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时期,酒泉戏曲的成熟

民国时期,酒泉戏曲的成熟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二十年,眉户戏的表演在敦煌已经成熟。与此同时,肃州及党河的姬太、权国柩、张林、于全忠、张俊、董兆文、罗玉、高振河等联合在西地上演唱,国民党警察队的梁杰、张占奎、孙豪尧、周进录等人也在春节社火队中扮演角色,在街道和单位上演《老换少》《闹书馆》《大顶砖》等眉户小戏。20世纪40年代,敦煌的眉户可以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民国时期,酒泉戏曲的成熟

民国二十年,眉户戏的表演在敦煌已经成熟。由全县眉户艺人组成的半专业性小班,他们以换柱子(真名高中,名丑角)牵头,茹老二(旦角)、赵吉德(旦角,艺名东牛)、王登义(艺名西牛,旦)、张生元(安西人,艺名黄瓜,旦、丑、净都演,后改唱秦腔)、马玉梅(生,华亭县人)、郭玉(青衣)、尕陈(青海人,是个鞋匠,唱丑、老生)、尕朱(剃头匠,丑、老生)、丁占彪(旦)、苏麻海(胡生)、高什长(花脸)、黄银匠和丁昌(弹三弦)、陆秉德、朱豁子(拉二胡)等人组成,于庙会、节日在城乡演出,尤其春节开始直到二月农忙才停止演出。

上演剧目有《梅降雪》《审苏三》《冯渊娶小》《放狐》《尚天保顶砖》《刺目劝学》《梅龙镇》《卖油郎独占花魁》《百宝箱》《下四川》《小放牛》《打面缸》《打樱桃》《大保媒》《浪院》等。其中东牛、西牛扮演的旦角扭得欢、走得漂,舞蹈轻盈活泼,表演细致入微,形象生动,感情真切,使人看得出神,有“王牛娃上台来天摇地动,张大贡把胡子捋净”的谚语。换柱子(高中)的丑角演得诙谐幽默,滑稽伶俐。搭配二牛演出的《下四川》《小放牛》,套走得连贯自如,活跃生风,不紊不乱,使人神情荡漾。换柱子又很能引逗对方发挥内心情感,做出动作,风趣横生。如果没有他,二牛就显得呆板无趣,大为减色。因而群众中又有“东牛、西牛两个旦,没有换柱子恋不转”的谚语,至今还挂在老人的口边。另外如陈鞋匠演《大保媒》《卖布》,尕朱的《瞎子观灯》《打面缸》,张生元的《王大娘钉缸》《汾河湾打雁》,茹老二的《梅降王》《梅龙镇》,都很出色。有时也加演秦腔折子戏,如苏麻海的《四郎探母》《斩黄袍》《卖华山》,高中的《赵飞搬兵》,高什长的《祭灯》《折梅》,丁占彪的《五典坡》等。他们还走东路、过安西、去酒泉串联演出,受到欢迎。与此同时,肃州及党河的姬太、权国柩、张林、于全忠、张俊、董兆文、罗玉、高振河等联合在西地上演唱,国民党警察队的梁杰、张占奎、孙豪尧、周进录等人也在春节社火队中扮演角色,在街道和单位上演《老换少》《闹书馆》《大顶砖》等眉户小戏。(www.xing528.com)

20世纪40年代,敦煌的眉户可以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它以舞台表演与地摊清唱两种形式,同时出现,互相配合,互相吸收,取长补短,改进完善,呈现了唱做并茂的盛况,脱胎出独具风格的敦煌眉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