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手文学右手教学:爱海的孩子全书阅读带来的见解

左手文学右手教学:爱海的孩子全书阅读带来的见解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以《爱海的孩子》整本阅读为例,谈谈我们所经历的看见、洞见和创见。看见在《爱海的孩子》还没有抵达之时,我和所有致力于整本阅读的老师一样,开始了新书导读,介绍林良,介绍《爱海的孩子》。书通篇看完后,我要求孩子们画思维导图,画出《爱海的孩子》里出现的人物及其与林良的关系。无疑,林良先生的内心是阳光的、柔软的;《爱海的孩子》贵在真实情感、用字朴实、描写准确。

左手文学右手教学:爱海的孩子全书阅读带来的见解

我曾经在深圳听过张静芬博士的一个讲座。她说真正的阅读,必须经过三个历程,也就是看见—洞见—创见。这么多年,我带着孩子们一直致力于整本阅读,对这三个词,我太有感触了。

我把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也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看见、洞见、创见。

看见:新书导读,初步阅读,做摘录笔记,朗读打卡等。

洞见:在书上写体会,画思维导图,阅读打卡。

创见:书写自己阅读后的内心,可以是读后感,可以是创意写作。

我以《爱海的孩子》整本阅读为例,谈谈我们所经历的看见、洞见和创见。

看见

在《爱海的孩子》还没有抵达之时,我和所有致力于整本阅读的老师一样,开始了新书导读,介绍林良,介绍《爱海的孩子》。

当书到达手中时,孩子们已然对林良有了初步印象:一个乐观、慈爱的爷爷,一个一生为儿童写书的常青树。一个心有温情,用爱看世界作家。“温情”这个词,是我读完整本书之后脑袋里冒出来的,我觉得我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林良先生以及他的书《爱海的孩子》。

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人?每读完一篇就用一个词来形容人物,你会发现,这些人职业、性格各不相同,但都具有着共同的特点——温情。

洞见

1.洞见人物的本质

对于高年级整本阅读,我比较侧重于思维导图这个方式。书通篇看完后,我要求孩子们画思维导图,画出《爱海的孩子》里出现的人物及其与林良的关系。林良先生笔下的36个人物各具特点,但你印象最深刻的10个人是谁?每天画一个人物思维导图。画人物思维导图必须在对人物很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可以从外貌、衣着、性格特点、人际关系、主要事情、描写方法等方面去概括,只要抓住了人物本质,至于哪种具体描绘方式,就由孩子们自己去选择。你所洞见的,就是你要表达的。

我发现孩子们很乐意画思维导图,哪怕是语文功底很弱的孩子,都爱上了这种方式。当然,为了让孩子们阅读更加轻松、有趣,还可以举行书签会和书腰会。

2.洞见文字里流露的温情

散文是最真实的情感流露。结合林良先生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敦厚、有爱的人,他的文字和他的眼神一样,散发出爱的光芒。有开明、懂生活父亲,有勤劳、善良的母亲,再加上相亲相爱的弟弟妹妹,也就有了谦和、温情的林良了。内心向善的人,看世界都是友善的,文字里流淌温情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等到十大人物思维导图都出来了,我们又可以发现,这些人物太普通了,但是林良先生却挖掘出了每个人的闪光点,每个人物都是那么可爱、富有人性。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同学、伙伴、兄弟姐妹,可是为什么我们写出来就是干巴巴的呢?很多孩子害怕写人,写得千篇一律。家长也有这个苦恼,不知道该怎么指导孩子写人的作文。(www.xing528.com)

不得不说,这是个浮躁的社会,大人浮躁了,孩子们也跟着迟钝了,不能敏锐地感受爱、表达爱。我们太缺乏温情了,我们太需要放慢脚步,学会用心从平淡中感受爱了。越是平凡的事情越能见真情,一切,源于我们用心去感受。

3.从文字里洞见写作方法

阅读如果不能促进写作,那这个阅读不算成功。我们洞见了作者的内心,洞见作者所赞扬的人物品质,还得洞见作者的写作方法。无疑,林良先生的内心是阳光的、柔软的;《爱海的孩子》贵在真实情感、用字朴实、描写准确。36个人物,每个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无论是哪种描写方法,林良先生都是用爱在写。比如《阿乙姐》,侧重于语言描写,比如《灼如伯》,侧重于侧面描写,而《离乡》,侧重于心理描写,对弟弟,只是在结尾处写出了他突然不见哥哥时的几个动作:抬、张望、扔、跑、奔、跳跃、拨开,于是,一个真切爱着哥哥不愿意哥哥离开的弟弟便跃然纸上了。

我以为,写亲人的散文莫过于朱自清的《背影》,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抓住了那几个动作进行描写,就把一个深沉且笨拙地爱着孩子的父亲写出来了。再比如梁实秋的散文,写的也都是生活中的琐碎,但就是让人喜欢看。我想,朴实中见真情,能触动内心最柔软处,这就是散文真正的魅力。

所以,阅读只有能达到心灵的共鸣,享受阅读乐趣,才能有自己更多的创见。

创见

1.阅读是师生共成长

整本阅读是教师引领孩子们去学会阅读和写作,实际上也促使老师自我学习与进步。在陪伴孩子们去阅读的同时,不知不觉,自己也成了一个坚持阅读与写作的老师。我的阅读是在一个村小的夜晚萌芽的,读小学四年级开始,语文老师就每周给我们带来大量他订阅的课外书。我现在常常想,一个老师上课再出色,如果不能把孩子带上阅读之路,那都算不上优秀。从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教书20多年的体会,但凡优秀的孩子都有广泛阅读的习惯,一个不爱阅读的孩子,注定走不了多远。

我已经坚持写作10多年了,在媒体发表过上百篇文章,目前开了一个公众号——梅芳的菜园。我觉得这样挺好的,给自己一块菜园,种自己的菜,种孩子们的菜。每天坚持阅读,每月坚持给孩子们写一封信,关于班级,关于阅读,关于孩子们的点点滴滴。我也会写生活随想、成长故事,或者外出行走后的体会。每到一个地方,我必定用文字记录。然后读给我的孩子们听,把自己的见闻感受与他们分享。一句话,身体与灵魂,总得一个在路上。

记得第一次萌发写作想法时,我就给自己定下了每周一篇的任务,写什么呢?我决定写自己最熟悉的人。于是我坚持写,一直写,写到现在。拿到《爱海的孩子》后,我惊喜地发现,林良先生在月光小屋里,每天坚持写一个人物,亲人、邻居、老师、同学,无所不写。《爱海的孩子》文字里描述的是36个带有温度的故事,他所写的,我都似曾相识。

好文章总是能引起共鸣,林良先生的《离乡》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弟弟。我也喜欢写身边的人,写过爱织毛衣的母亲,写过不流泪只流星星的父亲,写过采中药的爷爷,写过胆小的奶奶……我与小弟的情感非同一般,可能是心里爱着,但又怕有闪失,于是一直不写。没想到林良先生的一篇《离乡》,就攻破了我内心的堡垒,让我有写的冲动,我控制不住自己,便写下了《那个害怕你走失的人》。

……那年那刻,林良坐在船舱,背着码头,哭得没有人样。我也哭了。为林良朴素的文笔,为他们兄弟之间的爱,但,更多的是,他让我想起了我爱的弟弟。

林良先生在《爱海的孩子》文章里,写的是未成年的弟弟送林良,而我,写自己送未成年的弟弟。

当我站在讲台,把这篇文章读给我的孩子们听时,看着他们红红的眼眶,我就想,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它催发了我内心的潜能,让我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爱,并把这份爱用文字传递给了我的孩子们。

其实,促使我写的,还有我的一种认同。因为我认为,首先,一个带领孩子去阅读的老师,如果身上有阅读与写作的光芒,会更能吸引学生,也更能获得家长的认可;其次,学生写作文,老师必须要先写下水作文,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我曾经在讲座中提到过,左手文学,右手教育,方能抵住岁月漫长,方能做一个坚守内心的老师。一个爱阅读爱写作的老师,才能保持前进的姿势,与学生共同进步。

每每带领孩子们阅读一本书,我总是这样看见、洞见与创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