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时期上海戏曲唱片研究

民国时期上海戏曲唱片研究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唱上海分公司的“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启动的。其中,中唱上海分公司在保护、修复、采录、整理方面做得最为全面,成果也较为丰硕。中唱上海分公司的这些模版,分别来自于百代、胜利、高亭、蓓开、大中华、长城等唱片公司。1917年,百代公司在上海建厂,开始运作,这也是中国第一间唱片工厂。可惜拥有这批唱片的中唱上海分公司指出:由于长年保存不当,这批唱片已受损到无法复原的地步。

民国时期上海戏曲唱片研究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戏曲艺术进行保护和普及的举措,很早就已经实施:1985年,《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这项浩繁的文化工程,就被推上了议事日程,1994年7月开始成批录制,2002年8月完成。音配像剧目大多是上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京剧舞台上的艺术珍品,共录制京剧355部,制作光盘总计582张,时间总长度达500多个小时;2003年国家“十五”重点音像出版规划到2006年国家“十一五”重点音像出版规划,把抢救老唱片的“京剧百年音萃”列为重点项目。通过四年多对京剧老唱片的征集、整理、修复工作,从京津两地唱片收藏家提供的4000面唱片中,收录整理出400多位名家2600多个早期京剧名家唱段,使部分京剧老唱片获得了新生;[3]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专栏3《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中有“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条目,明确指出加快“老唱片数字资源库”的建设。中唱上海分公司的“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启动的。

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唱片业的发源地,自然也拥有较为丰富的唱片资源。三家老唱片保护的主要单位,其藏片内容和来源均各有特色:中唱上海分公司收藏的主要是各类唱片的模版,或称原始资料;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是长期积累的唱片成品;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唱片片源,来自于接收原上海电台,以及合并民国私营电台后的资料。其中,中唱上海分公司在保护、修复、采录、整理方面做得最为全面,成果也较为丰硕。

出版于1964年的《中国唱片厂库存旧唱片模版目录》,其《编印说明》中写道:

中国唱片厂库存的旧唱片模版约为34300面(包括外国节目)。编入本目录的计有“百代唱片”(包括其副牌“丽歌唱片”)6375面,“胜利唱片”1678面,“高亭唱片”1439面,“蓓开唱片”748面,“和声唱片”1518面,长城唱片12面,以上共计11725面。另有近9600面模板由于缺乏原始登记资料,无法判断内容,暂未编入。[4](www.xing528.com)

据钱益均工程师介绍,目前,收藏于中唱上海分公司版库的模版,头版、二版、三版共为78873面(其实,实际数字要远超于此,加上外加工的模版,以及模版丢失,仅灌录的一张唱片成品等,约为10万面左右),其中主要以二版为主。1949年前的唱片模版数为32771面(如加上成都分公司的一部分,则有4万面左右),1949年后的粗纹唱片为25843面,密纹唱片为20262面。根据百代公司最初的模版登记簿,录音日期一栏,最早的清晰记录是1921年1月10日,而在此之前未记录录音日期的,还有1600多面模版,版号的排列完整有序,可以肯定是早于1921年1月10日的录音。在这本登记簿中,有“江南曲圣”俞粟庐先生演唱的13面昆曲模版的记录,其中8面是1921年5月5日录制的,另5面未记录录音日期,但版号排列在1921年1月10日录制的模版之前,录音日期应该更早些。在这4万面模版中,有百代西片(即欧美录音的西洋音乐节目)、东南亚各国及日本的节目的模版约8000面,因文字资料缺失而尚未确定内容的模版近万面。除去这些模版外,戏曲模版约14000面,曲艺约1800面,歌曲约4200面,乐曲约1700面。戏曲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内容不详的模版中,戏曲的比例可能也不小,但一面面来听,将是个艰巨的工程。而此项工程何时开展,也尚未有定论。

中唱上海分公司的这些模版,分别来自于百代、胜利、高亭、蓓开、大中华、长城等唱片公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百代公司。1917年,百代公司在上海建厂,开始运作,这也是中国第一间唱片工厂。百代公司在1949年以前留下八万多唱片,占同时期唱片数量的四分之三,其中包括70种以上的地方戏曲与歌谣,可说是了解这一时代最重要的声音资料。可惜拥有这批唱片的中唱上海分公司指出:由于长年保存不当,这批唱片已受损到无法复原的地步。[5]

由此可见,民国年间戏曲唱片的保护和修复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