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示求知的力量的文章

揭示求知的力量的文章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问我儿子有没有看到过,他说没有。我甚至还讲了作家冯骥才多年前一篇小说中的故事。多少年以后我还记得那份屈辱,可见粗暴的臆断和体罚给我留下的心理阴影面积不算太小。汪培新对这事的反思是:面对孩子,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延迟判断,先要弯下腰来问问孩子的真实想法,也许就会少犯很多错。有多少自负,就有多少虚妄。有多少臆断,就有多少愚蠢。跟冯骥才笔下的那封信一样,外婆的假牙也出其不意地出现了。

揭示求知的力量的文章

外婆的假牙不见了。我下班回家一开门,五岁半的儿子就没头没脑地对我说:“我没有把外婆的假牙扔到抽水马桶里。”听得我一头雾水。问后才知,丈母娘今天过来帮忙照看小孩,中间把假牙拿出来搁到碗里,但后来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她问我儿子有没有看到过,他说没有。但她联想到我儿子以前曾表现出不喜欢那副假牙的样子,就怀疑他把它扔到哪个地方了。在遍觅无果后,外婆发挥了自己福尔摩斯般的推理能力,认为很有可能假牙被扔进了抽水马桶。尽管我儿子一直否认,但她似乎对自己的推测深信不疑。

妻子回家后,也投入到了对儿子的审问。当然,她努力显得更“艺术”一些,蹲下来拉着儿子的手,摆出亲善的样子,像是诱供:“告诉妈妈,你把假牙藏哪儿了?如果你真的藏起来也没关系的,只要说出来,妈妈还是会表扬你。做人一定要诚实。现在外婆没有假牙好可怜噢,吃东西都没法咀嚼了呀……”可儿子只是重复着那句话:“我没有把外婆的假牙扔到抽水马桶里。”当妻子询问丈母娘今天来时究竟有没有戴假牙,再转头试图让儿子说实话时,儿子却这么说:“外婆今天没有带来。”很不幸,因为外婆今天确定无疑是戴着假牙来的,所以儿子的这番学舌也就成了他不说实话的明证,他的否认显得不那么可信。

眼见她们这么折腾孩子,我心里着实懊恼,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泛泛地说:“别着急,再找找,不要冤枉了孩子!”但她们对自己的判断有着一股莫名的超常自信,还是固执地试图让儿子说出藏匿处。闹哄哄一番后,依然不见假牙踪迹,抽水马桶里也没有。外婆闷闷不乐地回去了。

我开始做妻子的思想工作,说某样东西一时找不到的情况是有的,等发现它的时候自己都会哑然失笑。我甚至还讲了作家冯骥才多年前一篇小说中的故事。那是风暴来临人人自危的年代,主人公彻夜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私密,如被人抓住把柄将沦于万劫不复之境。写好后他给信抹上浆糊贴好邮票,然后洗漱,昏沉沉地出门准备寄信,到邮筒前却发现信不见了。因为这封神秘消失的信,他的人生命运彻底改变,在心理高压下他选择了主动坦白交代,而后果也可想而知。可是在小说最后,那封主人公恨不能掘地三尺都找不到的信,却又出现了。它究竟躲在哪儿呢?它居然被牢牢地粘在了脸盆的底部!怎么粘上去的,“回放”一下便都了然了。这样的剧情逆转得像个惊叹号,所以作家给小说取名为《啊!》。

一些“冤案”的发生,肇始于人的过度自信。在教育上我始终坚持的一条是:可以批评,但绝不能冤枉。为了继续说服妻子,让她多保持些对孩子的信任,免得到时后悔,我还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受冤的一桩往事。小学五年级时,某次课间,我与一群同学到老师办公室,想提前查看试卷分数。老师不在,同学挺多,挤来挤去的。我个子小,被挤到了办公桌前沿。后面的人一推搡,桌子猛烈摇晃,批改作业的红墨水瓶翻了,墨水在桌上横流。大家都慌了,赶紧逃离。过一会儿老师走进教室,也是用福尔摩斯一般锐利的目光进行了一番侦查,看到了我手上沾染的红墨水,就在我头上敲了一个重重的“爆栗”。我记得自己好像流眼泪了。那眼泪,一小半源自疼痛,一大半源自受冤后的屈辱。没错,在老师眼里,这件案子上我显然干了坏事,手上的墨水痕迹就是铁证!但他可有多一丝耐心,了解一下墨水瓶倾倒的前因后果?多少年以后我还记得那份屈辱,可见粗暴的臆断和体罚给我留下的心理阴影面积不算太小。

也许我们都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一个孩子的自我辩解能力其实是很弱的。老师或家长的威压,本身就会让他们习惯性地不敢开口,哪怕开口也只能嗫嚅而言,或者重复着“我没有,我没有”“不是的,不是的”。他们对于某个情境的理解能力,对于某件事情的表达能力,恐怕都是比较有限的。前段时间,杭州有位小学女生在博库书城买好书出门时,因为书包里有在别的地方买的书,被保安拦住了。众目睽睽之下,她被视为一个很丢人的偷书贼。幸好有一位阿姨出面替她付了书款,让她脱身。事情的真相是,她书包里的每一本书都是买来的,她根本就没有偷过书!更糟糕的是,哪怕那位帮她脱身的阿姨也认定她偷了书,还义正辞严地教训了她一通。她为什么不辩解?为什么“默认”了偷书的指控?就因为孩子的自辩能力很欠缺。所以,如果老师或家长太相信某些所谓“眼见为实”的东西(更何况有时候连“证据”都没有,只是凭借自己的猜测或推理),过分执着于自己的判断,坚持“有罪推定”,那么很有可能误解甚至委屈了好端端的孩子,从而酿成一个育人的事故。

记得学军小学的汪培新校长在文章里写过这么一件事:学校要求学生在教室里吃中饭,饭后才能到外面玩。有一天,值日老师看到一个学生嘴里含着饭在过道里疾行,就上前批评了他,孩子虽很委屈但没辩解。班主任事后了解到,这位学生已经饭毕,身为实践基地小鸡饲养场管理员的他,那会儿是含着饭去喂小鸡的。汪培新对这事的反思是:面对孩子,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延迟判断,先要弯下腰来问问孩子的真实想法,也许就会少犯很多错。

我总是说,一个人的愚蠢与智商无关,而与其思维方式、心智模式有关。育人是难的,难在消融不了偏见,根除不了我执,摆脱不了佛家所谓“无明”的境地。有多少自负,就有多少虚妄。有多少臆断,就有多少愚蠢。育人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让自己处于一个蝉蜕般的终身反思的自我修养过程之中,要有一些蓦然回首,还要有一些豁然开朗。(www.xing528.com)

扯远了,回到开头的故事中来吧。那天晚上,直到临睡前,妻子还在跟儿子碎碎念着假牙的事。一脸无辜的儿子是个好脾气的家伙,他没有流露出任何抗拒的态度,还跟着我们一起东找西找。但我相信他能感觉到妈妈对他的半信半疑,孩子是感受的天才,大人表面上的信任怎么掩饰骨子里的那几分保留?

跟冯骥才笔下的那封信一样,外婆的假牙也出其不意地出现了。我打开储藏室的门,赫然看到那副假牙正静静地趴在窗台上,仿佛在嘲笑着过去几个小时里我们内心经历过的所有自以为是的猜疑和似是而非的判断。

妻子一把将儿子搂在怀里,一个劲儿地向他道歉。为了补偿儿子受到的委屈,她当场许诺给儿子买一只大的霸王龙玩具。在我看来,这样做其实更多的是在缓释她自己油然而生的愧疚感。

我只是感到庆幸,庆幸整个事件能凭借一个物证来做完美的收尾,庆幸大人对孩子言行上悬浮着的疑心如冰雪般消融。但我们必得记住,有太多的事情,其实是未必能得到验证的机会的。每一位育人者需要自问的是,如果没有那样的证明,如果等不来水落石出的时刻,对于孩子,我们是否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理解,我们的信任感是否依然坚如磐石?

支撑孩子世界的基石,是我们的信任。我们给出的尊重和信任有多结实,他们的天地就有多清澈、多辽阔。

2015年12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