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古代石刻艺术特征揭秘!

陕西古代石刻艺术特征揭秘!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中区以西安为中心,东起潼关,西及宝鸡,北至铜川的平原、谷地,是西北地区造像碑发展的核心区域。其二,见于西安左近,碑面大部用以开龛造像,具有明显浮雕效果。两种风格碑时常主龛两侧刻二圆轮,内刻金乌、蟾蜍以象征日月。圆拱龛龛楣饰二蟠龙的做法基本见于这一地区,蟠龙之上饰二飞鸟更为独特。陕北区即以富县为中心的高原地区。

陕西古代石刻艺术特征揭秘!

陕西造像碑在风格上可以分为关中和陕北两个区。

关中区以西安为中心,东起潼关,西及宝鸡,北至铜川的平原、谷地,是西北地区造像碑发展的核心区域。流行两种风格造像碑:其一,一般于碑身中上部开一龛,龛外线刻或减地平雕附线刻。这种风格有扁平平顶梯形碑、蟠螭顶碑、扁平圆拱顶碑和方柱状平顶梯形碑,其中扁平平顶梯形碑北魏早期已出现,且为流行的主要形式,其他三者显然受到了它的影响。其二,见于西安左近,碑面大部用以开龛造像,具有明显浮雕效果。这种风格大多为扁平平顶长方形碑,少量为扁平圆拱顶碑和方柱状平顶长方形碑,其中作二层主龛且碑身较宽的扁平长方形碑,与碑身较窄往往不十分规则的扁平长方形碑仅见此区。两种风格碑时常主龛两侧刻二圆轮,内刻金乌、蟾蜍以象征日月。圆拱龛龛楣饰二蟠龙的做法基本见于这一地区,蟠龙之上饰二飞鸟更为独特。中间开一大主龛,周围满布千佛小龛形式也很有区域性。耀县总章元年碑主龛左右设附龛,下部设护法龛,上方刻执花绳飞天做法可能是继承了晋西南地区的同种布局。永平三年罕安定碑、华县延昌元年碑、正光四年陶申仪碑等以大象为装饰图案,这种情形很少见于其他地区。线刻或减地平雕乘骑、骑马供养人和牛车的形式最早出现并流行于这一地区。北魏早期产生的头、颈狭长,高约占坐像二分之一的佛像,造型古拙,然波及力极强,西魏时期还能看到它的影响,相应北魏至西魏时期这一地区流行一种身躯极狭长的菩萨像。交领式袈裟最早从这里产生并流行于北魏时期,下摆类软泥条的形式主要见于这里。北魏时期佛袈裟隆线雕和粗泥条式雕刻技法是这一地区的传统,阶梯状浮雕技法应从河洛地区传来。(www.xing528.com)

陕北区即以富县为中心的高原地区。流行扁平平顶梯形碑、扁平圆拱顶碑和蟠螭顶碑,洛川大统十二年碑主龛之上刻千佛龛,及黄陵大统十四年碑圆拱龛上方减地平雕二飞天的形式源于关中地区,后者二龙腿间减地雕水鸟为目前所仅见。甘泉天福三年碑主龛下刻三层供养、护法龛是耀县总章元年碑小龛布局的发展形式。人物造型变化与关中区基本一致,此区造像碑受到关中地区强烈影响,但雕刻简洁粗犷,碑形、小龛等方面变化远不如关中区丰富,表现了一定的地域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