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雕刻时光:陕西古代石刻全解析

雕刻时光:陕西古代石刻全解析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门汉魏十三品”是石门摩崖石刻群的杰出代表。其名源自清代,指的是分布在褒斜道南端褒谷口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山崖上的13种摩崖石刻。有学者认为,在永平四年明帝下诏开褒斜道并凿通石门,到永平六年汉中太守鄐君才奉诏而行动,如此大的工程量,从下诏到行动必定有一个过程[22]。因此,被称为东汉隶书的经典。通高82厘米、宽50厘米,字径35厘米,竖列,间距16厘米,隶书,字迹笔画清晰,是“石门十三品”中保存较为完好者。

雕刻时光:陕西古代石刻全解析

“石门汉魏十三品”是石门摩崖石刻群的杰出代表。其名源自清代,指的是分布在褒斜道南端褒谷口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山崖上的13种摩崖石刻。1967—1971年,国家在石门故地兴建褒河水库,经文物工作者奔走呼吁,技术人员采用小爆破与人工开凿等办法,将石刻与山体剥离,妥善保存下来20多种石刻,并全部搬移到古汉台即今汉中博物馆

(1)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

此摩崖系东汉永平九年(66)所镌,位于石门南约250米的褒河西岸山崖间,是现存石门摩崖石刻中最早的一种。呈不规则四边形,宽272厘米、高142厘米。书体在篆隶之间,17行,每行5~11字不等,凡150余字。历经两千余年的风吹雨淋,其表面剥落严重,文字漫漶不清,可辨识者仅95字。幸亏南宋晏袤释文、清王昶《金石萃编》、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金石文献记载,我们得以还原它159字的真面目(图1-26)。

根据文中所记,此项修路工程开始于永平六年,由汉中郡受诏而领广汉、蜀郡、巴郡三郡刑徒修建,因此汉中郡的太守鄐君等官吏,自是职责所系,不可有任何闪失,同时也反映出褒斜道对于东汉时期统治西南地区的重要性。

文中记载,这项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当然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九年四月成就,益州至京师,去就安稳。”鄐君治道之功,时人刻石为记。

图1-26 鄐君开通褒斜道

文中虽未明说石门开通的时间,但研究者均认为鄐君开通褒斜道时开凿了石门。东汉建和二年的《石门颂》记载:“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与《鄐君开通褒斜道》所说的“永平六年”不符。有学者认为,在永平四年明帝下诏开褒斜道并凿通石门,到永平六年汉中太守鄐君才奉诏而行动,如此大的工程量,从下诏到行动必定有一个过程[22]。这种分析不无道理。

《鄐君开通褒斜道》为现存东汉摩崖中最早的一种,其风格实在是别具一格。通观崖面,其有列无行,看似散漫而法度自蕴其中,笔画大小不一,长短参差。其笔画细长,加之常年野外风雨剥蚀,与相邻的崖面浑茫交错,构成了一件天趣横生的艺术作品。这种大自然的造化成就了它在中国古代摩崖中独一无二的艺术效果。其书法富有早期隶书的特点,以古拙见长,上承秦篆、古隶之余波,下开东汉八分之先河,堪称陕南第一古石。

(2)东汉《石门颂》

东汉建和二年(148)刻,在石门隧道西壁,是石门隧道内出现最早的一种摩崖。著名的《汉三颂》之一。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2行10字;正文22行,行30或31字不等。由于此摩崖是石门隧道的一部分,故其形如铲。石刻表面稍事打磨,文字保存基本完好(图1-27)。

该摩崖是汉中太守王升为顺帝初年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颂词。摩崖中说“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后来“中遭元二,西夷虐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在褒斜道断绝而子午道悬峻难行的情况下,杨孟文为修复褒斜道“数上奏请,有司议勃,君遂执争”,终于赢得群臣赞同,顺帝从其所请,“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道”(《后汉书·顺帝纪》)。王升与杨孟文同为武阳人,杨孟文出仕比王升为早,当王升任汉中太守时杨孟文已去世。王升嘉念杨孟文功绩,遂作此颂。

全篇笔画匀称,似铁笔勒成。笔力刚劲沉着,意境深远,给人以朴实、浑厚之感,充满金石韵味,为汉代隶书中精妙之作。杨守敬《平碑记》中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尽从此出。”因此,被称为东汉隶书的经典。

(3)东汉《李君通阁道记》

东汉永寿元年(155)刻于石门西壁、《石门》摩崖之前,长方形,上宽40厘米、下宽43厘米、高70厘米。隶书,7行,每行10~13字不等。石质剥落严重,今可辨识者50字(图1-28)。

图1-27 石门颂局部

图1-28 右扶风李君开阁道记局部

摩崖内容主要是记述右扶风丞李君承修褒斜道,使“行人蒙福”,故时人为文记此事,并记述其爵里、仕迹等。其书法承续《石门颂》之风,唯书写较随便,似不经意而为之。整个章法有列无行,大小参差,疏密相间。其笔法则有恣肆之意,又有雍容方正之处,看似不经意,实则气韵神通。可惜由于刻工欠佳,今天颇显漫漶不清,但生动秀雅之气,仍可入于眉宇之间,实为东汉俗隶的代表作。

(4)东汉《杨淮杨弼表纪》

位于石门西壁《石门颂》摩崖的南侧,熹平二年(173)卞玉撰并书。通高216厘米、上宽67厘米、下宽50厘米,隶书,7行,每行24~26字。其保存基本完好(图1-29a、b)。

该摩崖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记述的是黄门卞玉谒归过石门,见《石门颂》石刻,念及其同乡——犍为武阳杨孟文的故事,于是为文记述杨孟文的玄孙杨淮、杨弼兄弟的人生经历和丰功伟业,备述其官位升迁、变化等,所以它又是研究汉代职官变迁的珍贵实物资料。

其笔画以石势为之参差,字体古雅,与《石门颂》相仿佛,而疏荡过之。即是说,它没有一般隶书常见的波势,以其奇特的结体而独具风姿。它继承了《石门颂》的飘逸古朴之风,但其字形内敛,蕴神韵于其中。

图1-29a 杨淮表(全拓)

图1-29b 杨淮表(局部)

(5)东汉《石门》

位于石门北口西壁。通高82厘米、宽50厘米,字径35厘米,竖列,间距16厘米,隶书,字迹笔画清晰,是“石门十三品”中保存较为完好者(图1-30)。

该摩崖仅刻“石门”二字。其崖面经过精心凿治,并在四旁刻有横线,且其表面明显低于四边崖面。“石门”二字笔力遒劲,笔意与《石门颂》中的“石门”二字相似,所以推测它当是东汉桓帝建和二年之后所镌刻,类似石门隧道的“标志碑”。其笔势轩昂,风格古拙。

(6)东汉《石虎》

图1-30 石门全拓

该摩崖原在石门对岸的石虎峰下山崖间,字径30厘米,隶书,落款署名“郑子真”。石虎峰乃石门对岸一山峰,其形如虎,弓腰欲扑,做啸风之态。褒谷二十四景中,即列“石虎啸风”一景。相传西汉成帝年间,隐士郑子真见此情景,遂大书“石虎”二字以抒怀寄意。此二字镌刻于石虎峰之下方(图1-31)。

郑子真名朴,字子真,隐于山乡,修道静默,世服其清高,名动京师。时有大将军王凤以礼聘之而不就。史志和传说都对他称颂不已。然李白并不赞成这种隐居,他在《赠韦秘书子春》一诗中曾云:

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

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

斯人竟不起,云卧何所适?

诗中前两句,即指传为郑子真所书的“石虎”二字。至于摩崖是否为郑子真所书,清代学者已有怀疑。清罗秀书《石门道古碑序》中说:“石虎虽有西汉郑子真名,然笔力远逊汉人,且书名之字宛似宋人晏袤手笔,疑附会之耳。”

图1-31 石虎

【宋人的涂鸦:玉盆题名十二段】

晚至宋代,褒谷口石门一带已成为汉中重要的风景名胜区。人们大多“先玩玉盆到石门”,或闲适雅游观赏其美景,或溯舟泛游访古探碑,因而在“玉盆”周边镌刻了许多题记题名,以志其踪,到了清代形成了书法史上有名的“玉盆题名十二段”。叶昌炽《语石》云:“褒斜道中,亦有玉盆,宋人题名其上,共十二段。李彦粹云:游石门,登玉盆。段雄飞一则云:以祷雨舣舟玉盆,则此盆为象形,如石屏、石床之类,与雪浪之琢石为盆者不同。”除明代李一鳌石刻外,余皆为宋代石刻。如《石邵等题名》:“石邵、段雄飞、晏袤,前时以祷雨舣舟玉盆侧,志岁月而去。乙巳清明前一日,以董堰复来,同登汛扫纵观,方羊久之。”《李士熊题名》:“李士熊来,嘉定端午。”《李一鳌题名》:“石盆应有意,要洗贪者廉。前郡□李一鳌。”“玉盆题名十二段”,说到底是在玉盆巨石及其摩崖上刻勒的十二种题名的总称,相当于今人在风景名胜区胡乱刻划的“到此一游”之类。(www.xing528.com)

(7)东汉《玉盆》

“玉盆”刻石位于石门南褒河河滩中,它靠近东岸,具体位置在今虹桥之南。从连云栈道鸡头关看,“汉刻‘玉盆’二字在水中,下视仅如点墨”[23]。它是一块硕大巨石,其形似盆。因河流长期冲刷,色泽洁白,质地似玉,“乃石生成,不费斧凿,光洁如玉,内有‘玉盆’二大字”[24]。盆内河水清澈见底,夏季尚可戏水沐浴;若遇河水暴涨,则被洪流所没(图1-32)。

“玉盆”原刻在褒河巨石上,二字纵刻,隶书,字径18~23厘米。其字体苍劲古朴,笔力浑厚,气势奔放,多认为是东汉时期的作品。

著名公路学家张佐周,有感于石门故地天翻地覆的变化,曾赋《忆玉盆衮雪》诗一首:

褒城故垒渡三春,水有清音月有魂。

玉盆衮雪无觅处,唯余肝胆照古今

(8)东汉《衮雪》

“衮雪”摩崖,原在石门隧道以南褒河激流之中。因石多浪激,褒河之水,如飞雪翻滚。相传曹操到此,看到此景而挥毫书之。横刻,隶书,通高67厘米、宽148厘米,字径35~46厘米,曾屡见诸宋代学者的题名之中。落款“魏王”,字径6.5厘米,与“衮雪”二字风格迥异。该摩崖经历有年,但字迹清楚,神韵犹存,笔力遒劲,柔和有刚(图1-33)。

图1-32 玉盆

相传“衮雪”二字为曹操第二次来汉中时于褒谷口所书。一说曹操当年行军至此,正值大雪,一时不慎,失足从马上跌滚下来。又说曹操当年书此,随从有位不解,问“衮”字为何无“氵”。曹操指着褒河之水,大笑道:“江中之水甚多,何须画蛇添足!”

有学者指出,它是一代枭雄曹操留存人间的唯一手迹,但也有学者认为,它并非曹操所书,而是宋代人所作[25]

图1-33 衮雪全拓

(9)三国《李苞通阁道题名》

魏景元四年(263)刻。位于石门北口洞上方的峭壁上,即北口门楣东侧。未知何时,山石崩塌,摩崖随之断裂。清罗秀书曾至褒谷石门,发现门北悬崖上有小字摩崖,仅存两行十六字。高36厘米、宽40厘米。其残刻,隶书,字径2~3厘米,字迹漫漶。文未完,而无其他痕迹。《褒谷古迹辑略》一书录其全文:

图1-34 李苞通阁道题名全拓

景元四年十二月十日,荡寇将军浮亭侯谯国李苞,字孝章,将中军兵、石木工二千人,始通此阁道。

刻石笔势松散,似随意而作,不事雕饰(图1-34)。

(10)北魏《石门铭》

北魏永平二年(509)刻于石门东壁,是石门东壁最早的一种摩崖。通高175厘米、宽215厘米,楷书,文27行,行22字,字径5~6厘米。北魏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撰文并书,石师河南洛阳武阿仁镌字。其右下方有《石门铭小记》,通高98厘米、宽28厘米,文7行,行7~9字不等,字径同前,楷书。两者合称《石门铭》。与江苏镇江《瘗鹤铭》合称为“中国南北二铭”(图1-35)。

此刻石记述了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506),梁、秦二州刺史泰山羊祉请求修复褒斜道,“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师百人,共成其事”,至永平二年竣工之事。刻石赞颂了羊、贾二人复修褒斜道之功绩:“自迴车至谷口二百余里,连辀骈辔而进,往哲所不工,前贤所辍思,莫不夷通焉。王生履之,可无临身之叹,葛氏若存,幸息木牛之劳。于是畜产盐铁之利,绔绵之饶,充牣川内,四民富实,百姓肩息,壮矣!自非思埒班尔,筹等张蔡,忠公忘私,何能成其事哉。”这是研究褒斜道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依据。

它是“石门十三品”中唯一的楷书形体,但细观其字形,篆、隶余味犹存,是研究我国隶书向楷书演变的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图1-35 石门铭局部

(11)南宋《鄐君开通褒斜道释文》

南宋绍熙五年(1194),南郑知县晏袤视察山河堰至褒谷口,在石门西南断崖上发现此石刻。随后他重加著录,做了注释,并将之上石。该摩崖位于《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的下方50厘米处,通高270厘米、宽220厘米,隶书762字。刻字今已大片脱落,残存文字几不成诵。《金石萃编》、《褒谷古迹辑略》等保存有其全文(图1-36)。

晏袤的释文,前面照录他重新发现的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全文,后面则对前文做了全面深入的诠释。清徐廷钰《〈褒谷古迹辑略〉序》中说:“即有亲历游览者,亦鲜能如宋人晏袤详较注释。”因此,它不仅被列入“石门十三品”,而且对于研究《鄐君开通褒斜道》也有很高的价值。其书法笔势峻整,结构严谨。

(12)南宋《山河堰落成记》

南宋绍熙五年(1194)刻。位于褒河西岸石门洞南20多米的山崖间,通高226厘米、上宽510厘米、下宽506厘米,四周鼓出约15厘米的边框,崖面两端内收,中部外鼓,随山势而略呈曲形,雕凿精细,字迹清晰,更以其材巨形中为整个石门摩崖之冠。其上隶书16行,行9字,字径约6寸,共137字(图1-37a、b)。

图1-36 袤释鄐君开通褒斜道局部

图1-37a 石门外制作山河堰摩崖拓片

图1-37b 山河堰落成记局部

该摩崖记叙了南宋绍熙四年(1193)夏,山洪暴涨,六堰尽决,当年秋兴工修葺,次年竣工之事。书法丰美,妩媚多姿,行笔爽利,当是晏袤的得意之作,被人称为隶书中的“草书”。

(13)南宋《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记释文》

南宋庆元元年(1195)刻,在石门洞南约20多米的山崖间。呈竖方形,高145厘米、宽107厘米。隶书3行,今实存275字,字径3~4厘米,残蚀严重。《金石萃编》及《褒谷古迹辑略》录其全文(图1-38)。

图1-38 晏袤释潘宗伯等题名局部

晏袤释文把“泰始”之“始”误为“和”字,因而把潘、韩之题,断为魏明帝泰和六年,并为其撰写释文,自然与史实不符。然其书法艺术颇有造诣,不失为隶书之佳作。叶昌炽《语石》卷三:“宋晏袤《释褒斜鄐君通道碑》,绍兴五年刻。又《释魏潘宗道等题名》,庆元元年刻,皆八分书,即摩崖刻于原碑之后。”徐廷钰《褒谷古迹辑略序》:“即有亲历游览者,亦鲜能如宋人晏袤详较注释。”书法分行布白,整齐可观,文字结体严整,大小均匀,颇具汉隶之风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