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与正义:政治哲学的转向

马克思与正义:政治哲学的转向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左翼学术圈掀起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与正义”的宏大争论。[1]该争论围绕马克思究竟赞成正义诉求还是反对正义诉求的主题展开,持续十余年,其间涉足的学者之众、产生的论著之丰,堪称壮观。正是这场争论奏响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转向政治哲学的序曲。究其源头,这场争论肇始于后来成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一员的伍德于1972年所写的一篇题为《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的论文。

马克思与正义:政治哲学的转向

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左翼学术圈掀起了一场关于“马克思正义”的宏大争论。[1]该争论围绕马克思究竟赞成正义诉求还是反对正义诉求的主题展开,持续十余年,其间涉足的学者之众、产生的论著之丰,堪称壮观。正是这场争论奏响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转向政治哲学的序曲。之所以将它称为转向的序曲,意在表明它还不是转向的正章,但又为正章作了准备。从时间上看,当这场争论正值激烈之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正处于兴起的过程中,而当这场争论接近尾声时(80年代末),大多数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都转向了政治哲学研究;从参与者来看,介入争论的学者中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是(或是之后成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成员,也有少数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甚至是非马克思主义者的学者参与了这场争论;从内容来看,这场争论主要探讨的是马克思是否具有正义诉求、马克思主义与规范学说是否相容等基础问题,并未涉及政治哲学领域内的具体问题。由此可见,这场争论虽然并不能标记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转向政治哲学的起点,但却为这种转向准备了充分条件。一方面,这场争论使当时的英美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关注正义这一长久以来被正统所忽视的规范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本人的正义思想在论辩中得到梳理和澄清,这些都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后来的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究其源头,这场争论肇始于后来成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一员的伍德于1972年所写的一篇题为《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的论文。[2]伍德在该文中提出了马克思拒斥正义诉求的观点,若干年后得到宾州大学青年学者胡萨米针锋相对的回应,自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讨论,使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一时成为英美学者关注的焦点。就文本根源来说,这一争论起因于马克思在论说正义等规范概念时的“模糊性”。在一些著作中,马克思公开拒斥过正义诉求,但这种正义诉求却又体现在他的另一些著作中,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不正义的批判和对未来正义社会的构想中。正如道德哲学家杰拉斯所说:“马克思对关于规范性问题的理论思考极其不耐烦甚至不屑一顾,只在极少的情况下才屈尊参与讨论。对于社会学家们所详尽阐述的道德理论,他不只是漠不关心,甚至持反对态度。他蔑视这一领域里对某些问题和概念所作的严密探究,但他在别的地方又强调这些问题和概念。他和其他所有人一样,也倾向于进行道德判断。他的著作中处处体现着或隐含着规范性观点,这些观点十分丰富,尽管处于一种无体系的形式之中。”[3]相关文本的零散性和不明确性使英美学者对马克思的正义观产生不同理解,就此埋下了争论的根源。(www.xing528.com)

从总体上看,这场争论的主要分歧在于马克思是否赞成正义诉求,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一贯拒绝使用正义等道德字眼,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时也从不诉诸正义原则;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隐含着某种正义原则。依据对马克思究竟是否赞成正义这一问题的回答,参与争论的学者可被划分为“马克思赞成正义”(简称“赞成派”)和“马克思反对正义”(简称“反对派”)两个派别。[4]认为“马克思反对正义”的学者包括伍德、布伦克特、布坎南、卢克斯、塔克(Robert C.Tucker)、克洛克、米勒等;认为“马克思赞成正义”的学者则包括阿内森、胡萨米、科恩(Gerald Cohen)、埃尔斯特、杨、范·德·维尔(Donald van de Veer)等。双方关于马克思对待正义之态度的争论可以概括为四个子问题:一是马克思是否诉诸正义进行社会批判;二是马克思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不正义的;三是马克思是否认为关注正义是改良主义的表现;四是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否是正义社会。下文将以这四个子问题为轴线来描绘这场重要争论的大致图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