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军突破非洲军防线,隆美尔开始大撤退

英军突破非洲军防线,隆美尔开始大撤退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拉曼附近的沙漠上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激战场面。11月2日,英军在阿拉曼突破非洲军防线11月3日中午,隆美尔的无线电侦察部门截听到蒙哥马利强大的坦克部队准备迂回海岸公路,截断非洲军团的道路。11月4日下午3点30分,意大利第20军全军覆灭的消息如晴天霹雳在隆美尔耳畔炸响,意大利第10军已没命地逃跑。终于,隆美尔带着残余部队,带着曾经百战百胜的非洲军团,从阿拉曼开始了艰苦而又卓越的2000英里大撤退。

英军突破非洲军防线,隆美尔开始大撤退

10月23日,星期五,蒙哥马利向第8集团军发表了一份私人文告:“第8集团军的官兵们,你们是大英帝国的战狮,你们热烈期盼的一个光辉时刻即将来临了。我们即将开始的战役将是决定性的一仗。它将是战争的转折点。全世界都注视着我们,关心这一战役的进展。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必须下定决心投入战斗,以战斗和杀敌的实际行动把战争进行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

参加阿拉曼战役的北非军队

23日晚上,随着夕阳缓缓下沉,沉入一片红色的沙丘中,月亮悄悄地移出了云层,吐着幽幽的光,给沙漠镀上了一层银箔。前沿阵地一片静悄悄。炮兵阵地上,一门门大炮威风凛凛、神气十足地高昂着炮管。黑洞洞的炮口直冲天空,风从炮口擦过,发出了呜呜声。一辆辆坦克摆好了拼杀的架式,浅黄色的烤漆在月光下闪着微光。沉重的履带凝聚着它那所向披靡的力量。战壕里,士兵们在静静地等待着,随军牧师正在为他们进行战斗前的最后一次祷告……

21时40分,大地发出了一阵剧烈的颤抖,英军阵地上的1000多门大炮,同时向德军炮兵阵地、堑壕、碉堡、地雷场轰击,铺天盖地的炮弹冰雹似地砸向德军,炽热的气浪把人的皮肤、脸庞都烤出了热气。阿拉曼附近的沙漠上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激战场面。只见在探照灯曳光弹的照射下,英军士兵纵身跃出隐蔽的战壕,沉没在令人窒息的烟幕尘雾之中。一支又一支的部队投入战斗,战场上人山人海,数以万计的炮弹和炸弹不断的爆炸,滚滚的迷雾和烟幕笼罩着整个战场。蒙哥马利终于从刀光剑影中看到了期盼已久的希望。担任主攻任务的是英军第7装甲师。这是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号称“沙漠之鼠”,是英军在北非的第一主力。坦克如潮水般地滚过战场,履带搅起一缕浓密的沙雾。

10月23日,英军发起进攻

英军的成功取决于能否突破德军埋下了25万颗坦克地雷和15,000千颗杀伤地雷的“魔鬼的乐园”。

战斗一开始,非洲军团代理指挥官施登姆将军立即驱车赶往前线,中途突遭英军一队士兵袭击,他只身逃命时,心脏病突发身亡。北非德意部队一时群龙无首。10月24日希特勒直接打电话给正在奥地利山庄里养病的隆美尔急令他立即飞回非洲,指挥作战。10月25日黄昏,隆美尔飞抵非洲军团的指挥总部,并向部队发出告示:“我再次担任全军指挥。”

令隆美尔头痛的第一件事就是汽油的极度缺乏,当他确信英军主力在北面时,冒着极大风险将后备队和南面的第21装甲师。炮兵主力部队调往北面,因为一旦判断错误这些部队将再也没有燃料运送到其他地区了。由于隆美尔判断准确,到了10月26日,蒙哥马利的进攻受挫,死伤枕藉。10月28日,蒙哥马利再度发动进攻,第二天又被阻止。英军和德军坦克损失比例是4:1,但英军实际优势反增加到11:1。隆美尔只剩90辆坦克,而蒙哥马利尚有800辆坦克。11月2日,蒙哥马利第三次进攻,虽收获甚微,但隆美尔已无力再战。

11月2日,英军在阿拉曼突破非洲军防线

11月3日中午,隆美尔的无线电侦察部门截听到蒙哥马利强大的坦克部队准备迂回海岸公路,截断非洲军团的道路。下午4点30分左右,他瞒着柏林和罗马的上司们开始向弗卡阵地全面撤退。希特勒得知消息后,震惊之余,立即发给隆美尔一份电报,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一份电文:

“我和全体德国人民,怀着对你的领导能力和在你领导下的德、意部队的英勇精神的坚定信念,注视着你们在埃及进行的英勇防御战。鉴于你现在所处的形势,毋庸置疑,只有坚守阵地,决不后退一步,把每一条步枪和每个士兵都投入战斗,除此别无出路。大批空援在未来几天里到达南线总司令凯塞林那里。领袖和意军最高统帅部必将竭尽全力积极增援,以保证你能继续战斗。敌人虽占优势,但已是强弩之末。意志的力量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这在历史上已屡见不鲜。你可向你的部下指明,不胜利,毋宁死,别无其他的道路。阿道夫·希特勒”

隆美尔不顾90分钟前刚下达的进一步撤退的命令,立即向部队传达元首死守的命令。他向各指挥官呼吁:“我要求你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取得当前战斗的胜利,要做战场的主人”。非洲军军长托马斯将军根本无法忍受这一荒谬的命令,一气之下,乘坦克到了最前方,站在一辆燃烧的坦克旁向英军投降(当晚蒙哥马利在自己的司令部邀托马斯共进晚餐)。站在战场指挥的角度上,这种命令多次变换的做法极易酿成灾难,隆美尔的部队已在撤退中陷于混乱。当他好不容易收住时,发现摆在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服从元首命令,全军覆没:要么救出一部分部队,违抗希特勒的命令。在个人抗命和部队毁灭之间,隆美尔选择了前者,他马上派人向希特勒陈述利害,要求后撤。

11月4日下午3点30分,意大利第20军全军覆灭的消息如晴天霹雳在隆美尔耳畔炸响,意大利第10军已没命地逃跑。英军在防线上已打开12英里宽的突破口,坦克如潮水般涌入。

在这即将全军覆没的时刻,隆美尔不等希特勒命令下达,冒着上军事法庭的危险,断然下令撤退。第二天隆美尔接到希特勒的电报:“既然木已成舟,我同意你的要求。”终于,隆美尔带着残余部队,带着曾经百战百胜的非洲军团,从阿拉曼开始了艰苦而又卓越的2000英里大撤退。(www.xing528.com)

正如后来的历史学家所言,阿拉曼的最后一战,德军虽然失败了,但却败得极有研究价值;蒙哥马利虽胜,表现却一点儿也不精彩。这种不光彩的胜利者形象后来在追击德军的过程中一再表现出来。当隆美尔率残部退往梅尔沙马特鲁时,蒙哥马利的第8军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穿越了阿拉曼“魔鬼的乐园”,开始了追击。他向梅尔沙马特鲁的正东迂回,但让隆美尔抢先一步溜掉。当蒙哥马利小心翼翼收紧罗网时,发现鸟儿早已飞去。这是蒙哥马利第四次扑空了。现在,隆美尔的8万人只剩下5万人左右,重武器几乎丢尽,威名显赫的非洲军只剩下一个团的架子,坦克只剩下10多辆,燃料奇缺。不过他后退时,在英军追击的路上,让地雷专家贝劳威斯巧设的一连串地雷阵让蒙哥马利饱尝痛苦,使他的追击更加变得拖拖拉拉。

1942年11月8日,英美盟军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虽然这支登陆部队尚与蒙哥马利的部队相距遥远,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已处于被两面夹击的态势,他已意识到北非的失败只是迟早的事。11月中旬,隆美尔燃料不济,陷于不能行动的绝境,幸亏凯塞林给他空运来80吨汽油,又恰逢两天暴雨大作,英军前进受阻,他再一次绝处逢生,逃脱英军的围歼。11月21日。他燃料用尽,在利比亚的阿杰达比亚又陷停顿。这时被英军鱼雷击沉的阿尔普号油船上的箱子和油桶成百上千地漂浮到阿格拉到布雷加一带海岸,命运之神再一次挽救了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团。

在2000英里的撤退中,撤出布雷加防线的行动是隆美尔同蒙哥马利一连串眼花缭乱的交手中,最能反映他狡诈战术的一次。当时他七拼八凑只弄到35辆坦克,57门反坦克火炮。蒙哥马利人数占绝对优势不说,光坦克就有420辆,还有300辆装甲车

隆美尔不顾希特勒、墨索里尼、凯塞林、卡伐里罗的反对,在12月10日前几天将部队已分批秘密撤出阵地,他只率最后一个团留在前线指挥所,他要等蒙哥马利全力准备最后一击时,把自己最后一点留守兵力一下拉走。是夜,蒙哥马利正筹划着总攻,隆美尔却在看电影《我们跳舞好吗》。

12月10日半夜时分,英军开始猛烈炮击,隆美尔已换了一部影片《那天夜里出了什么事》。第二天黎明,英军仍在死命轰击,殊不知鸟儿已又一次拍翅飞走。英军声称抓到100名俘虏,隆美尔立即着手调查,结果发现无一人损失。蒙哥马利自吹自擂的这场攻势又一次以扑空而告终。

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乘胜追击

阿拉曼大捷后,在丘吉尔的命令下,英国所有的教堂都在同一时间响起了欢快的钟声,以庆祝阿拉曼大捷。一时之间,蒙哥马利成了英国人眼中的英雄,他为英国取得了首次决定性的胜利,他的名字同阿拉曼战役胜利的消息一起,传遍了全世界。11月11日,蒙哥马利被晋升为上将,同时被授予巴斯骑士勋章。战后,英国皇室晋封蒙哥马利为“阿拉曼子爵”。

英军坦克在攻占阿拉曼后庆祝胜利

阿拉曼之战的巨大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历史性作用。它不仅成为北非战局的转折点,而且还使盟军从此开始掌握战略主动权,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

“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再没有打过一次败仗。”英国首相丘吉尔不仅很自豪地说出这句话,而且还把阿拉曼战役称为“命运的关键”。

阿拉曼会战是世界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争对抗。在此之前,如法兰西会战和波兰会战,其性质是现代机械化军队与落后于时代的旧式军队之间的较量,结局自然是一面倒。而在北非,作战双方在战略战术、人员训练、武器装备、作战样式等方面都处于同一层次的现代化水准上,这点对军事史意义尤为重要。北非的地形对机械化立体作战来说,是一个天然理想的实验场。时至今日,这场会战的许多经验仍未过时。

一、就是对坦克集群突击的防御是可以做到的。在这以前,人们对坦克机械化部队的长驱直入简直束手无策,坦克集群的进攻被认为无法阻挡。隆美尔地作战经验告诉人们,以大口径火炮和88毫米高射炮组成的机动反坦克火炮群,配合己方坦克集群共同实施战场机动防御,将有效地挫败坦克集群进攻,这一经验一直影响至今。

二、制空权将决定陆上战斗的胜负。按照隆美尔极端的说法,“即使陆军部队是现代机械化装备,在没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与掌握制空权的另一方交战,这种情形就像是野蛮人碰到了近代欧洲国家的精兵,其胜负是不问而知了”隆美尔后来把德国在北非的失败原因归结为燃料和制空权的缺乏。实际上还是一个制空权的问题,因为后者直接制约着燃料的运输。这点也足以成为后世训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