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村庙和文化尊重导致人们不愿搬迁和安置

村庙和文化尊重导致人们不愿搬迁和安置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这种状况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三)缺乏对民俗文化的尊重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重要部分的家庙、宗祠,是村民精神依托的根,是他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村民们一旦离开宗祠,离开家庙,便意味着失去精神家园。许多待搬迁的村落都有共同的宗祠,安置小区则基本以村落为单位集中安置,安置时,较少考虑宗祠、家庙,并未一起考虑和规划,导致拆迁居民产生背井离乡之感,不想离宗离祖的村民拒绝搬迁和被安置。

村庙和文化尊重导致人们不愿搬迁和安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农村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如海沧许多村落每年举行的蜈蚣阁进香、送王船、龙舟赛、祭祖等民俗活动,成了凝聚、整合村民的力量。但如今村民被分散安置到政府建设的安置房中,和其他村落的村民组成新的群体,形成新的社区,这些原有的农民一转身变成居民,这些居民虽然都能相应地得到一些征地拆迁补偿款,但是离开滋养他们长大的土壤,没有他们原来所寄托的民俗文化,失去文化的根;再者,由于这些居民原有的知识程度较低、阅历有限,他们无法马上自觉接受城市文化并融入城市生活中。于是他们变得茫然、无所适从,这使社区成为城市的边缘地带,村不村,城不城。造成这种状况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安置社区的文化建设尚未引起重视

社会对安置社区的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安置社区文化建设未引起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长期以来,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补救轻预防等现象,安置社区文化建设缺少最基本的保障机制。

(二)硬件规划建设,缺乏人性化的关怀

政府在规划建设安置小区时,侧重于为安置而安置,忽略了安置人员对小区建设的文体设施需求,缺乏对安置人员的人性关怀。结果出现小区内无一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室,也没有规划和预留文体活动场所用地的现象。(www.xing528.com)

(三)缺乏对民俗文化的尊重

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重要部分的家庙、宗祠,是村民精神依托的根,是他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村民们一旦离开宗祠,离开家庙,便意味着失去精神家园。许多待搬迁的村落都有共同的宗祠,安置小区则基本以村落为单位集中安置,安置时,较少考虑宗祠、家庙,并未一起考虑和规划,导致拆迁居民产生背井离乡之感,不想离宗离祖的村民拒绝搬迁和被安置。

(四)软件建设薄弱,文体骨干资源极度匮乏

安置社区的住户中,中青年人都外出打工,留守在社区的大部分属于妇孺老幼,这一群体文化程度低,许多人听不懂普通话,无法和外界进行有效沟通,无法及时融入城市生活中,缺乏能组织、召集的热心人才和文体骨干力量来自发地开发建设社区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