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找准学生学力增长点:撬动语文阅读教学!

找准学生学力增长点:撬动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地运用发展性理答容易渲染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文化。发展性理答可分为探问、追问、转问、反问等,从三位教师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考察教师是怎样运用发展性理答来促进学生发展的。这样的追问展现的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

找准学生学力增长点:撬动语文阅读教学!

积极地运用发展性理答容易渲染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文化。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情况下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深人思考,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发展性理答可分为探问、追问、转问、反问等,从三位教师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考察教师是怎样运用发展性理答来促进学生发展的。

1.深度探问,积极营造课堂问题情境

探问,就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学生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对问题理解模糊等原因难以回答或回答不清的时候,教师再次发问,把一个问题化解成多个问题,或换一种提问方式,促进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人而周密的思考,使学生的思考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从三节课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有效探问在课堂中的运用,教师课堂提问围绕主要问题展开,形成“问题链”,通过“探问”为学生不断搭设“阶梯”,化解问题难度,进一步丰富课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层。如:

师:人物一个细微的神惰变化也能让我们了解他的想法,联系上下文想想哈默的目光为什么顿时灰暗了?他当时会想些什么呢?(教师通过探问,化解问题难度,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惰、动作去揣摩人物内心的变化)

生:他想:没有活需要我干的话,我就不能吃这些东西了。

生:他想:哎,那我只能饿肚子了。没有劳动,我怎么能吃这些东西呢?

生:他想:我真想吃这些东西啊,可是没有活儿给我干,我就只能继续饿肚子了。

师:是啊,他失望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女孩子没有喉结,男孩子还小,可能喉结还不明显,没关系,老师告诉你,喉结在这个部位。你想想做什么动作会使喉结上下动了动,试试看。

(生做动作)

生:咽口水。

师:从这个细小的动作描写,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咽了咽口水,实际上哈默很想吃那份食物。

师:是啊,哈默和其他逃难的人一样面呈菜色,一样疲惫不堪,他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他已经很久没有饱餐过一顿了,看见食物,本能的就有了生理反应,可年轻人还是说——(生齐读句子)从这些细微的神态、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哈默的这份坚持。

这一部分的实录就是教师通过有效探问,引导学生通过提示语中对哈默神态、动作的描写去理解和感悟文本主旨。学生对于哈默的语言理解难度不大,语言比较直白地表现了人物的想法。对于神态和动作的体会需要教师的指导,需要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反复思考,因为人物的神态、动作往往间接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潜意识中的某种想法,文中“喉结上下动了动”,就是如此。教师通过“探问”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深层信息,通过他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哈默尊严的可贵。教师层层深人的探问丰富了学生的问题情境,对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形成了有效支撑,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尊严”的含义。

2.适时追问,刨根究底推迸深度思考

在课堂上,我们总希望学生的回答能切中要害,然而更多时候,学生的回答并不能一下子答到关键点,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而引导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追问。有时学生回答问题时直奔中心,缺少真切的感受,此时教师刨根究底的追问,恰恰能引导学生深人思考。这种追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深人了解课文,推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答问“卡壳”时,教师适时追问,顺着所提问题在思考方向和学习方法上加以指点,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正确思考的路径。一个好的追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承上启下,是激发智慧火花的火石。当然,好的追问缘于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有深刻的理解。如:

师:同学们,哈默也是众多逃难者中的一员,此时也是非常饥饿,可以说是饥肠辘辘。那么,面对很久没有吃到的可口食物,他就没有渴望吗?他难道就不动心吗?

师:动心吗?(适时追问,引发学生思考)

生:动心。

师:读读课文,从哪儿看出来的?(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生:“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

师:目光灰暗了,说明?

生:目光灰暗了说明杰克逊大叔没有什么活让他做,他就没有劳动,没有劳动就绝对不能吃这些可口的食物。但他很想吃这些食物,而现在不劳动就不能吃这些食物了。

师:所以他的目光一下子就灰暗了。

师:那么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又说明了什么呢?(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人物的神态的描写,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深入)

生:说明他已经很想吃这些东西,但是他一定要用劳动来换取这些食物,所以他的喉结会动一动。

师:喉结动一动,是在——

生:咽口水。

师:此时此刻他想吃吗?

生:想。

师:能吃吗?(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体会哈默隐藏在神态、动作背后的心理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尊严”的内涵)

生:不能。

师:他在压抑自己对食物的渴望,压抑食物对他的诱惑,所以他的喉结动了动。

师:既然想吃,那他为什么不像其他逃难者一样直接接受食物?又或者先吃再干活,不是一样吗?这可是求生的本能?再读读这三句话,想想背后的原因。

(学生自由读句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品味“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这个细节,让学生依托文本走进言语的深处,品析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味道,感受到哈默的矛盾与坚持,从而对他的尊严肃然起敬。这样的追问,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深人文本,走进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人物的形象就在不断追问中不断丰满。这样的追问展现的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

3.不断转问,引导思维碰撞丰富体验

转问是当一个学生的回答不准确或不完整时,转向多个学生再次提问。转问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往往不代孩子回答,而是将“绣球”抛向另一个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转问同伴,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有时也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为了使某种情感引发大家的共鸣。课堂上教师合理地运用转问这一理答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丰富学生对文本的体验,使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引发更深刻的见解。如:

师:课文的第一节就对这群逃难者进行了描写。老师请一个同学读读课文第一节,下面的同学,想想杰克逊大叔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读第一节)

师:如果你是杰克逊大叔,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群逃难的人,我想帮助他们。

师:为什么要帮助他们?(教师追问,但学生显然准备不足,不能回答)谁能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吗?(教师通过转问,将问题抛给全班同学)

生:我看到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我想让镇上的人帮他们做饭

师:你为什么要帮他们做饭?

生:他们“面呈菜色”显然很久没吃东西了。他们那么疲惫,一定需要食物补充体力。

师:你很会读书,能抓住描写逃难者外貌的有关词句。还有吗?(能抓住外貌来体会,值得肯定,但还有一些地方学生忽略了,教师的转问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文本,体会逃难者的困境,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生:我还看到当沃尔逊人招待他们的时候,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www.xing528.com)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他们很饿。“狼吞虎咽”是说他们吃的速度很快,这就说明他们很饿。

师:是呀,此时他们最需要食物来充饥,这是人求生的本能。谁能注意联系当时的天气?如果你是杰克逊大叔,你又会想到什么?(环境的描写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转问,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上去体会逃难者的困境,体会杰克逊大叔对逃难者的同惰)

生:我看到当时是寒冷的冬天,就知道这群逃难的人很冷。

师:此时,他们一定需要食物来补充热量。

师:课文的第一节描写这群逃难的人,通过他们,杰克逊大叔了解到了很多。这个年轻人就是这群逃难者中的一个。课文又是怎样来描写他的呢?

生:只有一个年轻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师:如果你是杰克逊大叔,你看到了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生:知道他缺乏营养,身体虚弱。

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对于年轻人的描写只有一句话,但对于逃难者的描写却有很多?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年轻人也是一个逃难者。

师:是呀,年轻人也是众多逃难者中的一个,别人疲惫不堪,他也一定——

生:疲惫不堪。

师:其他逃难者冷,他也一定感到——

生:冷。

师:其他逃难者饿,他也一定——

生:很饿。

师:其他逃难者需要食物,他也一定需要——

生:食物。

师:在描写年轻人的时候,与其他逃难者相同的地方前面已经有了,就不用再多花笔墨,只要写出不同之处即可。

师:看到这样的惰景,善良朴实的沃尔逊人家家生火做饭,款待他们。杰克逊大叔也将食物送到了年轻人的面前。可这个年轻人吃了吗?接着让我们继续走进杰克逊大叔的内心,感受他内心的变化。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课文第一、二节中对逃难者的描写,感受杰克逊大叔同情他们的原因。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同时通过转问,引导更多的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揣摩杰克逊大叔的内心活动,在课堂上形成多向互动的对话氛围。课堂上,学生个体的理解感悟不断累积、不断丰富,学生个体理解的“点”逐渐形成了对文本理解的“面”。

4.逆向反问,变换角度迸入文本深层

反问也是一种理答的策略,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逆向发问,让学生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去思考,引起学生的反思,引导学生明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加以运用。

(1)设情境,逆向反问深人人物内心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想理解尊严真正的内涵,就必须走进人物的内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人情境,教师再通过反问引导学生体会哈默复杂的内心世界。如:

师:年轻人,瞧你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好久没有好好吃一顿了吧!吃吧,你看他们吃得多香!为什么非要用劳动来换取食物呀?

生:我不能不劳而获就得到食物。世上没有天上掉馅饼这么好的事,所以我不能不劳而获。

师:馅饼来了,我已经把食物给你了呀!你吃下去不就得了吗?(教师的反问促使学生去思考)

生:我不能不劳而获,这违背了我的尊严。我一定要维护我的尊严。我一定要先劳动再吃食物。

……

师:原来,你们要用劳动换取食物是因为不想不劳而获。有骨气!

年轻人,你现在这么虚弱,你哪有力气干活呀?先吃再干,不是一样吗?(教师的反问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先干再吃和先吃再干的区别)

生:如果我先吃再做,那就等于是向别人乞讨。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创设了对话情境,逆向反问,让学生从哈默的角度思考行为背后的思想,从而感受到哈默对维护“尊严”的执著。

(2)明确不足,逆向反问引导完善自我

对于学生的明显不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逆向反问,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断完善自身。如:

师:你很会发现。作者故意设下悬念,激发了我们的兴趣。读到这里你心中一定会有疑问,谁来说一说?

生:这个逃难者是谁?

师:难道你还不知道他是谁吗?

生:知道。

师:知道了你还问?提问题要提自己确实不明白的问题。(在学生质疑中,学生经常会明知故问,问一些自己已经知道的问题,这样的“问”是为了问而问的,不是教学中学生真正的起点,教师及时反问,进一步明确提问要真正“有疑而问”)

生:为什么他从一个逃难者变成了石油大王?

师:你很会提问,是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跟随杰克逊大叔一起走近这位年轻人。

对于学生明显的错误,对于学生的明知故问,教师可以运用反问的理答策略,引导学生反思,明晰自己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