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雕刻时光:陕西古代石刻及唐代墓碑特征

雕刻时光:陕西古代石刻及唐代墓碑特征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墓碑蔚为壮观,是陕西古代墓碑最主要的部分。随着唐代碑文化的繁荣兴盛和人们对立碑的高度重视,丧葬礼制对碑的使用有了明确的规定。这说明了昭陵墓碑件件堪称艺术珍品,可代表唐代墓碑的整体风貌。较之前代墓碑,唐代墓碑从整体上趋于巨大。从现存的唐代墓塔来看,其建造深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唐代佛教墓碑的两侧、碑阳文字四周、碑座都是纹饰最佳表现之地。在此背景下,唐代墓碑几乎尊尊楷法严整。

雕刻时光:陕西古代石刻及唐代墓碑特征

唐代墓碑蔚为壮观,是陕西古代墓碑最主要的部分。分析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隋唐对墓碑有了礼制规定,墓碑体例较为统一

隋唐之前,关于碑的使用并没有明确规定,碑的形状、高低、大小尺寸、题字、碑首碑趺雕刻、纹饰图案等,一般随丧家经济能力和时风所好而定。随着唐代碑文化的繁荣兴盛和人们对立碑的高度重视,丧葬礼制对碑的使用有了明确的规定。据史书记载,唐时朝廷对不同社会等级的人在使用碑碣的形制尺寸等方面,都有严格区别,并将之纳入了法律条文。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墓碑“龟趺螭首”,高不得过九尺,七品以上官员的墓碑“方趺圭首”,高为四尺。“若隐纶道素,孝义著闻,虽不仕,亦立碣。”唐以后各朝都沿袭了这种使用碑的等级制度,各朝只在具体规定上略有不同。礼制的规定,使得唐碑在形制上高度统一。

(2)唐代墓碑数量多,形制成熟高大

从《陕西石刻文献目录集存》来看,唐代帝王陵墓墓碑较多的有三原县高祖李渊的献陵、乾县高宗李治的乾陵、富平县中宗李显的定陵、蒲城县睿宗李旦的桥陵,但最多的还是礼泉县太宗李世民昭陵

因昭陵诸碑多为名人名碑,故历代金石文献多有记录。清代学者叶昌炽云:“昭陵为唐碑渊薮,撰人、书人,皆一时之选,学书者所当奉为楷模也。”(《语石》卷一)这说明了昭陵墓碑件件堪称艺术珍品,可代表唐代墓碑的整体风貌。

现存于昭陵博物馆的墓碑约有42通,其碑额在装饰雕刻上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碑额左右各雕刻三条并头吐气的蟠龙,称为“六螭下垂”,形象饱满矫健,栩栩如生。碑额形式表现如一,统一的螭首,在圭形内题额。

昭陵墓碑形体高大,气势雄伟,可谓丰碑巨制。一般身首通高达3~4米,厚25~30厘米左右。由高宗李治“御制御书”的《李勣碑》,通高5.7米、下宽1.8米、厚0.3米,其龟趺虽大部埋于地下,从地表可见横宽约2米、纵长近3米,为昭陵陪葬墓碑之冠(图2-19)。仅次于《李勣碑》的是《尉迟敬德碑》,螭首方趺,碑身高4.45米、宽1.49米、厚0.52米,碑形丰伟,为其他唐碑所不及。

较之前代墓碑,唐代墓碑从整体上趋于巨大。由于唐碑的大小与官职有着密切的关系,官职越高碑也越大,一般的大碑仅碑身和碑首就在3米以上,动辄四五米高,加上底座就更高大醒目了。

(3)佛教塔铭兴盛,其功能与墓碑无异,墓碑与塔铭各有所用

隋唐时期,佛教兴盛,僧人的地位显著,因而葬塔和墓碑也很多。从现存的唐代墓塔来看,其建造深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它们往往用覆莲做须弥座的装饰,有的则在须弥座上再用仰覆莲承托八角石灯。这些塔葬都有塔铭,其意义跟墓碑相同,但碑面装饰不多,只用于书写铭文,尺寸不大。陕西保存的塔铭不多,主要是一些僧侣的墓碑。

图2-19 李勣碑

佛教界为扩大宣传和影响,也请文人书法家为已故的名僧撰写碑铭,如德美、空藏去世,金紫光禄大夫、侍中于志宁撰文。现存著名的佛教墓碑,如《化度寺碑》为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道因法师碑》为欧阳通书(图2-20a、b),《信行禅师碑》为越王李贞撰文、薛稷书,《大智禅师碑》严挺之撰文、史惟则书(图2-21),《不空和尚碑》为徐浩书(图2-22),《大德大证禅师碑》为王缙撰文、徐浩书,《玄秘塔碑》为裴休撰文、柳公权书等。这些佛教墓碑的形制体例规格非常高,或为螭首龟趺,或为螭首方趺。

图2-20a 道因法师碑全拓

图2-20b 道因法师碑局部

图2-21 大智禅师碑局部

图2-22 不空和尚碑局部

现藏于碑林博物馆的《比丘尼法婉禅师碑》由刘钦旦书。从形制来看,在比丘尼墓碑中算是规格最高的。

(4)唐代墓碑雕刻华美,技法精湛

墓碑从东汉发展到唐代,形制高度统一。如东汉的圆首碑,发展为雄丽的螭首;东汉的方首碑,成了独立的碑身;东汉的圭首碑,这时则化为题额寓于螭首之中。如乾陵《无字碑》、《皇甫诞碑》、《颜勤礼碑》、《大智禅师碑》等较为重要的墓碑皆为螭首,曲身缠绕的龙的组合丰富,雕饰华丽。《无字碑》碑身由一块通高7.53米、重98.8吨的巨型青石雕成,碑首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鳞甲分明,静中寓动,为中国历代石碑之巨制。(www.xing528.com)

唐代墓碑特别是佛教墓碑,其雕刻纹饰非常丰富。碑座除了龟趺,还有须弥座,如《玄秘塔碑》、《大德智该法师碑》就是采用须弥座。在须弥座的四方雕刻不同的图像,如《大德智该法师碑》底座正面为二龙戏珠,碑座两侧及阴面的动物形象具有很强的动感,其中老虎身上的纹饰刻画更清楚地说明了对写实风格的追求。墓碑碑首雕饰一些佛教画像,这在北朝时期的墓碑中已出现,但唐代墓碑在表现技法上更胜一筹。如《道因法师碑》碑首刻释迦牟尼、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三像,并刻其名,把碑首装饰得十分美观。《大智禅师碑》碑高3.45米、宽1.14米,螭首作左右各三条并头,碑额周缘刻云纹,三角形处刻一坐佛。

唐代佛教墓碑的两侧、碑阳文字四周、碑座都是纹饰最佳表现之地。其装饰题材上除了神鸟瑞兽、方相神怪、宗教人物外,植物、花卉开始成为装饰主题,卷草纹、宝相花、联珠纹、绶带纹等都是墓碑常用的装饰纹样。装饰手法有写实的,也有夸张变形的,构成巧妙,气韵生动。

除了佛教墓碑外,很多唐代墓碑在碑侧和碑文四周饰以纹饰,如《常允逸神道碑》碑侧纹饰内容不多,仅用线刻,辅以少量的减地手法使植物饱满厚实,在卷草纹中点缀瑞鸟,刻画得非常写实精确。除了传统的线刻技法外,浅浮雕、高浮雕、圆雕在墓碑上多有呈现。这些技法大多运用在墓碑碑额的螭龙、碑座龟趺的形象雕刻上。

(5)唐代墓碑书法法度森严,为楷书典范

隋唐时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楷书,法度纯熟,结构森严,成为千年楷书的典则。在此背景下,唐代墓碑几乎尊尊楷法严整。

唐代书碑名家,留给后人的书法代表作,主要就是墓碑。如欧阳询的《化度寺碑》、《房彦谦碑》、《温颜博碑》、《皇甫诞碑》,褚遂良的《孟法师碑》,李邕的《李思训碑》、《卢正道碑》、《大照禅师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颜真卿的《藏怀恪碑》(图2-23)、《宋暻碑》、《李玄静碑》、《元结墓碑》、《颜勤礼碑》(图2-24),史惟则的《大智禅师碑》,徐浩的《不空和尚碑》、《大德大证禅师碑》,柳公权的《李晟碑》、《冯宿碑》、《苻璘碑》、《玄秘塔碑》(图2-25)、《刘沔碑》、《高元裕碑》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书法佳作和学书典范,其中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最具代表。

【《平淮西碑》被磨重刻】

唐宪宗元和九年八月,吴元济据淮西反,诸将讨伐,历久无功。元和十二年八月,以宰相裴度前往督师,唐、随、邓节度使李诉以精锐骑兵乘虚入蔡,擒吴元济,平定了抗命五十三年之久的淮西镇。群臣请刻石纪功,明示天下,韩愈奉诏撰《平淮西碑》。因韩愈亲自参与了淮西战事,又是当时公认的古文大家,由他来撰写碑文自是情理中事。碑文完成之后,宪宗命抄录数份,分赐淮西立功诸将,并刻碑于蔡州紫极宫。

然而当时最初进入蔡州擒获吴元济的是李诉,因此对于碑文中过多的渲染裴度史迹,李诉愤愤不平。李诉之妻出入宫中,哭诉碑辞不实,于是宪宗下令磨掉韩愈所书之碑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刻石。可以说,这篇碑文给韩愈带来了无上的荣耀,之后又使他蒙受了极大的屈辱。

图2-23 藏怀恪碑局部

图2-24 颜勤礼碑局部

图2-25 玄秘塔碑局部

此外,在以楷书书碑为主的唐代,也出现了像李阳冰和史惟则这样难得的篆书家和隶书家,他们的书法艺术在墓碑中皆有体现。李阳冰在唐代篆书家排名榜上雄踞首位,他的篆书题额作品——《高力士碑》额题“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20个篆字,用笔粗细圆匀,稳健自然,体现了李阳冰的篆书面貌,为该碑增色不少(图2-26a、b)。史惟则与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并称唐代隶书四家,《大智禅师碑》是其隶书代表作。此碑笔法和结体受楷书影响,苍劲庄严,颇具骨力。清孙承泽等推其为开元第一。唐玄宗李隆基提倡隶书,现存于世的《王仁皎碑》即为其手迹。

图2-26a 高力士碑题额

图2-26b 高力士碑局部

唐代墓碑在碑文书写上还有一大突破,以行书入碑。唐太宗李世民提倡王羲之的行书,用行书写碑开了一代书风。但毕竟不是法度严谨的正体,难免因其流美的笔姿冲淡“碑”(悲)的庄严肃穆感,所以,虽然由于帝王的喜好而兴盛一时,但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多。较为著名的行书墓碑有高宗李治撰文并书的《李勣碑》,高正臣书《明征君碑》,李邕书《李靖碑》、《叶有道碑》、《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张少悌书《高力士碑》等[13]

(6)唐代墓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这些碑石保存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据载,唐时吏部考功司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行状,若死,“其欲铭于碑者,则会百官议其宜述者以闻,报其家”(《唐书·百官志》)。可知当时碑铭所述,须经有司审查。这些文字从内容到形式上,虽然未脱六朝浮靡之气,然于生卒里居、官爵事迹,仍较翔实。碑铭所载,于两《唐书》或可纠谬,或可补阙,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总之,唐代墓碑形制高大规范,纹饰雕刻精美,书法艺术高超,碑文文辞华丽,是真正的艺术精品,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