内心中集聚着怒气。在某一次事件中,长久积聚的愤怒突然爆发,会出现强烈的攻击行为,例如敢和欺负人的“班霸”拼命。但是一次爆发后,又会恢复到以往的样子。

我们应鼓励弱者不畏强暴,勇于斗争。迫不得已时(例如被打时),甚至可允许弱者有自卫行为(但是这种情况要慎重对待,不要使原来的弱者因此学会攻击)。应与青少年建立良好关系,用爱与信任的力量帮助有坏习惯的学生改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避免让他们产生挫折感。为青少年提供社会可接受的方法发泄怒气,例如打沙袋、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对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可采用必要的校纪惩罚。

3.孤僻 孤僻指不愿与他人接触、交往,喜欢单身一人,独来独往,却又时常感到寂寞、空虚的心理现象。它属于一种不健康的性格类型。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疑心较重,容易神经过敏,对周围人常有戒备心理,不愿表露真实的情感,因无人倾诉而郁闷于心,所以缺乏亲密的朋友,感受不到人间的真情。

从主观角度讲,对已形成孤僻性格的青少年,要鼓励他们主动与人接触。可以先旁听人家的闲聊与讨论,并主动与别人玩耍,如打球、下棋、跳绳等。即使一开始有点别扭,甚至受到人家的无意冷落,也要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一旦接触多了,能力就强了,自信心就可恢复,优点、特长才会慢慢被他人了解。在这一过程中,自己要主动伸出善意友好的手。再在这些朋友中选择一些挚友进行深交,将你长期闭锁的心灵向可信赖的知己敞开,使孤独寂寞感在人际交往的暖流中融化。此外,还要注意在交往中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不要以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而自傲,也不要以别人的优点比自己的不足而自卑。同时注意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兴趣,使自己的业余生活充实起来,使自己乐观起来。

(四)在社会中的交往

青少年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交恐惧,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大多数人不仅对至少一种社交场合表现出不适,而且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容易紧张不安。然而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的恐惧超出了一定的程度,达到了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或对象发生强烈的持久的恐惧和回避反应,害怕在公共场合被人注意,害怕当众讲话、当众写字、当众表演等。在公众场合中,往往出现焦虑不安、反应迟钝、动作僵化、心情紧张、心慌、气短、出汗、发抖、呼吸困难等异常反应,产生一种明知没有必要却又无法控制的恐惧感。

1.社交恐惧症的具体表现

(1)赤面恐惧:见人时因紧张而害怕、脸红,又怕被人看见;或认为自己脸红已被别人察觉,故而焦虑不安。

(2)对人恐惧:不敢看别人的眼睛,怕与人对视,又怕别人看出他表情不自然;或只敢用眼睛余光窥视别人而恐惧不安;还有极个别病人害怕自己的眼光会伤害别人。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青少年在生活中回避许多对他们有利的社交场合,因而失去了很多重要的机会;得不到别人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及时的治疗。他们明知没有必要害怕,却又无法自制。由于常常受到自己、家人、同学的指责,极容易产生焦虑与抑郁的情绪。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并不复杂,关键是及早地发现并及时地治疗。临床上以心理治疗为主,并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2.治疗社交恐惧症的方法

(1)分析原因:分析出现社交恐惧的原因,让他们判定是否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是否总是希望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如果是这样,就要正确认识自我,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

(2)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与人交往时,要毫无畏惧地直视对方的眼睛,要大胆而自信。此外,经常读些课外书籍、报纸杂志,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样,在社交场合就可以毫无困难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正常地与他人沟通。

(3)专业指导:对那些无法摆脱恐惧的青少年,就需要向专业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克服社交恐惧。系统脱敏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有效地用来治疗社交恐惧症。(www.xing528.com)

附:你善于交际吗?(社交能力自测问卷)

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交际水平,请你用下面这套小测验进行自测。测验方法很简单,在每项的a、b、c三者之间择其一,并对所选的画个记号。

1.你是否经常感到词不达意?

a.是    b.有时是    c.从未有

2.他人是否经常曲解你的意见?

a.是    b.有时是    c.从未有

3.当别人不明白你的言行时,你是否有很强的挫折感?

a.是    b.有时是    c.从未有

4.当别人不明白你的言行时,你是否不再加以解释?

a.是    b.有时是    c.从未有

5.你是否尽量避免社交场合?

a.是    b.有时是    c.从未有

6.在社交场合,你是否不愿与别人交谈?

a.是    b.有时是    c.从未有

7.在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否喜欢一人独处?

a.是    b.有时是    c.从未有

8.你是否曾因为不善辞令而失去改变生活处境的机会?

a.时常有  b.偶尔有    c.没有

9.你是否特别喜欢不必与人接触的工作?

a.是    b.有时是    c.不是

10.你是否觉得很难让别人了解自己?

a.是    b.有时是    c.不是

11.你是否极力避免与人交往?

a.是    b.有时是    c.不是

12.你是否觉得在众人面前讲话是很难的事?

a.是    b.有时是    c.不是

13.别人是否常常用“孤僻”、“不善辞令”等来形容你?

a.是    b.有时是    c.从未有

14.你是否很难表达一些抽象的意见?

a.有    b.有时有    c.从未有

15.在人群中,你是否尽量保持不出声?

a.是    b.有时是    c.不是

计分:

答a得3分,答b得2分,答c得1分。将各题得分相加得总分。

评定:

如果总分在38~45分之间,表明你必须采取措施改善自己的交际能力。

如果总分在15~22分之间,表明你在交际方面过分积极,也可能导致消极后果。

如果总分在22~38分之间,表明你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

(引自黄仁发、汤建南编著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