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经劫难!雕刻时光陕西古代石刻惊人发现与失而复得的经历

历经劫难!雕刻时光陕西古代石刻惊人发现与失而复得的经历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人感慨石鼓文物的废弃,追叙石鼓来历久远及其发现经过。这么好的建议,竟没有被批准,难怪韩愈要感慨万分了。另有1只石鼓,下落不明。经五代之乱,又复散失。宋朝大观年间,喜欢收罗历代文物书画的徽宗皇帝赵佶得知石鼓失而复得的消息后,下令将石鼓从凤翔迁至东京,安置在“辟雍”内。此后,历经明清两代,对石鼓都十分珍视。

历经劫难!雕刻时光陕西古代石刻惊人发现与失而复得的经历

石鼓自秦亡之后,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一直默默无闻地被委弃在陕西宝鸡以南的陈仓之野。另一种说法,是在天兴县(今属宝鸡市)三畤原的荒野之中。总之,石鼓就那样躺在荒郊野岭,任凭日晒雨淋,风沙吹打。

传说唐朝初年的一天,有人发现了石鼓,消息不胫而走。文人雅士们闻讯后,纷纷前往观赏,为之吟诗作赋,歌咏赞叹,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极大轰动。为石鼓文赋诗的唐朝文人很多,其中有不少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如杜甫韦应物韩愈等人。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充分肯定了石鼓文在中国书法发展变化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地位。诗中写道:

仓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

陈仓石鼓文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

韦应物的《石鼓歌》对石鼓做了生动的描述,对石鼓文的价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

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

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埽白黑分。

忽开满卷不可识,警潜动蛰走纷纷。

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

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

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

世人好古犹共传,持来比此殊悬隔。

韩愈也作了一首长诗《石鼓歌》,对石鼓的内容和发现做了生动精彩的叙述,认为石鼓为周宣王时物。诗人感慨石鼓文物的废弃,追叙石鼓来历久远及其发现经过。全诗章法整齐,辞义严密,音韵铿锵。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翱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www.xing528.com)

陋儒编诗不得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

从韩愈的长诗中可以知道,当石鼓被发现时,韩愈为国子博士,曾怀着虔诚的心情去请示祭酒,希望用几匹骆驼把石鼓驮到最高学府——太学之中,以利于保护这10件绝世珍宝,也便于文人学者们研究切磋。这么好的建议,竟没有被批准,难怪韩愈要感慨万分了。眼看着石鼓躺在荒野草丛之中,日晒雨淋,长满苔藓,任凭“牧童敲火牛砺角”,对于性嗜金石热爱文物的文人雅士们来说,内心的痛惜是不言而喻的。后来,经过文人们的呼吁奔走,石鼓终于被搬运到凤翔的夫子庙中,妥善保护起来。石鼓虽然脱离了荒郊野岭,却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命运。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纷起,社会动荡,石鼓也惨遭洗劫,散佚到了民间。到了宋代,出任陕西凤翔地方官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也是一位雅好金石文物之人,经过细心察访,终于找到9只石鼓,用车运回凤翔,安置在府学之中。另有1只石鼓,下落不明。皇祐年间(1049—1053),一位叫向传师的官员,四处搜访,终于找到了这只散落的石鼓,使石鼓又合而为十。只可惜石鼓已被削去上端,当作石臼使用,真是可悲可叹!南宋王厚之《复斋碑录》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其初散在陈仓野中,韩吏部为博士时请于祭酒,欲以数橐驼舆致太学,不从。郑余庆始迁之凤翔孔子庙。经五代之乱,又复散失。本朝司马池知凤翔,复辇至于府学之门庑下,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传师搜访而足之。

石鼓的失而复得,再次引起了宋代文人雅士们的重视。大诗人苏轼于嘉祐六年(1061)见到了这些石鼓,仔细观赏,怀着兴奋之情,也写了一首《石鼓歌》,感叹当时所见石鼓遭受风雨剥蚀和沙砾磨损的情况,上面的文字已变得模糊而难以辨认了。诗中写道:

……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屈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

宋朝大观年间(1107—1110),喜欢收罗历代文物书画的徽宗皇帝赵佶得知石鼓失而复得的消息后,下令将石鼓从凤翔迁至东京(今河南开封),安置在“辟雍”内。“辟雍”是当时的贵族子弟学校,是为入太学做预备的外学。赵佶性喜书画,雅好金石文物,为了便于自己赏玩,又命人将石鼓搬进皇宫内府,置于保和殿稽古阁内。为了显示石鼓的贵重,赵佶又下诏,令人用黄金填涂于石鼓阴刻文字之上,并精心配置了座架、围栏加以保护,不许摩拓。赵佶确实是个多才多艺、风雅好古的皇帝,虽然治理国家昏庸无能,但将石鼓作为国家重宝加以保护这件事,却是值得称颂的。

北宋末年,金兵攻破汴梁(今开封),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父子成了金兵的俘虏,皇宫内的金银财宝和文物古玩被掳掠一空,石鼓也未能幸免,于靖康二年(1127)被运往燕京(今北京)。金兵靠武功掳掠珍宝古玩,当时却并不真正懂得石鼓的价值。搬运途中,石鼓被金兵剔掉了涂金,被扔在大兴学府内的空地上,一百多年无人过问。到了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长期被遗弃在泥草中的石鼓,才被迁移到国子监中,妥善保管起来。此后,历经明清两代,对石鼓都十分珍视。

到了近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保护绝世珍宝,避免石鼓不落入侵略者之手,石鼓在专人护送下,离京南迁,后来又辗转进入四川,费尽心力,严加保护。抗战胜利后,石鼓被运回北京,收藏故宫博物院[2](图1-2)。

图1-2 故宫石鼓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