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激励着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历代都出现了许多重修养、重气节、重独立人格的志士仁人,这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熏陶、培育和激励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基本精神,还激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

如前所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影响广泛、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特点。民族文化基本精神代表着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因此,它应该而且必然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康的发展方向,能够鼓舞人民前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都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作用。它也理所当然地要成为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成为激发人们为民族统一和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自强的基本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者做不屈不挠的斗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了“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正是打着“自然新政”的旗号开始的。严复强调,中国要自强,必须在“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自强之本上下功夫。康有为在著名的《公车上书》中,也以《易传》的刚健有为、尚动通变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邹容写的《革命军》,更是把“革命”看成“世界之公理”“天演之公例”。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刚健自强思想的深刻影响,把它作为精神动力,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又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这些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自觉继承和发扬。可以说,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仍然是中国近现代优秀文化的活的灵魂。(www.xing528.com)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激励着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这种价值,首先是道德价值。儒家认为,人的本性中先天地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好的道德品质,但要把它实现出来,并且加以充实和发展,还必须经过自觉的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儒家学说特别强调主体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意义,鼓励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来培养高尚的情操,成就完美的人格。儒家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固然有忽视物质利益和现实功利的弊端,但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把人培养成为有道德的人、有精神追求的人方面,却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各家各派,虽然价值观不同,但都重视道德修养,以人为本,对于培养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传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历代都出现了许多重修养、重气节、重独立人格的志士仁人,这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熏陶、培育和激励是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基本精神,还激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并努力创造三者之间的和谐,以维护这个整体的和谐为己任,并把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利益看作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样一种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态势,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理论,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维旨趣,墨家的“天下尚同”的政治理想等,都是以整体为上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把全局的利益看得高于局部的利益,把整体的利益看得高于个体的利益。它凸显了中华民族以小我成全大我、以牺牲个人和局部的利益去维护整体和全局利益的优秀品格,造就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上的思想风貌。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价值导向功能,在这里看得非常清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