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峪村住居文化展馆主要展示内容

方峪村住居文化展馆主要展示内容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方峪村农耕文化及生产工具的展示方峪村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传统村落,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五)方峪村特色文化的展示特色文化展示形式以图片及文字内容介绍为主,做成规定尺寸的展板,放置于展馆各处供参观者了解学习。展示分三个方面,分别是方峪村“孝”文化、方峪村的关公文化以及方峪村的“泰山石敢当”文化。

方峪村住居文化展馆主要展示内容

(一)方峪村代表性传统建筑的模型展示

1.五圣堂建筑模型

五圣堂是方峪村民祭祀祖先的场所,作为方峪村精神寄托的象征传承到现代。五圣堂建在村子主街道最南端,高大的影壁墙、端庄的堂门、厚重的龙头碑无不显示着这座建筑在方峪村民心中神圣的地位。

2.方家大院建筑模型

方家大院建在五圣堂西面,平面呈中轴不对称的矩形分布,有前后两个院落,前院是三合院形式,后院呈长方形,院落坐北朝南,厅堂位于院落的北端,最东侧为锅房,南侧是一储藏间,西侧是厕所以及一块14平的小菜地。完全对称的布局样式,显示方家大院的特殊地位。

3.吴家大院

吴家大院坐北朝南,是方峪村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大院落南北各有一扇公共大门,由多个四合院与三合院以巷道连接构成。因其独特的脉络结构,几户人家构成曲折变化的平面序列。

吴家大院各院落均配以正房、厢房、锅房以及杂货间。主建筑从平面上看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形式布局,中轴对称的一进院落,以踏步作为空间组织中心,形成主次分明的流动空间。正房东侧卧室上面本来还有一座瞭望塔楼,在营造出了丰富的立面界面的同时还凸显了吴家当时的社会地位。吴家大院的墙体均用方形石块砌筑而成,院落中靠近锅房位置设有自来水管,下设水缸。厅堂布局讲究,进门正对墙上挂有四幅仙鹤图,有延年益寿之意,条几、八仙桌罗汉椅等明清家具布局形式上几乎保持着明清时候的布局。

(二)方峪村传统民居风俗的展示

1.方峪村的神龛

行走到方峪前街中间部分时,不难发现在一座民居的临街墙面上有一个高520mm、宽420mm的神龛,此神龛供奉的是关公神位。佛龛下面嵌有一通“镇宅大吉”字样的石碑。

2.方峪村的斜撑

门窗上檐两侧的弧形斜撑均是用方峪当地石材雕琢而成的,内侧连接墙体,上方承担石板雨搭,不仅在立面界面上有装饰的作用,而且在结构上起到了良好的支撑雨搭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巧妙设计。石板雨搭的平直断面与弧形斜撑的平滑流线构造相互碰触,材质的厚重感与视觉上的轻盈感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单调的墙面产生了节奏感。

3.方峪村的卡缝

方峪村民居中的卡缝纹样多以花卉、植物造型为主。花瓣卡缝石雕,花瓣清晰可见,花的整体造型形象生动,虽由顽石雕琢而成,却又透露出几分生命的温婉,使原本坚硬冰冷的石墙表面柔和了许多,视觉效果上也更加丰富。竹子造型卡缝共有两股节,造型逼真,竹子本身所特有的气节也反映出方峪人高洁品质。石雕卡缝在美化了民居建筑外立面墙体的同时,表现出了方峪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文化底蕴。

4.方峪村的石头栓橛

漫步在方峪村街巷中,不难发现宅屋或宅院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中间凿着小圆洞的石头,或凸起或与墙壁同一平面,这是用来拴牛系马的,俗称栓橛。方峪村的石头栓橛出自村里工匠人之手,栓橛造型不一。简单概括的话就是在厚约100mm的石料中心部位凿出一个可供麻绳穿过的孔洞。

村民无须劳作的时候,他们就把牲口拴在房前屋后的这些橛子上。拴马桩埋放的位置也有所不同,有的埋放在民居临街院墙1000mm高的位置,有的埋放在门楼一侧地面上,虽造型不同、埋放位置也不同,但拴马桩简单实用的形态与方峪人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相得益彰。(www.xing528.com)

5.方峪村的门

方峪村民居院门的门扇材料为木材,虽形式各异,但通体均呈矩形,简单的院落大门是用一人多高的木条穿制而成的,拱券类的大门造型独具特色,拱券门洞所塑造的圆弧曲线,打破了村子单一的线条形式,给原本严肃的村落增添了几分灵动。门槛高约260mm,可拆卸,可移动,方便院内农具及车辆进出,门槛两端放置石雕的门枕。

6.方峪村的窗

方峪村院墙外墙上的窗户主要是起到连通院内与院外空间的作用,院墙上的窗户几乎不设置窗扇,给人看似相隔却依然关联的感觉。在窗户上缘有100mm厚度的雨搭,雨搭下面是弧形斜撑,年头多一点的窗户多是采用简单的长方形石头中间留有空隙依次排列的形式构成的。再简单一点的就是在大面积墙面上留出两个方形洞,表示窗户。

(三)方峪村农耕文化及生产工具的展示

方峪村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传统村落,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峪这种自然经济一直保持到现在。方峪村民劳作时使用的农器具还停留在老式工具,牛拉犁头的耕地方式,人工用镰刀收割粮食,使用铁锹、簸箕收纳整理,用手工制作的木质推车运粮,用石碾来加工粮食。村民在粮食的储存上也费尽心思,每户都设计了独特的储藏空间储存粮食,地面及周边一定范围内做过特殊处理,既防潮又防止老鼠偷粮食。

(四)方峪村手工工艺及工具的展示

方峪村地处鲁西南地区,这里盛产棉花,故村落中的妇女都比较擅长纺线织布,村里妇女利用棉花搓成棉线,一针一线织出人们身上穿的、夜里盖的,简单大方又解决了生活需要。这种民间传统制作工艺,与现代大型机器的印染工艺相比虽然有些笨拙,但是这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匠人手艺,应当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手工制成的棉纺织品,更有方峪人浓浓的人情味儿在里面,其古朴典雅的气质与传统村落的品质十分和谐

(五)方峪村特色文化的展示

特色文化展示形式以图片及文字内容介绍为主,做成规定尺寸的展板,放置于展馆各处供参观者了解学习。展示分三个方面,分别是方峪村“孝”文化、方峪村的关公文化以及方峪村的“泰山石敢当”文化。

1.方峪村的“孝”文化

在方峪,人们对于孝道的敬畏和尊重是值得各地乡村效仿的。方峪人始终怀有对老一辈人的感恩之心,村里年迈的老一辈人都能够安养天年,长命百岁。祭祀先祖作为重视孝道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方峪村更显得尤为重视。方峪村虽然也遗失了不少传统习俗,但祭祀文化却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了,村里对于祭祀先祖的传统有着严格的继承,每年都会有隆重的仪式祭奠祖先,而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年轻一辈也必须回到村子参加祭祖。

2.方峪村的关公文化

关公自古以来就是忠义的代表,方峪村民对关公的信仰与崇拜是自发且由衷的。今天在方峪,仍随处可见关公的神龛,神龛虽然简陋,却丝毫没有损害关公作为神明在这个偏僻村落中的地位,体现了方峪对忠义关公信仰的深度。

3.方峪村的“石敢当”文化

在方峪村常常看见一些嵌入墙中的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碑。“石敢当”一般被放置于村落的入口、三岔路口墙面等地方。每到除夕夜,村民会用三片生肉来祭祀“石敢当”以辟邪求吉。“石敢当”文化起源于村民对邪恶的厌弃和对祥和生活的向往,最后演变成“石敢当”的文化形式,更直观地呈现了方峪人的精神寄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