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实践:主体自觉意识差的供给模式研究

重庆实践:主体自觉意识差的供给模式研究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和渗透以及传统政治体制的束缚,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农民主体自觉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在这样以家族为本位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影响下,农民个体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淡化。

重庆实践:主体自觉意识差的供给模式研究

我国农民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自觉意识薄弱,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和渗透以及传统政治体制的束缚,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农民主体自觉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影响着农民主体自觉意识的形成。“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与西方强调个体为生存基因的生存方式不同,几千年来,中国是在传统农业集体协作的共同劳动中形成的以群体为基础的社会,农民靠天吃饭,聚族而居,奉行的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因此,在农业活动中农民对自然和群体有着先天的依赖性,自然表现出对自然和家族的敬畏,无形之中会磨灭农民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意识。

第二,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民主体自觉意识的形成。建立在传统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同宗法家族制度的社会结构和儒家伦理思想密不可分。由宗族走向国家、由血缘关系维系社会制度,家国同构,一个国就是一个家的扩张和延伸。深受“三纲五常”的宗法原则熏陶,农村社会“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的现象特别严重。在这样以家族为本位的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影响下,农民个体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淡化。(www.xing528.com)

第三,我国漫长的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农民主体自觉意识的生成。在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下,封建官僚是执掌民众生杀大权的衣食父母,君贵民贱、官尊民卑。受官僚政治体制的长期束缚,民众不得不习惯于依赖集体和家族,逐渐变得唯命是从、逆来顺受、任劳任怨,缺乏自主意识,进一步制约着农民主体自觉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