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激和适应障碍心理咨询的介绍

应激和适应障碍心理咨询的介绍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咨询应重视以下几点。

应激和适应障碍心理咨询的介绍

第四节 应激和适应障碍心理咨询

应激反应主要是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本节主要讨论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的心理咨询。

一、急性应激障碍的心理咨询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于突然发生强烈的创伤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急性心理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的心理咨询要注意以下要点。

(一)急性应激障碍一般都有明确的应激源

突如其来的、超乎寻常的威胁性生活事件和灾难是心理障碍发生的直接因素。应激源对个体来讲是难以承受的创伤性体验或对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性。

应激源多种多样,主要是严重生活事件,如严重交通事故,亲人突然伤残或亡故,遭受歹徒袭击,被强奸或被抢劫,重大自然灾害,如火灾地震等威胁生命安全的伤害,战争场面等。

事实上,并非大多数遭受异乎寻常应激的人都会出现心理障碍,而只是其中少数人发生,这是因为个体易感性和心理应付机制方面有一定差异,此外个体的生理健康状况也影响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比较典型

急性应激障碍发病急骤,当遭受超强应激性生活事件后几分钟即可出现症状,临床表现变异较大,但一般都会有三大方面的表现。

1.心理方面的临床表现 多数来访者初发症状时表现“麻木”或“茫然”,严重者可呈木僵状态,意识范围缩小,注意力狭窄,不能领会外在刺激,定向能力障碍,词句零乱不连贯,词不达意或者偶发只言片语,令人费解,难以与人接触和沟通。发展至木僵状态时,自发活动很少,可长时间毫无动作,保持呆坐或卧之不起,缄默不语。

有些来访者可表现激惹性活动过多,如兴奋、失眠、逃跑或无目的的漫游活动,并伴有恐惧性焦虑甚至达到惊恐状态。

2.血管迷走反应 有人认为这是导致意识丧失的病理机制。许多症状和体征与心输出量的急剧下降,血压降低和脑血流减少有直接关系。此种反应尤多见突发性事件(如事故、伤害)、剧烈疼痛和严重的情绪紊乱之后。血管迷走反应也常表现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心跳加快、震颤、出汗、面部潮红等所谓交感神经占优势的症状。

3.过度换气综合征 表现为头晕、心悸、虚弱、呼吸困难、窒息感、胸部压迫感,也可以引起脑晕和昏厥,由于过度换气造成CO2的丢失,导致呼吸性碱中毒。CO2分压的急剧下降又会造成脑动脉萎缩和脑血流量较少。如果碱中毒严重,会造成血Ca2+降低,轻则指端麻木,重则产生手足抽搐症状。

以上症状要仔细观察,以判断病情轻重。

(三)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

急性应激障碍发病急,病程短暂,一般在几小时或一周内症状消失,但临床表现较重,需要实施现场或紧急干预。干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项。

1.一般措施 重者应原地救治,取平卧位,保持安静,注意安全,输液补充能量等支持性治疗,家人一般性劝慰和照看,烦躁、焦虑者给以抗焦虑药和镇静药物,保持环境安静等。

轻症者和重症经处理平稳者应尽快摆脱引起发病的不良环境,协调有关方面对其工作方面的安排予以指导,必要时重新调换工作岗位,改善人际关系,以防病情加重或复发。

2.心理治疗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强烈的心理因素直接引发的,心理治疗尤为重要,主要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

(1)支持性心理疗法:在来访者可接触的前提下,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好心劝慰、安抚,全力给予心理支持,同时全面动员来访者的亲人、朋友、同事、邻居来看望、安慰、关心、爱护。改善社会支持系统,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良好功能,给来访者更有效的心理支持。

(2)认知疗法:在支持疗法取得一定成效后,来访者心理状态趋向稳定,与来访者共同讨论、重新认识、正确评价应激源,以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或者应付策略的改善来减弱应激源的强度,以新的应付策略来有效应对应激。从客体和主体两个不同的方位遏制应激反应强度。

3.药物治疗 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建议选用中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等。亦可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如暗示疗法等。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咨询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或)持久的心理反应,大多数在创伤事件后半年以内发病,病程多在一年内恢复,少数可持续多年不愈,或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咨询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注意应激反应的自我强化过程

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家人死亡、交通事故、深度剧烈疼痛等,是发生本病的直接原因。研究证实,大多数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其中一部分人随着时间推移,症状趋于减弱而消失,还有一部分人症状经历不断重复,会自我强化,以至最终成为PTSD,尤其是那些有精神障碍家族史的人。儿童时代的心理创伤(如儿童遭受性虐待、10岁前父母离异等)、性格内向,既往曾患心理疾病以及创伤事件前后有无其他负性事件、家境困难、躯体健康状况欠佳等因素,也参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机制的组成。这些情况是应激反应自我强化的基础。

(二)PTSD临床表现的诊断

PTSD表现为在经历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出现一系列特殊性症状,来访者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有驱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频频出现的痛苦梦境,过去体验的不断“闪回”。此时来访者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当来访者回归过去体验之中的时候,可见来访者会处于一种意识分离的状态,现实和过去,他会判若两人。每当来访者面临、接触与创伤事件相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他线索时,通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相应的生理反应,相近的时间、相似的天气、相像的人和景、有关的时间或者当时的情况,有人说到跟事件相关的语句或意思等都可能触发来访者的心理与生理反应。

反复接受了创伤事件的重复伤害,来访者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不愿提及有关事件,避免有关交谈,甚至在媒体访谈或法律取证过程中也往往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痛苦,有的甚至自动失去对创伤事件的某些重要情节的记忆,也是心理深层面的自动回避措施。表现更重者甚至让自己进入“情感麻痹”、“心理麻木”的状态。来访者木然、淡漠,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对过去热衷的活动也索然无趣,甚至与外界疏远、隔离、格格不入,对未来心灰意冷、听天由命,万念俱灰、意欲自杀。来访者过度的自我防卫反而带来持续性焦虑和警觉水平增高,整天惶惶不可终日,不能入睡,无法安眠,容易受惊。

(三)PTSD心理咨询(治疗)方案(www.xing528.com)

PTSD的治疗比急性应激障碍更困难,除了在急性应激反应期及时有效干预,以阻止向慢性阶段发展外,还要注意PTSD的早期心理治疗干预要尽早实施,不要等PTSD的症状非常突出时才考虑施治。

对急性PTSD主要应用危机干预的方法,为来访者提供支持,帮助来访者接受所面临的不幸,鼓励、支持他们面对事件,并以健康的方式表达、宣泄与创伤性事件相伴随的情感。以认知疗法的原理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和评价创伤性事件,重新认识自己所具有的应对资源,改变应对方式,或者学习新的应对方式。

治疗PTSD症状的同时,还要善于识别与处理其他并存的情绪,如内疚、自责等。

对慢性和迟发性PTSD的治疗,除上述心理治疗技术外,还需要为来访者及其亲友提供有关PTSD及其治疗的知识,动员亲人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力量,强化社会支持。因其病程一般较长,持久的支持很重要。

根据体验回归学说的原理,阻止或减少创伤性事件和体验回归的强度和频度,既可以使用暗示法,随时提醒来访者身处现实之中,也可以用强大吸引力的事物或活动,吸引来访者注意,减少来访者对伤害性事件的关注。

亦可采取催眠疗法,催眠以后身心得以休息。在催眠状态下催眠师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并学习或改变应对方式。

现今对创伤心理学的研究取得很多实效,引进创伤心理恢复的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对治疗PTSD,促进PTSD来访者的康复应该有更好的效果。

PTSD的治疗、康复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心理咨询师要持久给来访者做心理支持和其他心理治疗。受伤害而深感无助的来访者,对治疗者会逐渐产生一种依赖感,甚至会产生某种移情。治疗者可以巧妙利用咨询关系中的情感色彩,增加咨询接触,让来访者获得更多的安全感,甚至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依赖感。这会尽快帮助来访者摆脱PTSD的痛苦,减少当时情景和痛苦体验闪回的频率,逐步遗忘、尽快康复。移情的利用必须有度并有效把握,不能无原则放纵,伤害来访者。

(四)PTSD的药物治疗

通常选用的抗抑郁剂(如SSRI类药物)剂量及疗程与治疗抑郁症相同,除非来访者有过度兴奋,或暴力性的发作,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还要根据来访者症状特点,酌情使用抗焦虑药、情绪稳定药等。在用药的基础上,可施予暗示和其他心理疗法。

三、适应障碍的心理咨询

由于易感个体适应能力不良,尤其在明显应激性生活事件影响下,会出现超出常态的反应性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导致社会功能受损。但随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消除和(或)个体适应能力的改善会恢复正常。适应障碍的心理咨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临床表现以情绪障碍和行为异常为主

适应障碍的情绪障碍主要有焦虑不安、烦恼、抑郁心境、胆小害怕、注意力不集中、恍惚不知所措、易激惹、兴趣索然、快感缺失等。

有适应不良行为的,会影响日常生活。来访者有时自认为有惹人注目的适应不良行为或暴力冲动行为的倾向,但事实上却很少发生,有时亦可表现为酗酒或药物滥用等。

躯体症状如心慌和震颤,在老年者中略多见。

成年人多有抑郁焦虑,青少年以品行障碍常见,儿童则可表现出退化现象,如吮指、尿床等。

由于适应障碍症状无特异性,所以在确定诊断时必须注意与其他心理障碍作鉴别诊断。需要鉴别的主要有抑郁症、急性应激障碍、PTSD、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躯体疾病引起的情绪障碍、人格障碍等。

(二)对应激因素和个体素质的关注

这是引发适应障碍的主客观条件,缺一不可,对应激因素和个体素质的了解不仅是明确适应障碍诊断所必须,也是指导治疗的重要依据。

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可以是单一的应激源,如离婚或失业;也可以是多重的应激源,如离家入校、参军移民等,或者可以说生活环境的变化或社会地位的变迁是引起适应障碍的客观原因。

适应障碍的严重程度与应激源的强度、性质、时间、可逆性等均有关系,但更多的与个体对应激源的主观体验有关,而主观感受的差异又与个体素质有关。

个体的内在心理素质在适应障碍的发生中起着与生活事件同等重要的作用。

1.性格方面的特点 如敏感多疑、胆怯、偏执、心理调节能力、适应能力、承受力不够等,妨碍个体有良好的社会适应。

2.个体应付方式不适当 每个人对应激的应付方式相对恒定,不因应激源改变而改变,即有损个体社会功能的不良应付方式与适应不良行为,可反复重演而不能自控,个体应付方式的缺陷是产生适应障碍的重要原因。

3.个体不善于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网络不仅可减少个体生活中应激来源,而且也有助于个体顺利地应付挫折与心理冲突,保持心身健康。

4.个体生理功能储备不足 如传染病后的虚弱、中毒、外伤、术后虚弱、发育不全等。

(三)适应障碍的心理咨询(治疗)方案

1.心理治疗 适应障碍可主要使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选用,除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首选外,其他心理治疗,如行为疗法等亦可选用,集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也可能取得很好疗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对预防或减少适应障碍有积极意义。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起辅助作用,如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及其他对症治疗中相应的药物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