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进学校3.0时代:揭示后工业时代的核聚变式知识爆炸

走进学校3.0时代:揭示后工业时代的核聚变式知识爆炸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工业化时代已经开启了人类知识的大爆炸时代,那么在后工业时代以后现代主义为特色的学校3.0时代,知识堪称达到“核聚变”数量级。于是,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和大数据来代替人脑大部分负载便成为学校3.0时代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追求个性和人本主义思潮的驱动下,对学校2.0时代的抱怨声逐渐加强。这是学校3.0时代到来的必要条件。

走进学校3.0时代:揭示后工业时代的核聚变式知识爆炸

如果说工业化时代已经开启了人类知识的大爆炸时代,那么在后工业时代以后现代主义为特色的学校3.0时代,知识堪称达到“核聚变数量级。人的专业和职业知识进一步被细化,尽管这样也是人力所难以承受的。于是,借助计算机、互联网和大数据来代替人脑大部分负载便成为学校3.0时代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物极必反,当人的专业知识细分到极致时,职业角色和很多社会形态的边界就变得模糊不清,跨界反而成为新常态。学校1.0时代和2.0时代的知识垄断和分界被打破,海量的信息、知识和便捷的传播接收手段使信息趋于对称,靠信息不对称生存、赚钱和发展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3.0时代的学校概念越发模糊化,以个性和创新成为时代标志,学习不再成为生存需要,动机鸿沟已然显现。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摒弃学校2.0时代开启了序曲。互联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正在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的台阶。在人类所有的发明中,互联网对人类影响之大,是其他发明无法企及的。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信息记录、存储和传递的手段,还正在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消费模式和生产模式,也正在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学习方式必然改变,学习方式若已改变,则学校形态必将改变。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逐渐普及应用,人类进入普惠计算时代。“互联网+”的时代,学习环境教育资源、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革,虚拟社群组织、大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对教育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时代连通性、开放性、去中心和分享主义构成一种新的开放学习环境,为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和支撑,必将进一步促进传统学校教育教学结构的深刻变革。而真正要颠覆2.0时代学校的是智能时代的到来。当人工智能让简单知识生产由机器来完成,把人类从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时,就是以传承知识为核心的2.0时代学校颠覆之时。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和发展,不仅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更让我们看到实现规模化与个性化和谐统一的希望。学习环境的不断完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市场力量的崛起为规模化与个性化的和谐统一打下学校变革的坚实基础。信息社会教育的整个生态将因互联网而改变,教育要素将集中在网络平台,教育实施将以个人选择为主,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图1.4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教育形态变迁

现在教育正处于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变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适应工业化时代的规模划一的教育转向按个人需求和偏好定制的个性化教育,即向“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转变。新技术应用与教育方式的同步变革,展现了代表当代教育的三个主要发展方向: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新模式;应用技术构建发展学生面向21世纪能力的学习新方式;从“用经验说话”转向“用数据说话”,增强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诊断和干预的洞察力。

纵观学校发展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几个核心逻辑:

1. 学校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并随着生产力发展而进化。

2. 学校的发展进化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也可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力量。

3. 知识的传承始终居于核心地位,而创新逐渐成为学校的主旋律。(www.xing528.com)

4. 学校的形态从私有走向公共,并再次走向私有,个性化成为其中的核心。

5. 技术的每次进步都会驱动学校结构的变革。

这几个逻辑,显得比较一般。然而,学校变革的动力并不会消失,学校更像是生产关系中上层建筑的符号,当社会生产力变迁使学校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现状时,学校的变革就必然会发生,不是我们厌倦学校的现状,而是生产力的发展变革需要学校的变革。

在我国,由于科举文化影响根深蒂固,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使命的传统学校教育失去太多的育人功能。应试教育机械操练使学校成为学生痛苦生活的开端。在追求个性和人本主义思潮的驱动下,对学校2.0时代的抱怨声逐渐加强。同时,现在的学校越来越不适应技术的发展,未来工业4.0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难以通过现代学校来培养,这需要人类重新思考学校的使命和功能。伴随着学习环境变化的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正在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年轻教师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数字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悄无声息,又不可抗拒。我们的学校还停留在工业革命时期,这种背离让每一位教育人纠结,教育转型的话题逐渐形成一种潮流。

纵观学校演化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动力机制:

1. 作为上层建筑的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这是一个哲学的基本原则问题。社会化大生产引起的分工,社会对教育功能的不断调整,是学校变革的基础。

2. 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传播技术、社会交往方式等变革,是驱动学校进化的必要条件。人们对信息的接受不再需要教师媒介,信息对称使知识不再成为核心资源,知识不再是力量,以传播知识为主的学校必然会面临被淘汰的结果。信息社会联通主义思想的兴起,重构了社会生态系统,使人际交往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引发社会、经济等改变,教育自然也需要改变。

3. 人类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体力的逐渐解放是学校变迁的直接动力。从奴隶社会到农耕社会,利用动物进行生产劳动解放了人的体力劳动。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时期,机器进一步解放了人的体力劳动,学习驾驭机器,人服务于机器,这是工业化基础,教育为适应这种变化而出现了标准化、统一化和机械化趋势。信息社会和智能社会,逐渐出现机器替代脑力劳动的趋势;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知识的创造日趋重要;后工业时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使个性化、去中心成为潮流;教育走向个性化、人本主义和重视创新创造,成为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学校3.0时代到来的必要条件。

4. 人类思想的跃迁,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带来人的思想变革。从依附于个人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围绕效率和标准的工业社会,标准思想、流程化思维成为主流;从工业文明到信息社会、智能社会,个性化和人本主义成为主流思想。这是学校迭代的思想基础。

5. 科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的深入研究和突破,是学校进化的理论基础。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等的发展,让人们不断调整学校形态,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并优化学习流程;基于信息技术的流程再造,促成学校教学内容、方式、评估等各要素的重构;新学校的创新实践,也为学校进化提供了现实依据。这是学校3.0时代诞生的学术驱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