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浩传达共产国际精神后的统一战线策略新发展

张浩传达共产国际精神后的统一战线策略新发展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浩到达瓦窑堡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之后,毛泽东、张闻天等对实行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确有不少新的认识、新的发展。11月29日,张闻天召集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统一战线问题。

张浩传达共产国际精神后的统一战线策略新发展

张浩到达瓦窑堡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之后,毛泽东张闻天等对实行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确有不少新的认识、新的发展。

11月29日,张闻天召集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统一战线问题。他就“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策略问题作了报告和结论。[5]会前,主持发布了《抗日救国宣言》(11月28日);会后,写了题为《拥护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的抗日宣言》的文章。[6]在这些文件中,张闻天除了继续阐述发挥已经提出的以抗日反蒋为内容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之外,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新的步骤。这是以张闻天为总书记中共中央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对灵活运用广泛的统一战线策略所作的重要充实和发展。

一、提出共同组织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大大扩展了统一战线的范围,大大提高了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抗日救国宣言》宣告:“不论任何政治派别、任何武装队伍、任何社会团体、任何个人类别,只要他们愿意抗日反蒋,我们不但愿意同他们订立抗日反蒋的作战协定,而且愿意更进一步同他们组织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张闻天在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就是在军阀中间也有对日本侵略不满意的”,“我们采取主动,联合军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按照六大纲领,我们可以和国民党队伍结成反日反蒋同盟。”张闻天强调:“抗日联军、国防政府要真正做起来”,“统一战线不只是限于宣传,要变成实际行动。”张闻天在文章中还指明,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是苏维埃政府与红军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采取的新的步骤”,“这一主张,即是目前争取抗日反蒋群众到我们领导之下的一个主要环子”。

二、提出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作为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的共同纲领,统一战线联合行动的具体方针。

三、强调“反对目前最主要的敌人”。张闻天既从军事学和政治学的基本原则,又从列宁主义的策略思想,来说明“我们的中心目标是在集中最广大的力量去反对目前中国人民最主要的敌人,并在斗争过程中去取得党对于最大多数基本群众的领导权”。在这一策略思想指导下,张闻天对统一战线的广泛性作了具体的阐述:“不论是过去同我们处于敌对地位的军阀,或是过去是坚决反对我们的政治派别,只要他现在在抗日反蒋上同我们有共同之点,那我们可以完全不念旧恶,同他们联合一起”,“为了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利益,我们欢迎一切人民到抗日反蒋的运动中来”。国内是如此,对国际帝国主义国家,也要看到日本“独占”中国与英美“瓜分”中国之间的矛盾,变更我们的策略:“不论是英国或美国帝国主义,如果他们现在能够对中国的民族运动表示同情赞成或守善意的中立,那我们即可以同他们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www.xing528.com)

四、强调同党内“左”的关门主义开展最坚决的斗争。张闻天指出,“灵活的运用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目前最中心的任务”;而“最阻碍我们工作的是关门主义”,“关门主义成了我们党内最主要的危险”。“这种关门主义倾向如不克服,就根本无法去取得对于千千万万广大群众的领导权”。张闻天系统地、具体地分析了关门主义的特点、表现、产生原因及危害,并用现实斗争中的例子,结合着历史的经验教训,说明应该怎样克服关门主义,灵活运用广泛的统一战线策略。在这方面,张闻天特别强调主动性和灵活性。他指出:“我们不应在宣言发表之后被动的、消极的等待人家来找我们,同我们谈判抗日反蒋的联合行动,而且还要主动的积极的到处去活动。”在灵活性方面,张闻天指出,“革命的形势是千变万化的”,要“把握住各种不同的情况,而提出不同的策略”,要“利用敌人内部的每一冲突、每一矛盾”,要“争取各种机会、利用各种方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还说,在谈判时,也不一定都要反日反蒋,只反日不反蒋,或者反蒋不反日,也可以。

就在这时,在张闻天指导下,红军同国民党军八十四师高桂滋部就停战、合作等进行的谈判“已有初步成绩”,“协定草约已由双方代表同意后送上级批准”[7]

上述11月至12月间的这些新的内容、新的步骤、具体的口号和提法,都是11月中旬及以前的文章、讲话、宣言、决定中所没有的或不够明确的。这当然同张浩到达瓦窑堡、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密切相关。可贵的是,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并没有照搬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的词句,而是结合中国实际贯彻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对已经独立提出的灵活运用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提到了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