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突破语文惰感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突破语文惰感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据此,我们可以把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目标定在这样四个类别上,即: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创新精神。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突破语文惰感

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一是以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二是以热爱本学科学习,以道德情操、审美趣味、个性发展和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情感领域。这两个领域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构成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据此,我们可以把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目标定在这样四个类别上,即: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创新精神。下面逐一作些简要诠释。

所谓道德感,指的是人们从道德原则出发,从社会所制定的道德范畴出发来认识客观现实的各种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道德感常常是在语文具象的体味中产生,也可能在对许多现象的概括中产生。道德感包括高级社会情感的所有内容,诸如正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光荣的情感、团结的情感、义务的情感等。教材中具象的创构极为突出的有《谁是最可爱的人》、《白杨礼赞》、《最后一课》、《记念刘和珍君》、《项链》等。

理智感,这是一种与解决这种或那种理论、实践课题,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相联系的情感,它包括认知情感、科学情感、真理情感等。教材中《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物候规律被发现所引起的喜悦,《宇宙里有些什么》中巨大星体唤起的惊奇,《治平篇》中人口问题引发的思索等都是这种情感的物化和载体

美感,是以美学原则为指南来感知情感,包括悲剧的情感、喜剧的情感、高尚的情感、和谐的情感等。课文中的许多文学作品如《荷塘月色》、《绿》、《荷花淀》、《雷雨》等都是对于美的情感体验的好教材。(www.xing528.com)

创造精神,是指思维的新颖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它包括对于新的、尚未认识的事物的求知欲,由于成功的发现而产生的愉快和自信的心情等。在开放性问题的回答和作文教学中,这种情感体现得最为明显。

由此看来,语文的情感教育不是指凸显人类生物性情绪所派生的那一类低浅层次的情感表现,而是包含着伦理道德、创新智慧、审美趣味的,有助于生存智慧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不断升华,与高科技所派生的新的文明生活方式共生、共荣,又具有向导意味的“高情感”。这类“高情感”的具体内容就是上面论述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情感又是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所不可或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