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力:厉佳旭教育讲演录

教育力:厉佳旭教育讲演录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读的状态,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管理意识,也体现了这个班级学生在这门学科上的学习状态。还有一些教师正在努力想办法改善学生的早读状态,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点,像胡晓萍、汪海萍等善于早读管理的老师是做得非常到位的。须知道,早读也是需要一种好的集体氛围的。任务不仅要明确,而且要有检查。今天早晨,我也看到王晓怡老师让全体学生起立并坐下,对他们进行站姿和坐姿训练,让他们挺直腰杆读书,这是非常好的做法。

教育力:厉佳旭教育讲演录

2013年5月16日

老师们:

任务型生本课堂已经推行一段时间了,学校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任务型生本课堂实践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不仅仅是课堂的事情,它还指向教学管理体系,甚至包括学校整个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这里面,自然包括早读问题。

今天这个会议,我就专门和大家交流一下早读管理问题。

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一直觉得,早晨的校园是应当充满读书声的。

我个人也一直认为,一个班级的早读是否真正进入学习状态,直接关系到语文和英语的学习质量,更直接关系到这个班级一天的精气神,关系到这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和整体的教育质量。

理想的早读状态,应当是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该读什么,给自己找任务,然后大声读出来,做到心、口、脑、声、气、神一致。尤其是初三后期复习的同学,应当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来自读。但是,在我们学生基础并不均衡,绝大多数学生还未养成高度自觉的意识和自主阅读的习惯的班级,我还是主张,一定要响亮地朗读,而且最好是比较紧张、有序地朗读。

每次巡视早读的时候,我都会发现一个现象:有的班级学生精神振奋,书声琅琅,有的班级学生东倒西歪,了无生趣,还有的班级,几人在读,几人在看,几人在发呆;有的老师坐在讲台上独自改作业,有的老师在教室里一圈圈毫无目的地走,还有的老师则一边巡视,一边管理和指导学生。

早读的状态,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管理意识,也体现了这个班级学生在这门学科上的学习状态。

当我提醒个别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读出声音来的时候,该教师无奈地说:“我也一直叫他们读,一些人就是不肯读出声音来。”我没有多说什么,因为当时我自己对这个问题也还没有做更多的思考。作为语文教师,多年来,我也没有好好地对这个现象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

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和思考,我发现,班级学生早读状态不好,发不出声音,和该班班主任有一定的关系。在初三(9)(10)(11)班,我看到学生每到早晨七点就在课代表的领读下书声琅琅了。初二(1)班和初二(2)班,还有初一(5)班和初一(12)班等许多班级,也是同样的景象。我还发现,最近初二(11)班在语文老师刘老师请假的情况下,学生在班主任郑老师的带领下,早早开始读古诗文了。所以,班主任要好好地指导学生尽早养成早晨专注、热情地读书的习惯。早读好坏,班主任是否重视和如何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学生能不能发声,是不是很好地进入朗读状态,和我们负责早读的任课教师,即语文和英语教师更是密切相关。可以说,最关键的就是任课教师。

一些老师,无论他教哪个班级,只要有他在场,这个班级的学生就能够全部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地读书,很少出现较多学生不读书的情况。比如说,吴永艳、闻亚娜、王晓怡、戴佩君、王佩芬、汪海萍、邵建丽、范玉琴、包卫菊、钱蓓斐、周燕平、潘宁芳、鲍俐健、蔡心宁、胡晓萍等许多老师,总是会想出一些办法来,让学生较早地进入学习状态。

还有一些教师正在努力想办法改善学生的早读状态,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看来,学生的状态,主要决定于我们教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特别是后者对待早读的态度和管理早读的方法上。

学生读不出声来,或者班级整体状态不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教师的指导者角色缺失,导致学生早读任务不明或缺失。有的教师每次时间一到,走进教室说“同学们自己读起来”,自己就开始在讲台上改试卷,甚至看电脑。结果,同学们不知道该读什么,于是,有的对着目录发呆,有的随手翻翻,有的干脆趴在桌上。如果教师指出具体的早读内容,比如要读第几课,读完之后再读第几课,那么学生就不会如此凌乱无序。

二是过程管理缺失。一些教师站在讲台上无事可为,一些教师则只是在教室里转圈,对那些不读书、不在状态的学生视而不见,时间久了,学生自然也就对教师视而不见,对教师的管理听而不闻了。所以,早读时,教师是不应当在讲台上批阅作业或者做别的事的,而应当走到学生中间,去关注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那些没有好好读起来的,或者状态不佳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提醒、帮助和监督。这点,像胡晓萍、汪海萍等善于早读管理的老师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当然,这个管理要贯穿始终,除非学生任务明确,全都进入状态,而且能够较好地保持状态。

三是早读方法失当。学生朗读,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集体跟读,跟录音机读,跟课代表读,或者跟教师读。也可以对读,比如,戴佩君老师就经常让学生两人对读,相互检查。她的班级学生早读的状态和效果明显比一些班级要好。如果放任学生自己读,那么学生当然容易分心,容易神游四方了。须知道,早读也是需要一种好的集体氛围的。我们现在搞小组建设,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好环境、好氛围。(www.xing528.com)

四是学习任务检查缺失。我们倡导任务型课堂,不仅指课堂,早读也一样。任务不仅要明确,而且要有检查。任何任务,如果缺乏检查和评价,就容易流于形式。我看到,一些英语或语文教师指定这个早读要默写或者听写哪些内容的时候,学生就读得格外认真且投入。一些英语教师就是经常如此巧妙地、不断地给学生布置这种可检查、可检测的任务的。语文老师也同样可以把每次早读的任务分解掉,使之更具体,并且可以让两三名学生相互检查或检测。

五是朗读习惯不佳。朗读的时候,必须挺直腰背,手持书本,且最好一手还拿一支笔,随时画出自己需要重点识记的一些词汇和语段等。不动笔墨不读书啊。如果学生趴着读书,歪着身子,或者侧身向窗外,他是绝对不可能真正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一个人的肢体姿态,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内心的精神状态。我们绝对无法想象一支行军时稀稀拉拉、东倒西歪的队伍,能够具有出色的战斗力。钱建平老师和初三的三位年轻班主任,花了许多力气来训练朗读的坐姿,这是非常智慧的做法。今天早晨,我也看到王晓怡老师让全体学生起立并坐下,对他们进行站姿和坐姿训练,让他们挺直腰杆读书,这是非常好的做法。

六是教师自己的示范作用不够。有个别教师早读的时候,自己都毫无目的地站在教室里发呆或者盲目转圈,或干坐在讲台上,甚至看电脑或手机(过去曾有过个例),又怎么让学生惜时进取?如果全班学生已经自觉朗读,或者说,学生已经充分进入良好的朗读状态,教师最好的做法就是自己也拿出书本来大声地读。教师喜欢读书,对于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垂范和激励啊。我还要提醒的一点是,教师在早读的时候,不要总是像督工一样,虎视眈眈,要“色思温”,努力给学生安全感和亲切感。要努力让学生明白,学习和早读都是愉快的事,也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在帮助和指导学习。

因此,我们认为,要让早读发出声来,让学生的早读时间充满活力和效率,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做到任务具体、管理到位。

具体而言,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当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一是要充分重视早读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为何要读。我们教师自身要重视每天十五分钟的早读时间,更要让我们的学生充分重视每天这十五分钟早读的意义和价值。既要重视这个时间的重要性,更要重视这个读的必要性。

二是早读任务要明确且可监督、可检查。必须将每天的早读任务分解。这点,英语教师总体上做得不错。比如,任务有背诵某篇课文、模拟某段对话、默写英语单词等,而且检测方式也非常明确具体。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要加强研究,不一定非要以背诵为目的促使学生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多读、熟读一些不需要背诵的现代文,然后进行相关内容的抽查或当堂检测。总之,任务一定要具体,让学生知道我该读什么、读哪些,而且明白该完成到什么地步、达到什么效果。

当然,最好的状态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且这个任务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确定的,而不是老师布置的。这样,学生学习一定会更加高效而愉悦。只有主动的才会是积极的,只有积极的才会是愉悦的。这是我们教学的理想目标。

三是要重视方法指导。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读,而且明白选择怎样的朗读方式才更适合自己、适合当下的阅读任务。

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生生互助,或两人对读,或两人对查,或一生领读等。

五是要加强考核评价。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检查早读状况,对不在状态的学生,要当场予以扣分,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当场加分和表扬。

六是规范行为,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早读前必须检查学生的读书姿态,最关键的是坐姿。然后,必须发声。教师尽量少在早读时考试,也绝对不能对学生歪歪斜斜的坐姿和懒洋洋的读法视而不见。

七是教师自己要做好垂范,做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人,并守土有责,始终加强动态管理和指导。

这段时间,在观察和研究早读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在同一个班级,今天,英语教师在的时候,学生就读得很投入;第二天,语文教师在的时候,学生就纪律涣散,有气无力。有的班级情况刚好相反,而有的班级,无论英语教师和语文教师谁在,学生的状态都非常好。

这和我们平时发现的课堂情况是一样的。

由此可以知道,教师如何对待每个教学环节、对待每一分钟,会直接影响我们所带的班级和学生。

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善于学习身边同事的长处,取长补短,认真研究每一个教学和管理环节,共同关注学生每天的成长和发展,努力做到自己和学生每天有收获,每天有进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的美好目标。

感 悟

在推进任务型生本课堂改革实践中,校长需要和有关部门一起深入现场,加强调研,及时发现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也及时发掘和总结教师队伍中的一些好经验和好做法,给老师们指明方向。这次会议被许多老师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们对教学中的任务的理解更加深刻而具体了。这次会议后,教师们对早读管理的意识明显增强,早读效果自然也得以改善。这样接地气的指导,往往更容易促进教师观念和教学工作上的实实在在的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