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孔圣之道与现代君子的关联

教育:孔圣之道与现代君子的关联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言以蔽之,孔圣之道蕴藉深刻的人生哲学,融贯中华悠长文化,凝聚了中华儿女的共同道德愿景,对今日君子的修身处世仍然具有丰富的启迪作用。从小培养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知、自行、自新,让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萃取孔圣之道等文化精华,增进生命主体的文化自信,生成涵今茹古的积极人格,成就宁静致远的时代君子,这已成为每位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教育:孔圣之道与现代君子的关联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领域。”可见,通过教育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文化的应然和政治的使然。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聚着中华民族厚重的精神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灵魂胎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摇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丰润沃土,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弥珍瑰宝,更是每个中华儿女成长的精神脐血,对中华儿女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方面有着独特的启悟。

毋庸置疑,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圣思想,孔圣思想的核心“仁”,“仁”自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倡导的“仁爱”之道有丰富的内涵,“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不同的“仁”都是对中国君子的不同维度解释。子张曾问仁于孔子,孔子说要做到五点,分别是“恭、宽、信、敏、惠”,孔子进一步分析:“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谦、宽厚、诚信、勤敏、慈惠”这是普世美德,更是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还有,攀迟问仁,子曰:“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颜回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虽然,孔子在不同学生面前对“仁”有不同的解释,甚至被黑格尔批评为没有哲学思想,但是,这恰恰体现了孔子思想“仁”的精髓,更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深刻反映。孔子的“仁”变,彰显灵活,但是万变不离“善”宗。从古至今,“仁”被认为是“仁者无忧”“仁行天下”的有效路径和境界,虽然没有严谨的逻辑体系,但是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在总结孔子思想特点时指出:“述古而非复古,尊君而不主独裁,信天而怀疑鬼神,言命而超脱生死,标仁智以统礼乐,道中庸而疾必固,悬生知而重见闻……综旧典而开新风。”从张岱年先生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孔子绝不是呆板落后的人物,他是通权达变、以善为宗的圣人。而且,细细分析,“恭”富有“平等、法治、公正”的深刻涵义;“宽”富有“民主自由、和谐”的深刻涵义;“信”富有“诚信、文明”的深刻涵义;“敏”富有“富强、敬业”的深刻涵义;“惠”富有“爱国、友善”的深刻涵义。“仁”已经成为中国人普遍而稳定的心理认同,并深入到每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君子人格的表征,其本质内涵与今天倡导的教育价值和方法一脉相通,完全可在对比中找根脉、互鉴中弘优长,让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中华儿女。一言以蔽之,孔圣之道蕴藉深刻的人生哲学,融贯中华悠长文化,凝聚了中华儿女的共同道德愿景,对今日君子的修身处世仍然具有丰富的启迪作用。(www.xing528.com)

人是历史文化的主体和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胚胎,润养着每一颗中国心。同样,教育的重要功能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小培养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知、自行、自新,让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萃取孔圣之道等文化精华,增进生命主体的文化自信,生成涵今茹古的积极人格,成就宁静致远的时代君子,这已成为每位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