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班牙圣母康塞普西翁号:血与金的无敌战舰

西班牙圣母康塞普西翁号:血与金的无敌战舰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唯一一幅关于1662年下水的“圣母康塞普西翁”号的油画。“圣母康塞普西翁”号的标准武备为84门火炮。也有资料认为该舰在最多的时候可能搭载了105门火炮,但这一说法可信度恐怕并不高,因为一直以来海军史学界公认的西班牙第一艘载炮数量过百的战列舰是1732年下水的“

西班牙圣母康塞普西翁号:血与金的无敌战舰

尽管“战列舰旗舰”号在1656年便建成服役,但从参数来看其完全不符合日后“战列舰”的规格。因此从现有资料来看,西班牙第一艘船型被记录为“Navío”,并且本身也符合日后人们所熟知的“战列舰规格”的战舰可能是在“战列舰旗舰”号之后于1662年下水的巨舰“圣母康塞普西翁”号(N.S de la Concepción),该舰同时也是西班牙有据可查的第一艘拥有三层全炮甲板的战舰。

不过谈到“圣母康塞普西翁”号,也许有必要先与大家讨论一下“三层全炮甲板”在风帆时代的含义。17世纪,随着各海军强国进入风帆时代的黄金时期,三层全炮甲板战舰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这里所说的“三层全炮甲板战舰”在英文中被写作“the three-decker”(西班牙语为el navío de tres puentes),意即“拥有三层贯通且布满火炮射击孔的战斗甲板的战舰”。在风帆时代,这种战舰无疑是最为强大的海战武器

英国皇家海军一艘“the three-decker”的剖视图。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战舰每侧甲板的火炮布置情况

一艘1500年左右的巨型卡拉克式战舰的彩绘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见包括艏艉楼在内,该舰拥有多达4~5层甲板

与英法相比,西班牙拥有三层全炮甲板的战舰出现时间过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当时的西班牙在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总体衰落而导致的。尤其是在1639年唐斯之战失败后,西班牙海军几乎被彻底消灭,造船业也受到沉重打击。不过拥有三层甲板的战舰对于西班牙造船师来说却不是全新事物,尽管他们在此领域的优良传统很少在国际上被承认,但比“圣母康塞普西翁”号早数百年,三层甲板的技术便已引入应用到船只上,只不过那时的甲板并不是用来安放火炮的(在火炮没有成为海战主要武器之前,战舰的主要武器是弓弩和一些投掷装备)。在坎塔布里亚的桑坦德、比斯开和吉普斯夸等地以及加泰罗尼亚的造船厂早在14世纪便建造类似的大型船只。现存资料证实了最早拥有三层甲板的帆船是西班牙人建造的“圣-克莱门特”号(San Clemente),该船拥有500名船员(这一人数在十四世纪几乎是个奇迹),于1331年在巴塞罗那开始投入使用。此外,阿拉贡的佩德罗四世于1354年所颁布的皇家政令也命令建造拥有三层甲板和150名船员(包括80名水手、40名弓弩手和30名见习水手)的战舰。而到了1500年左右,西班牙/葡萄牙地区甚至出现了最多拥有七层甲板的巨型卡拉克式战舰。

不过早期帆船所谓的“多层甲板”与进入战列舰时代的“炮甲板”并不是一回事。从当时的记载情况来看,早期帆船的甲板层数通常将最下层的储物甲板和高耸的艏艉楼甲板也计算在内;而战列舰(包括同期的护卫舰)的“炮甲板”则仅仅是其装备火炮的贯通甲板层数,甚至不包括船艏艉没有贯通却载有火炮的短甲板(即艏楼和艉楼甲板)。以风帆时代最著名的英国三层甲板战舰“胜利”号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战列舰的甲板分层情况。

“胜利”号的剖面模型为我们很好地展示了它的3层炮甲板和1层储物甲板,倘若算上顶层露天甲板和底仓,该舰一共拥有6层甲板

抛开这些三层甚至更多层甲板的早期帆船不谈,西班牙在1591年围剿英国海军将领格伦威尔指挥的“复仇”号时,似乎出动了一艘拥有三层炮甲板的大型战舰。英国贵族诗人,同时也是探险家的瓦尔特·罗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1554—1618)曾这样写道:“1591年的亚速尔群岛海战,在捕获格伦威尔爵士的“复仇”号的西班牙舰队中有一艘名为‘费利佩’的大型战舰。该舰拥有三层炮甲板,每层炮甲板的每侧拥有11门火炮;而在其艏艉还有8门火炮便于追击和撤离时使用。”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推测出这艘“费利佩”号可能是拥有至少74门火炮的三层甲板战舰。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找不到关于该舰的任何资料,而且即便该舰存在,从时间来看,也肯定是一艘旧式布局的盖伦船。(www.xing528.com)

唯一一幅关于1662年下水的“圣母康塞普西翁”号的油画。描绘的是1669年该舰在那不勒斯灯塔旁停泊的景象

因此综上所述,“圣母康塞普西翁”号才是西班牙建造的第一艘“货真价实”的三层甲板战舰。这是一艘建造周期很长的帆船,也可能是由于该舰是西班牙第一次尝试建造三层甲板战舰经验不足所导致的缘故。在17世纪西班牙建造的为数不多的三层甲板战舰中,几乎每一艘都是建好两层炮甲板后先举行下水仪式;而后再建造最上层的第三层炮甲板。1648年,“圣母康塞普西翁”号在当时西班牙最大的造船基地帕萨赫斯港铺设了第一块龙骨,并于1656年建造好船体上的两层炮甲板后开始下水,但却因种种原因该舰一直拖到1662年才真正完成下水仪式。而等到其彻底完工则还要推迟一些时日。于是这艘巨舰从开始建造到投入使用至少花费了15年以上,这在先前的西班牙造船史上是不曾有过的。

当然,导致“圣母康塞普西翁”号建造周期如此漫长的原因与其空前庞大的船体尺寸是分不开的—据资料记载,该舰甲板长86肘(49.42m),龙骨长66肘(37.93m),宽23.5肘(13.5m),吃水深11.1肘(6.38m),轻载排水量1515吨。其尺寸甚至不输于30年后建造的西班牙17世纪唯一一级三层甲板战列舰“圣-费利佩”级(共3艘),并且即便与同期英国建造的一批三层甲板巨舰相比也难分伯仲—是17世纪西班牙名副其实最大的战舰之一。

“圣母康塞普西翁”号的标准武备为84门火炮。从该舰开始,西班牙人为舰载火炮的配置做出了系统的划分,即同层甲板安放同等磅数的火炮(火炮的磅数指的是弹药的重量,火炮口径越大,弹药磅数越大,威力也就越大)。由于在17世纪,西班牙所使用的火炮均不超过24磅,我们可以推测“圣母康塞普西翁”号的三层甲板火炮布局可能为:下层甲板28门24磅炮,中层甲板28门18磅炮,上层甲板28门8磅炮。到后期,“圣母康塞普西翁”号又增加了6门轻型火炮(可能是6~8磅炮),被置于顶层露天甲板。这样该舰的火炮总数达到了90门。也有资料认为该舰在最多的时候可能搭载了105门火炮,但这一说法可信度恐怕并不高,因为一直以来海军史学界公认的西班牙第一艘载炮数量过百的战列舰是1732年下水的“皇家费利佩”号(Real Felipe)。关于这艘巨舰,在西班牙巨舰系列的下篇里我们会做详细介绍。

目前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圣母康塞普西翁”号曾参加过战斗。这艘巨舰的存在意义对于西班牙海军来说恐怕仅仅是起到了威慑作用。该舰的最终命运没有被记载,但从西班牙在1687年下水的新一代三层甲板战列舰“圣-费利佩”级的首舰被重新命名为“圣母康塞普西翁”号,以及1686年时的西班牙海军舰艇名单来看,这艘老舰在1686年之前就很有可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后人制作的1662年下水的“圣母康塞普西翁”号的模型。由于该舰资料较少,其模型仿真度也难以把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