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安电影:现代美学建构及生活伦理叙事

李安电影:现代美学建构及生活伦理叙事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希腊悲剧的伦理价值取向,也许奠定了最早的伦理学。如此一来,李安电影中的生活伦理冲突,最后多安排互相容忍和退让的结局,因而少有悲剧。李安电影中的生活伦理叙事,避开激烈的戏剧冲突的同时,转向人物自身内心的伦理矛盾,特别是人物日常生活中面临着的人情矛盾,由此展开人性的复杂描写。总之,李安电影以一种生活化的美学,与以往的戏剧美学区别开来。

李安电影:现代美学建构及生活伦理叙事

伦理叙事,是戏剧特别是悲剧的一个叙事传统。置于古今中西的戏剧美学体系中,李安电影中伦理叙事的美学意义,不同于以往的悲剧(命运悲剧、社会悲剧或性格悲剧)或喜剧等形式,而是落实为平实的生活伦理层面。这是李安电影对于现代社会个体的一种生活伦理思考与叙事。

西方的戏剧,与伦理叙事密不可分,突出表现在其戏剧冲突的构成,往往与伦理冲突有关。早在古希腊的悲剧中,就有着“俄狄浦斯”式“弑父娶母”的伦理悲剧;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美狄亚》也有类似的“弑亲”伦理悲剧。悲剧描写主人公美狄亚因为爱上了伊阿宋,帮助伊阿宋获取了金羊毛。后来,伊阿宋为了科林斯的王位继承权财富不得不抛弃美狄亚。美狄亚在绝望之下,设计杀死了新娘,也杀死了自己的儿女,酿成了亲情伦理惨遭屠戮的血腥后果。从上述西方的经典悲剧中,不难发现,伦理冲突往往是戏剧冲突的一种叙事原型,其目的多是为了批判社会历史现实中的人,为了地位、财产而公然违逆情理、背叛亲友的丑恶行径。古希腊悲剧的伦理价值取向,也许奠定了最早的伦理学。古希腊伦理悲剧,影响后世深远,甚至构成了后世戏剧的一个原型,譬如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既化用了“俄狄浦斯式”的弑父悲剧。

纵观西方古典戏剧,特别是三大悲剧类型,其中的伦理冲突要么被预设为一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命运”、性格或一种外在的社会力量。西方悲剧作家坚信:每一种伦理意义上的邪恶、罪孽都源于无可避免的历史合理性,至于悲剧所涉及的具体制造者、受害者,则只是历史必然中的偶然机缘而已;同时还坚信,在一定情况下的悲剧制造者,可能正是另一情况下的悲剧受害者,到底是悲剧制造者还是悲剧受害者,并不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愿望的选择,而是受制于历史的客观情致规定。如同黑格尔所说:“每一个动作后面都有一种情致在推动它,这种推动的力量可以是精神的、伦理的和宗教的,例如正义,对祖国、父母、兄弟姊妹的爱之类。这些人类情感和活动的本质意蕴如果要成为戏剧性的,它(本质意蕴)就必须分化成为一些不同的对立的目的,这样,某一个别人物的动作就会从其他发出动作的个别人物方面受到阻力,因而就要碰到纠纷和矛盾,矛盾的各方面就要互相斗争,各求实现自己的目的。真正的内容,真正普遍发生作用的动力所以是一些永恒的,自在自为的(绝对的)伦理的力量,是生动的实在界中的一些神,总之,它就是神性和真理——但不是静止的,像雕刻出来的那样寂然不动,泰然自得地停留在福慧中的神,而是在社会中作为人类个性的内容和目的,作为具体存在物而号召行动的处在运动中的神。”[1]总之,西方戏剧中的伦理冲突,多是一种被预设的伦理,目的也是在强调对读者的社会伦理规范与教化作用。

与西方相比,中国向来注重文艺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戏剧、电影中的道德教化,前有所述,自不赘言。自然,中国文艺作品中的伦理教化,同样多是一种教化伦理。(www.xing528.com)

然而,李安作品中的伦理叙事,是在“生活伦理”的层面上来进行的。与以往作品的“教化伦理”不同,李安电影中的生活伦理叙事,首先本着人物的生活合理性与可能性来布置剧情,因此,人物之间的伦理冲突,决不同于以往的三大悲剧里不可调和的戏剧冲突,而是在生活中得以互相调和。如此一来,李安电影中的生活伦理冲突,最后多安排互相容忍和退让的结局,因而少有悲剧。

李安电影中的生活伦理叙事,避开激烈的戏剧冲突的同时,转向人物自身内心的伦理矛盾,特别是人物日常生活中面临着的人情矛盾,由此展开人性的复杂描写。

总之,李安电影以一种生活化的美学,与以往的戏剧美学区别开来。本章从观众接受的角度,来反思李安电影所引起的阅读差异与争议现象,进而分析造成观众阅读差异的文化原因。李安电影的观众接受与反应,集中表现在“家庭三部曲”的好评、“感情三部曲”的冷遇,《卧虎藏龙》《色·戒》的争论等方面。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李安电影的上述现象,正反映了电影文本与观众的审美期待之间的共鸣或差异。因此,本章着眼于观众的“期待视野”,分析中西观众对于李安电影的不同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