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一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申爱华摘要本文对一例由突发事件引起应激障碍的女大学生个案进行观察、分析,运用认知加工疗法和系统脱敏法进行咨询,经过9次咨询,取得良好效果。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个体经历或目睹超过正常人所能承受的创伤事件,从而导致个体出现与创伤有关的插入性思维和记忆,持续的逃避与创伤有关的刺激,持续增长的警觉状态。

一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一例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申爱华(1)

摘 要 本文对一例由突发事件引起应激障碍的女大学生个案进行观察、分析,运用认知加工疗法和系统脱敏法进行咨询,经过9次咨询,取得良好效果。通过个案分析探讨大学生由突发事件引发的应激障碍的咨询方法,为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创伤事件 应激障碍 心理咨询 大学生

一、引言

众所周知,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的安全稳定。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其中有一些个体经受心理创伤后的应激反应是较为典型且影响持久的,这种心理创伤和应激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个体经历或目睹超过正常人所能承受的创伤事件,从而导致个体出现与创伤有关的插入性思维和记忆,持续的逃避与创伤有关的刺激,持续增长的警觉状态。(2)

根据已有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创伤事件可以分为两类:创伤事件及压力事件。创伤事件包括虐待性事件、灾难性事件、暴力事件,典型事件为性虐待、地震、亲人重病或死亡、被抢劫、被绑架;压力事件包括家庭压力、情感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典型事件为父母离婚、恋爱失败等。心理创伤事件都可能导致个体发生应激障碍,但个体应激障碍程度和持续时间不一而论,除创伤性事件的类型及强度外,个体既往的创伤史、行为或精神特点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认知模式、家庭关系以及获得的社会支持等都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和发展。

笔者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观察到发生应激障碍的学生时有出现,本文选取一例因突发事件引发了应激障碍,对个体生活学习产生严重影响的女大学生的真实个案,通过探讨由此类突发事件引发的应激障碍的咨询方法和途径,为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

二、个案资料

(一)基本资料

小刘,女,21岁,某高校大学三年级学生。于2009年9月主动来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父母为双职工,有一哥哥,家庭关系和睦。性格文静、稳重,学习成绩较好,人际关系较好,平时身体健康。家族无精神病史。

(二)主诉

2009年8月份暑假期间,来访者因实习与另一女生合住在单位附近的租赁房。一天晚上凌晨两点多,来访者从睡梦中被声音惊醒,在黑暗中看到自己房间里有一个小偷正在床头柜翻东西,当时觉得头像突然爆炸了一样,心跳厉害,特别害怕,立刻坐起来惊声尖叫,结果小偷很快站起来冲出门去。此时她吓呆了,手脚冰凉,头脑一片空白。因为这事,第二天就回校居住。从那天开始,来访者每天都害怕得喘不过气来,经常忍不住给妈妈打电话哭泣;晚上不敢一个人待在宿舍,睡觉必须检查门窗,并用椅子堵住门口;晚上不敢上厕所;入睡困难,不敢闭眼,盯着门口怕有人进来,总是做噩梦;小偷深夜入室的情景片段性地出现在脑海里和梦里,每天晚上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上课容易走神,学习和工作效率有所下降;有遇见身高和长相与小偷相似的人就喘不过气来,赶紧走开;很容易受到惊吓,对任何动静都很警觉。

三、咨询过程

(一)诊断

观察中发现:来访者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对自己情绪状态以及主要问题、咨询目的都介绍得较清晰;遭遇应激事件时,情绪反应剧烈、手脚冰凉、意识模糊、行为无法自控;恐惧、焦虑、烦躁情绪来源于同一应激事件,对该事件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近1个月,对社会功能有一定影响,由以上依据诊断:排除精神病与神经症,求助者属于突发创伤后事件应激障碍。

(二)咨询目标

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商定,确定了咨询目标:近期目标,改善求助者对引发心理障碍的应激事件的不良反应,能较好形成对相关事件的恐惧、焦虑情绪的调控能力,恢复正常行为;远期目标,让求助者逐渐充分认识到内心不安全感的来源,提高对应激事件的适应能力,促进自我心理的全面发展。

(三)咨询方法

咨询师采用观察法、谈话法、认知加工疗法和系统脱敏法对个案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创伤对个体带来的影响程度与个体重新认知、分类和理解创伤的程度和所需时间密切相关,考虑到来访者是具有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大学生,因此咨询师采取了认知加工疗法和系统脱敏法。认知加工治疗的潜在假设是应激障碍症状来自于新的信息和旧的认知图示之间的冲突,闯入性回忆和回避就是认知冲突引起的。认知加工治疗的重点在于识别这冲突,并对其进行调整。(3)系统脱敏法是常用行为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事物或泛化的恐惧和焦虑。基本方法是让求助者用放松来对抗焦虑、恐惧,通常是来访者与咨询师共同商定引起焦虑的情景等级,让求助者逐级暴露在引起焦虑的情景中,同时做放松练习,经反复练习,求助者对过去引起焦虑的情景逐渐脱敏。

(四)咨询过程

来访者共进行了9次咨询,时间为3个月左右。(www.xing528.com)

第1次咨询:主要是摄入性会谈,咨询师运用真诚、共情等技术,鼓励来访者倾诉,通过对症状评估、分析做出诊断。第一次咨询后双方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第2次咨询:向来访者介绍认知加工治疗和系统脱敏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双方确定咨询目标及咨询方法,确定结合使用认知加工治疗和系统脱敏法进行咨询。咨询师教来访者练习自我放松的方法:肌肉放松法、音乐放松法,并留下家庭作业,要求来访者尝试练习巩固自我放松。来访者理解能力较强,能积极按照咨询师要求练习放松,并取得一定效果。

第3次咨询:共同探讨了突发事件的性质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个事件属于创伤事件,让来访者感到无法承受,担心和害怕有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同时还一直后悔当天没有检查门窗,想让自己相信这个事件并没有真实发生。让来访者认识到个人的一些错误认知对情绪和行为发生了重要的作用;结合自己成长经历和性格特质来尝试理解自己为什么对此事件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而同屋的反应没有那么强烈)。

第4—7次咨询:双方共同进行恐惧等级建构进行系统脱敏。根据事件性质采用想象法,首先商定等级大致为:白天她与别人在一起,有陌生人走进来;白天她一个人时,有熟人走进来;白天她一个人时,有陌生人走进来;晚上她与别人在一起,有陌生人走进来;晚上她一个人时,有熟人走进来;晚上她一个人时,有陌生人走进来;晚上睡觉时,陌生人突然出现。让来访者从最轻的恐惧情景开始想象,一次一次进行系统脱敏。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回忆应激事件具体细节,一遍一遍回忆,并将应激事件、当时的想法和感受等细节写下来,把自己的每一点感受说给咨询师听,记录下来。咨询师对其非理性信念进行处理,帮助进行正确归因,减轻来访者后悔、自责情绪,进一步控制闯入性记忆和回避性行为的发生。

第8次咨询:来访者在进行系统脱敏治疗的同时,咨询师分析来访者的成长经历和人格特征,探讨这些因素对她此次应激障碍的影响,主要有三个重要因素。一是来访者小时候因父母经常上夜班,她和哥哥两人在家,有时候半夜醒来发现父母都不在家就特别害怕,怕有人进来伤害她,这给她造成了较大影响,导致缺乏安全感。二是高中时有一次听同学讲鬼故事被吓哭了,其中就有一个情节是半夜看到床边有人的恐怖情节,有时候做梦会有类似情节。三是个性文静,敏感,心思重,胆小,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正是有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来访者对此事件产生应激障碍。

第9次:通过进一步探讨来访者应激的反应模式和认知模式,教来访者应付一些应激事件的方法。因来访者求治愿望强烈,且理解能力很强,在咨询师指导下自我成长、自我治疗进行很好,顺利结束咨询。

五、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9次咨询,达到比较理想的咨询效果。来访者自我评估:认为能比较平静地回忆应激事件,认为类似事件在生活中人人不可避免;对应激事件的恐惧、不安、焦虑情绪明显减少;能正常工作、生活;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室友评价:小刘接受心理咨询以后,情绪好转,不再刻意回避应激事件,不会害怕容貌与小偷相似的陌生人。咨询师评定:来访者已基本从应激事件中恢复,情绪基本稳定、非理性认知得到改善,社会功能完全正常,对应激事件的应付能力有所提高。因条件所限,未进行任何量表测量。

六、结语

目前,大学生感受到来自学习、情感、人际、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也会不断增加。在高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利用课堂、网络、日常交流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心理免疫力;对排查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建立心理档案,重点关注并随时跟踪;对有突发事件发生的学生,辅导员或咨询师应及时发现并对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治疗,以避免引发应激障碍甚至极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李璐寰,童辉杰.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社会心理科学,2008(1).

[3]韦直升.缓解应激障碍的报告.心理咨询师,2007(3-4).

[4]杨晓云,王娥蕊,李娜.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特点及教育的启示.教育科学,2007-04,23(2).

[5]李英.恐怖症来访者心理咨询个案报告.中国临床康复,2005-10,9(40).

【注释】

(1)申爱华,女,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分团委书记。

(2)杨晓云,王娥蕊,李娜.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特点及教育的启示.教育科学,2007-04,23(2).

(3)李璐寰,童辉杰.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社会心理科学,200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