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写作修改的基本规律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写作修改的基本规律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多读、多作,同样需要多修改。这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作文训练的关键不在“密集”,而在“到位”——“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鲁迅先生谈写作时也讲到:“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么多的案例无非说明一个事实:文章的修改是通往佳作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非常重要,作文教学中的修改环节不可或缺。

撬动语文阅读教学:写作修改的基本规律

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多读、多作,同样需要多修改。朱作仁在《作文心理学》中对目前国内的一些教学法和教育心理学著作中关于作文能力结构要素研究进行了总结,他提出,作文能力结构要素大体为:审题(命题)的能力;立意的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选材和组材(或称布局谋篇)的能力;语言表达(或称遣词造句,包括运用表达方法)的学生命题作文与非命题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2]可见,作文修改的能力也是写作能力的一部分。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成章。”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内容(思想、感情、感受和认识)、对形式(样式、文体、风格、结构、词句)等不断进行探索、寻找和修正,这个过程中,作者可能会发现文之所言并非自己所欲言,或者没有完全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重新探索、改变,直至最后达到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境地。[3]这就是修改的过程,也是作文自我完善的过程。

倪文锦先生说:“注重学生的自我修改,是各国母语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4]梁启超曾指出:“现在中学生至少一星期做一篇文,不但中学生做不好,便叫我做也必定越做越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多做学生便要讨厌,或拿一个套子套来套去。我主张少做是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下次再做另一种文。”这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作文训练的关键不在“密集”,而在“到位”——“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鲁迅先生谈写作时也讲到:“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5]

反观我们的教学实践,有多少学生习作总是以“做通”告终的?恐怕绝大多数都是以半成品谢幕。学生极少有成功的写作体验,更不曾认识到写文章需要不断推敲斟酌的这一写作规律。自古以来,反复修改、不断推敲而成佳作的案例不胜枚举。北宋著名的文学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修改,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方满意为止,于是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据记载,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改过7遍,《安娜·卡列尼娜》写了5年,仅开头部分就修改了20次。我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4 000字,改动地方却达160多处。(www.xing528.com)

这么多的案例无非说明一个事实:文章的修改是通往佳作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是:读在前,写在中,改在后,三者结合,相得益彰,作文水平方能切实提高。因此,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非常重要,作文教学中的修改环节不可或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