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话课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激发学习热情

对话课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激发学习热情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借助对话课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命活力是两校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季逸佳同学一开始不在状态,但随着课堂深入,经历了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慢慢渐入佳境,最终能够理解语言,体悟情感,收获成长。

对话课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激发学习热情

红梅

2019年,部版语文教材的全面启用,沸腾了整个上海语文教坛。大家都在议课研课,思考着语文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一次骨干教师培训中,我有幸聆听了孙宗良老师《唤醒生命的灵性——今天我们要怎样的语文课堂》的报告。不禁思考:新语文教材背景下,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唤醒生命、启发生命?如何判断分析一堂课是否唤醒了学生的生命灵性?

“师之蕴”工作室关景双老师在“新时期课例研修提升教学素养的实操范式研究”课题中提出了一种“草根”经验:课例研修是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最实操的办法,是引领教师走本体内生性、情境实操性、方法主体性的研教修人的内涵式在场实操的道路。褚树荣编写的《语文教学对话录》一书中有一段与浙江宁波二中韦琳老师的访谈实录,韦老师说“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造成回答千差万别,面对这些不同的回答,如何从回答中找到引导点,从而产生粘连,也成了我们莫大的考验。”当下,师生对话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教师课堂提问是否有效,左右着课堂的走向,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习得。

因此,立足“语文课堂如何启发生命灵性”的高位思考,从师生活动的不同角度观察课堂,思考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探讨课堂教学得失,应该成为我们寻找答案的专业路径。

我曾在上海市东海学校六年级(1)班聆听了上海市施湾中学顾帅老师执教的《青山不老》一课,并以“课堂对话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为观察点,通过观察季逸佳(女)和陆逸奇(男)两位同学的课堂行为,并反思顾帅老师这堂课在对话引导上的得失。

东海学校与施湾中学一样,地处偏远郊区。六年级学生中的大部分是随迁子女,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习惯养成良莠不齐,又普遍缺乏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内驱力。如何借助对话课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命活力是两校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青山不老》是部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不畏艰难,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造福于后代的故事。顾老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是:以这一篇文章为例,从人物表现、人物形象、写作意图等几个环节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记人散文的阅读路径。

课堂开始的五分钟,顾老师首先请一组同学分别朗读课文1-6节,请全班齐读第7节。陆逸奇同学轮到朗读第5小节,我发现,其他同学朗读的时候他的视线已经关注到第5节上了。或许因为老师没有明确提出听读要求,所以该生比较关注自己已经得到的个体任务。轮到他朗读时,基本能做到口齿清晰,停顿恰当,但还是略显紧张,语调平直。全班齐读的时候,我的座位离季逸佳同学最近,能清楚地听到她的朗读声音响亮清脆,且有语调的变化。

(续表)

(续表)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的提问较为简单明了,主要关注文章中表面信息的把握,学生显然提不起兴趣,前半个教室的学生配合比较积极,但观察对象所在的后半个教室有不少心不在焉的学生。由此,我认为这一环节的互动可以设计为“作业单交流”,让学生汇报自主学习的结果,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又能训练学生的信息概括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的提问较为简单明了,主要关注文章中表面信息的把握,学生显然提不起兴趣,前半个教室的学生配合比较积极,但观察对象所在的后半个教室有不少心不在焉的学生。由此,我认为这一环节的互动可以设计为“作业单交流”,让学生汇报自主学习的结果,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又能训练学生的信息概括能力。

在这一互动环节中,学生的课堂发言比前一环节活跃很多,不少后半个教室的同学也能参与到发言讨论中,季逸佳同学独立发言后,明显比前一环节听课更认真了,她的笔记大多是自己思考得出的句子,并在空白处记录了老师的板书。从陆逸奇同学的口型判断,他也能随着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但自主笔记学习收获的能力有所欠缺,记录教师板书也不能成体系,这里记几个字,那里记两个词,显然他的学习还处于被动状态。由此,我建议对于有难度的信息推断题可由老师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助支架,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思考。或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困生自主观察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的思路与过程,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信息推断能力。

在这一互动环节中,学生的课堂发言比前一环节活跃很多,不少后半个教室的同学也能参与到发言讨论中,季逸佳同学独立发言后,明显比前一环节听课更认真了,她的笔记大多是自己思考得出的句子,并在空白处记录了老师的板书。从陆逸奇同学的口型判断,他也能随着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但自主笔记学习收获的能力有所欠缺,记录教师板书也不能成体系,这里记几个字,那里记两个词,显然他的学习还处于被动状态。由此,我建议对于有难度的信息推断题可由老师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助支架,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思考。或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困生自主观察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的思路与过程,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信息推断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顾老师通过间接的环境描写,抒情议论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当然是建立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的,因此,上一环节没有跟上节奏的陆逸奇同学,在这一环节中,就已经游离到互动之外去了。季逸佳同学则能紧跟课堂节奏,把握文章语言,理解文章主旨。虽然,她的课堂发言不多,但思维活动频繁,有愉快的学习体验。最后,老师总结学习路径的时候,我发现,她能先老师一步完成板书上的流程箭头,我想,她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学习方法,多加训练,一定能推及这一类文章的阅读路径。

下课后,我分别询问了两位同学的感受。季逸佳同学觉得这堂课挺有意思的,学到了阅读方法,感到很高兴,老师很有亲和力,越听越有意思。陆逸奇同学比较内敛,说了句“好累”,就不愿多说了。

一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但我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活动。季逸佳同学一开始不在状态,但随着课堂深入,经历了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慢慢渐入佳境,最终能够理解语言,体悟情感,收获成长。而陆逸奇同学一直未能深入文本,他始终未能真正进入语文学习活动,在别人的关注下“静坐”了半个小时,无怪乎他感觉很“累”。

通过观察这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教学设计。必要的学习辅助支架,能够帮助学困生融入课堂,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符合的准则是: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教学设计是课堂开展有效对话的前提和基础,设计者需要理解课程目标与文本特征的关系,再去设计教学活动环节与细节,针对重点和难点设计学习支架,辅助学习过程,以期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习者的能力素养。

同时,教师的语言激励和同伴的互动启发能够较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孩子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时,他的语言认知就会开启,通过层层对话,逐渐步入胜境。韦琳老师说“课堂教学中对话的展开,犹如一张网,仅仅撒开是不够的,还得收拢纲索,才能滤掉水分,得到渔获”。教师是对话课堂的主导者,适时的点拨、引导、激励,调控着课堂的走向,影响着学生的习得。

此外,合作学习的效度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要思考如何利用“合作”的模式,使每个孩子得到成长,而不仅仅是以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为目的所谓“合作”。任何形式的课堂活动,都是启发生命的媒介,只有与学生的精神世界相关联,与学生的心灵相遇才是有价值的。以小组合作为载体的生生对话,不能是简单的“交流发言”,应该是一种融合了认知、倾听、理解、表达、辩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与知识产生的生命共鸣。

语文课,应当是一门艺术。它以引导学生鉴赏汉语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素质为核心。我们的语文课,要积极创设对话情境,通过对话刺激他们自觉学习,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启迪和熏陶,从而点燃智慧的火花,启发生命的灵性。

(上海市施湾中学)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2012.(www.xing528.com)

[2]佐藤学,钟启泉.学校再生的哲学——学习共同体与活动系统[J].全球教育展望,2011(03):3-10.

[3]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M].蒋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04.

[4][英]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李斯,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87.

[5]许定国.文学鉴赏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3-84.

[6]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8.

[7]邓彤.标点与虚词——“虚境”中的奇景[J].中学语文教学,2015,2.

在这一环节中,顾老师通过间接的环境描写,抒情议论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当然是建立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的,因此,上一环节没有跟上节奏的陆逸奇同学,在这一环节中,就已经游离到互动之外去了。季逸佳同学则能紧跟课堂节奏,把握文章语言,理解文章主旨。虽然,她的课堂发言不多,但思维活动频繁,有愉快的学习体验。最后,老师总结学习路径的时候,我发现,她能先老师一步完成板书上的流程箭头,我想,她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学习方法,多加训练,一定能推及这一类文章的阅读路径。

下课后,我分别询问了两位同学的感受。季逸佳同学觉得这堂课挺有意思的,学到了阅读方法,感到很高兴,老师很有亲和力,越听越有意思。陆逸奇同学比较内敛,说了句“好累”,就不愿多说了。

一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但我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活动。季逸佳同学一开始不在状态,但随着课堂深入,经历了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慢慢渐入佳境,最终能够理解语言,体悟情感,收获成长。而陆逸奇同学一直未能深入文本,他始终未能真正进入语文学习活动,在别人的关注下“静坐”了半个小时,无怪乎他感觉很“累”。

通过观察这堂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教学设计。必要的学习辅助支架,能够帮助学困生融入课堂,使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符合的准则是: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教学设计是课堂开展有效对话的前提和基础,设计者需要理解课程目标与文本特征的关系,再去设计教学活动环节与细节,针对重点和难点设计学习支架,辅助学习过程,以期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习者的能力素养。

同时,教师的语言激励和同伴的互动启发能够较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孩子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时,他的语言认知就会开启,通过层层对话,逐渐步入胜境。韦琳老师说“课堂教学中对话的展开,犹如一张网,仅仅撒开是不够的,还得收拢纲索,才能滤掉水分,得到渔获”。教师是对话课堂的主导者,适时的点拨、引导、激励,调控着课堂的走向,影响着学生的习得。

此外,合作学习的效度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要思考如何利用“合作”的模式,使每个孩子得到成长,而不仅仅是以完成课堂教学内容为目的所谓“合作”。任何形式的课堂活动,都是启发生命的媒介,只有与学生的精神世界相关联,与学生的心灵相遇才是有价值的。以小组合作为载体的生生对话,不能是简单的“交流发言”,应该是一种融合了认知、倾听、理解、表达、辩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与知识产生的生命共鸣。

语文课,应当是一门艺术。它以引导学生鉴赏汉语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素质为核心。我们的语文课,要积极创设对话情境,通过对话刺激他们自觉学习,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启迪和熏陶,从而点燃智慧的火花,启发生命的灵性。

(上海市施湾中学)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2012.

[2]佐藤学,钟启泉.学校再生的哲学——学习共同体与活动系统[J].全球教育展望,2011(03):3-10.

[3]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M].蒋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04.

[4][英]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李斯,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87.

[5]许定国.文学鉴赏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3-84.

[6]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8.

[7]邓彤.标点与虚词——“虚境”中的奇景[J].中学语文教学,201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