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和教学客体,也是积极主动自我学习的主体。比如,让学生准备一本“自主学习本”,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预设前先将新内容通读一遍,然后在“自主学习本”上列出本课的知识体系,筛选出重点、难点,查找应补充的知识,甚至在预设中可以建议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应注意的重点和难点,联系当前一些热点及建议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和教学客体,也是积极主动自我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燃起学生“我要学”的高涨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其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运用自己的广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充分利用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的优势,“导之有方”,使学生在“动之有序”,让学生在“动”中乐学、善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探索,尝试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就和快乐。

(一)预设:让学生设计学案

常常听有些语文教师抱怨,有些问题无论讲多少遍,一些学生仍然会犯错误,有时还会戏称这些学生为“八遍通”或“八不通”,意思是讲八遍学生才懂,甚至讲八遍学生也不通。如果我们变教师教八遍为学生学一遍,结果又会如何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预设在语文教师备课中作用和意义十分重大。预设是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认知的开端,也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传统教学活动中,预设是由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依令而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此极易损伤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要我学”的错误学习观念。如何把学生被动预习的环节变为主动探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把学生的预习变为对新课学习的预设,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自己设计学案,并指导学生学习预设的方法、步骤及内容,明确语文学习的认知、理解、运用、觉悟等目标要求。比如,让学生准备一本“自主学习本”,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预设前先将新内容通读一遍,然后在“自主学习本”上列出本课的知识体系,筛选出重点、难点,查找应补充的知识,甚至在预设中可以建议教师在备课和授课时应注意的重点和难点,联系当前一些热点及建议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在阅读学生的学习预设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重点和难点,参考学生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教案,组织语文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己预设代替应完成任务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也把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不足呈现在教师面前,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教师围绕学生的知识、能力特点组织课堂教学,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更切合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的法子要围绕学的法子”的“学生中心论”。

(二)教学:让学生大胆质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朱熹也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马克思更是敢于“怀疑一切”。教师不是神,在教学活动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知识讲不透,甚至还会讲错,即使教科书出现不科学的表述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要树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理念,坚持“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能恼羞成怒,剥夺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论自由,禁锢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教师若能在全班同学面前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和学生一起积极探究正确的认识,不仅不损伤教师的权威,反而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以无言的“身教”深深启迪着学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认识上的提升。“教之有法”的语文教师有时为了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往往故意犯一些“高级”的错误,使学生在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训练听课的机智,以及对知识正误的辨别能力,从而提高自己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实践证明,提出疑问不仅是发现真知的起点,而且是发明创造的开端。提高学习成绩的过程,就是发现、提出和解答疑问的过程。因此,疑问、矛盾和问题是思维的启动器,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别有用心”的错误不能无缘无故地发生,也不必无时无刻地出现,而是在教师精心的准备之下应时应需才出炉的。教师在课堂上什么时候“犯”“错误”,要“犯”哪些“错误”,利用哪一部分教材,发展学生什么能力等都需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笔者认为,解惑只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之一,语文教师神圣工作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产生新的疑问,让学生把疑问带出课堂,带回家。

(三)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习题(www.xing528.com)

新时期作业的布置应注意其科学性、创造性及可操作性。布置作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点,特别重要的是注意引导学生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运用,从而实现其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就经常让学生自己设计习题来代替教师对作业的布置。比如,学习《长城》专题时,笔者就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本”中“探骊得珠”版块上进行作业设计,给出两个探究方向,即对长城的“建筑特色”和“艺术成就”这两个方面进行两个题量的作业设计,而学生完成质量之高,涉及面之广令人惊叹。教师首先给学生明确命题范围、习题数量以及题型,然后由学生实际操作,之后在批改作业时主要检查学生设计习题的科学性,经纠正其中错误以后,再让学生互相交换自己编制的习题及交流解题过程,对学生提出异议的习题,教师最后做出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设计习题可以取得以下效果:其一,可以深化学生对语文教材知识的认识,主动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复习、巩固、深化知识的目的;其二,学生自己设计习题特别是主观性试题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可以提高他们对重点、难点的筛选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其三,学生自己设计习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四,学生之间互相交换自己设计的习题,可以在比较鉴别中,形成探索钻研的优良学风和互助互学的良好班风。

(四)测验:让学生批改试卷

学生帮助教师批改试卷目的不是让教师偷懒,减轻教师的批改负担,而是让学生在帮助教师批改试卷过程中,通过加分和扣分的环节,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如何正确和规范地解答试题,破解失分“难言之隐”,促进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的提高。有的语文教师拒绝学生帮助阅卷,既怕降低阅卷质量,更怕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有的语文教师不相信学生,只让学生帮助批改客观性试题,而不愿学生涉及主观性试题,因此也就失去了让学生领会组织答案、确定解题方法的最佳途径。在学生帮助批改试卷之前,教师先把每一道试题特别是主观性试题的解题方法、答题要点、评分标准以及评卷要求等一一向学生说明,然后由学生具体操作。在学生兴致勃勃地互相批阅试卷时,不时有学生对疑难问题及评分标准提出疑问,对其他同学的做卷情况表现出极大的关注。通过阅卷,学生感受到审题的重要性,知道了分数得失的“来龙去脉”,强化了对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也有的学生反映通过批改试卷,本来薄弱的知识就牢牢地印在脑海里了。通过阅卷,在比较和交流中,学生的竞争心和学习热情也潜滋暗长着,这又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上的懈怠,也不表示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宏观上,而不是微观方面。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应密切跟踪学生的活动动态,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纠正学生活动中的偏颇,积极引导,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让学生动起来就是要真正地变“教堂”为“学堂”,变教师的领衔“主演”为“导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在教学的舞台上充分表演,教师在旁边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精心加以编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导演”下,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求得之。这样,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起来,在学法指导的渗透下,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是把语文文化课上成活动课的实质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