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君教你写作技巧,让你爱上自己的天赋

王君教你写作技巧,让你爱上自己的天赋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我担心自己“写不出”。写作动力,就是生活动力。写作情怀,就是职业情怀。再自我剖析得深入一些,那就是:我写,是因为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教写作,但要“促进”写作。不要把写作变成劳役,而要把它变成“爱自己”的工程。经由写作,让孩子们爱上他们自己。这本书,不仅是写作的历练场,更是我们共同的生命道场。经由写作,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和坦诚。这本书里的写作故事,

王君教你写作技巧,让你爱上自己的天赋

王君

这本书中的文字,写于2012年到2018年。

2012年,《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主编彭治旗老师邀请我为刊物写专栏稿。

刚开始,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我说忙,但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我不愿意写,有更隐秘的理由。

首先,我担心自己“写不出”。这是真的!北上以后,我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挫折。比如我调动的问题一直熬到2016年年初才全部解决,由此带来的困扰如影随形,甚至让我艰于呼吸视听,在一段时间内严重地影响了我的生活。我甚至觉得自己多少有些抑郁了。另外,因为对北方的隔膜,巴渝文化和“皇城”文化也在我身上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我踌躇满志地到了北方,渴望重新建功立业,但之后的很多年,我所做之事都不外乎是不断碰壁南墙。也许是过去在老家太顺利、太成功的原因,环境的改变反而让我不能随物赋形。在教育教学上,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迷失方向,陷入精神上的惶恐不安,甚至连走进教室都害怕,走上讲台都害怕。我的大脑常常不是一片混乱,就是一片空白。这种状态,如何能写专栏?

其次,对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从南方看到北方,我更加厌恶,甚至绝望。渝州也好,首都也罢,“天下乌鸦一般黑”,应试模式依旧肆行,教育领域哪有桃源?——大家无不是心照不宣,和分数排名赤膊相见,赤裸裸地为了“提分”而教写作。中小学哪里有什么“写”?只有“作”。学生的心甘情愿、家长的推波助澜、教师的急功近利,推动着应试的战车在南北校园里横冲直撞。青春少年写出来的文章,普遍充满了追逐龙虎榜的铜臭之气,不忍卒读。天下滔滔,若想螳臂当车,我担心自己自不量力、自讨苦吃!

再者,对写“专栏稿”,我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我怕那个“专”字。《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是大刊物,也许是全国发行范围最广、影响力最深远的作文刊物。为这样的大刊物写稿,我琢磨着,当有不少“专门要求”。构思,立意,选材,作文价值观,思想倾向性……是不是都需要专为刊物“量身定做”,都得“懂规矩、守规则”,不得越雷池一步?而我这样的人,“生来爱自由”。不自由,毋宁死;不自由,不写作。

太多的顾虑,让我的回绝也很“绝”。

但彭主编回复的一封邮件又让我动了心。

这位兄弟说:昭君老师(大家对我的昵称),你可以自由写。你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渴望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我们没有任何要求。我们相信你!

我反反复复地把这封邮件读了一遍又一遍,确定我的理解没有错。确定这字字句句都充满了真诚和信任之后,我决定——写!

自由和信任是巨大的诱惑,无须抵挡。于是,我踏上了一段独一无二的写作旅程,为全国的孩子们,为全国的语文老师们,写一些关于“作文教学”的文字。

此路艰难!出发前我就知道。

自由这个东西,明晃晃、热烈烈的,很好看、很有温度,但自由是有代价的。在它成为福利之前,你必须能驾驭它。

作为一个在作文教学的“体制”内待了20多年的语文教师,哪怕她一直有“反骨”,甚至有过某些“义举”,但是,当她真正拿到了“自由”的通行证之后,她还是会悲哀地发觉,她在某种层面上也已经被“体制化”了——对这自由,她也未必适应。有形的镣铐解开了,无形的镣铐无所不在。她如一个人站在旷野里——以前的路不能走,也不愿意走,但新的路在哪里?要朝哪儿去?如何去?她的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很茫然。她的那种状态很像她的学生,你一旦自由命题,希望他们随性记录点儿什么,总有一部分孩子会比“有命题、有要求”更不知所措。他们总会急切地哀求你:老师,给个题目吧,给个要求吧。

是的,自由,从来都不是好对付的东西。逃避自由,甚至也是我们的本能。

我用了不短的时间来凝神静思,从研究自己开始研究写作:我的写作起点在哪里?我将带领着孩子们走向哪里?

我挺庄严地重新把自己捋了一遍又一遍:我这个学生时代考个最次的大专也需要经历“高四”的学习弱者,在后来的岁月里,是怎么经由“写作”而成为一名在业内认同度比较高的所谓“名师”的?在学生时代,我的写作“成绩”也绝算不上优秀,但是后来又是怎么样真正“爱上”写作的?我的写作动力来自哪里?我的写作情怀是怎么熏陶出来的?我的写作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叩问自己让许多问题渐渐明晰: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爱教语文,我爱做班主任。校园啊,教室啊,是一个事故场,但更是一个故事场。我最初的写是被这些故事吸引了,然后情不自禁地记录。越记录越觉得有意思,越记录越“沉醉不知归路”。大学毕业后,大家都被社会驱赶,曾经很能写的许多同学被生活的浪潮冲打得东倒西歪,不再有时间写,不再有心情写。我呢,因为一份热爱的职业,因为一份沸腾的生活,反而越写越有劲,越写越会写。开头是“无用之写”;后来发表文章数量渐多,渐渐走向“有用之写”;再后来,不需要再发表文章了,重新回归“无用之写”。到现在,写作,已经成了习惯,成了爱好,成了生活必需了。

因为爱生活、爱孩子,我开始写。

因为被肯定、受到激励,我勤奋写。

因为内心的需要、心灵的呼唤,我痴迷写。

写作动力,就是生活动力。

写作情怀,就是职业情怀。(www.xing528.com)

写作人格,就是生命人格。

再自我剖析得深入一些,那就是:我写,是因为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坚持写了下来,是因为我通过写作,正在成为更好的自己。

于是,我的“写作思想”渐渐明晰:不要去“教写作”,而要去唤醒写作的激情。你让孩子们发现了,觉悟了:天哪!生活好有趣儿,成长好有意思,一定要记下来,必须记录下来。那,写作,就成了!

写作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能力,是一种灵魂的状态,只有少部分可教,大部分无法教。不教写作,但要“促进”写作。语文老师,不是写作训导师,而是活力激发师。你用什么样的手段、用什么样的技巧、用什么样的写作状态,让“写”成为魅惑、成为责任、成为习惯,让孩子们欲罢不能,这些乃是“教”的更关键部分。

不要把写作变成劳役,而要把它变成“爱自己”的工程。经由写作,让孩子们爱上他们自己。

哦,对,就是这句了,经由写作,让孩子们爱上他们自己!这应该就是我的作文教学价值观核心之核心。

所以,你看到的这本书,其实是一位语文老师和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共同拥有的灵魂修炼之路。这本书,不仅是写作的历练场,更是我们共同的生命道场。

经由写作,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和坦诚。这本书里的写作故事,有豆蔻年华、青春岁月的写作辉煌,也有迷茫时代、年少无知的写作愚昧,有渐写渐艰、渐行渐困的写作挣扎……大部分故事,非常温馨;但有些故事,称得上“惨烈”。我们的成长会经历什么,我们的写作就必经历些什么。写作的历练,本质上就是生命的历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追求真诚,而且渐渐具备诊断“真诚”和培育“真诚”的能力。我们要直面心灵之墙上不那么容易察觉的污点,自我否定、自我保洁、自我修复。

在这个道场中,我们的第一课,就是忠于生活、忠于自己。

经由写作,我们变得更加理性和智慧。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一些关于写作技巧的指导。但我希望的是,你能够更多地看到这些技巧背后的东西。我之所以把它们介绍给我的学生,不是因为它们有多重要、多必需,而是因为,在写着写着的过程中,这些技巧自然而然地被呈现出来了,自然而然地被“需要”了。这是我的观念中的“写作知识”最好的生长方式。它们“长”在写作的土壤中,是孩子们写作生命的一部分,不是被蓄意嫁接的,也不是被粗暴赠予的。它们和孩子们的写作智慧、写作情怀是相融的,相生的,相互应答的。

在这个道场中,因为我得到了自由,所以我也努力让这自由蓬蓬勃勃生长起来,开花结果——让它成为孩子们写作的理由。学会享受自由,拥有不“逃避自由”的勇气和自信,是这个道场中,我们的第二课。

经由写作,我们最终要走向的终点是自我接纳、自我欣赏、自我创造、自我成长。我要让孩子们经由写作而爱上自己,于是我成了生活创意大师。我的头脑里有无数的奇思妙想,而且我负责把这些奇思妙想变为孩子们沸腾的当下生活。我必须得让他们时时刻刻活在惊喜中。“把365天活成365个样子”后,每一个人都会在这“365面镜子”中照到一个更欢喜的自己,于是,他们就成了写作的花、写作的树。反思成为本能,记录成为惯性。我写,是因为我有;我写,是因为我爱!

写这些文字的过程,成了我自我疗救的过程。

为了让孩子们的文字更具真诚的力量,我引导他们直面自己的内心。在鼓励他们敞开内心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渐渐敞开,从“我”的小世界逐渐走向“我们”的大世界。我的眼前因此而渐渐明亮,内心也因此而渐渐宽阔。

为了让孩子们的文字更丰富、更立体,我引导他们走进滚滚红尘,拥抱生活,拥抱所有的不确定性。我必须身先士卒、行为世范啊!于是,我也从过去常常无法控制的自怨自艾中挣脱出来,拥有了反省的勇气和再创造的力量。过往的成功终于不再成为禁锢我思考、束缚我创新的绳索。我渐渐读懂了北方这片土地,我也渐渐明白:西部的高山大河与坦荡如砥的华北平原其实一直在相互应答。在首都的校园里,我终于重拾激情。

就是这样的!你怎么写,你就怎么活;你怎么活,你就会怎么写。写法和活法,天然相互沟通,互相成全。

这一系列的写作,历经四年。这四年,我一篇一篇写下来,就是一个日子一个日子地坚持下来、创造出来。我因此邂逅了一个又一个更好的自己。而我的语文教学追求、班主任追求,也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审视中、一回又一回的提炼中逐渐明晰。我度过了怀特海所说的艰难的“浪漫期”混沌期,进入了“青春语文”的“精切期”理论建构期。

感谢彭主编的信任,让我们共同把《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的这个“名师”专栏“自由”成了一个精品栏目。学生爱读,老师爱读,而我自己,参与这个栏目的写作,也成了所有写作任务中最欢欣喜悦的一件事。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西山学校(书中简称: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小学六年级创新班(书中简称:清华附中小六创新班)的孩子们。这些年,从中学到小学,我经历了五个年级,里面尽是异彩纷呈的校园故事、不可复制的生命传奇。我们在写作中重建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写作这条船上的同舟共济,让我们更多地认识了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

一路修行教作文。写的是文,修的是心。这个过程,奇妙极了,美好极了!

彭主编说,只要王君老师愿意写,我们这个栏目就永远办下去。

我说,只要成长的渴望还在继续,只要教育的使命还在继续,我就写下去!一直写下去!

2019年1月30日再读定稿于海南临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