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整合构建的校本课程策略

基于整合构建的校本课程策略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校本课程构建过程中既立足于基础课程又着眼于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从校本课程开发走向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经历了一个由点及面,从简单到复杂,从理念到技术系统规划、系统推进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行动。(三)构建新型评价体系评价渗透于校本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它是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确保学习质量的一种主要策略和机制。

基于整合构建的校本课程策略

当下很多基层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存在两种平行的行为:一是聚焦基础型课程,以有效教学为口号,忽视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二是专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以素质教育为借口,故意避开基础型课程的校本行动。学校层面这种割裂的课程行为其症结主要:一是没有把学生置于学校课程行动的首要,偏离了课程的本质——课程不仅是固定的跑道,更是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二是没有把学习置于学校课程行动的中心,偏离了课堂的本质——教是为了促进学,教师应该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本校本课程构建过程中既立足于基础课程又着眼于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其建构路径是理论指导—实例分析—方法探究—策略形成—实践总结。从校本课程开发走向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经历了一个由点及面,从简单到复杂,从理念到技术系统规划、系统推进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行动。基于高中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间有效整合背景下的校本课程构建思路是:以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论为指导,借鉴与比较国内外相关课程内容的研究现状,以全市两学科实验基地为课程融合研究的主阵地,通过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间相互整合的探究,研究各基地学校实践过程中的成功课例,形成相关的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以专家指导为引领,以课题研究小组实施案例为依托,强化过程研究,创新有效地指导各实验基地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注重阶段性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具体做法是:

(一)强化教师培训,开展去“学科化”研究

本校本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去学科化”。目前学校课程的“去学科化”改革,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趋势:一是主题化,即以学科知识主题为单元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活动;二是跨学科化,即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线,强调跨学科教学。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综合学习、STEM 到STEAM 学习,越来越强调跨学科学习;三是生活化,即打破知识教学与生活相脱节的局面,回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组织课程教学活动。

教学是高度情景化的,如果教师没有整合的知识基础,没有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呼应,那么整合在课堂上就很难完全实现。本课程构建过程中为了做到真正意义的“去学科化”,我们加强了课题组教师对“去学科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努力做到如何在课程组织实施逻辑方面更多地采用主题(课题)逻辑,在整个课程构建中逐步提高主题(课题)式课程的比例。通过培训学习大家认识到,学校教育不仅要给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文化修养,更包括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因此我们构建的校本课程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要提供丰富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课程,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强调学生综合发展。另外,在课程实施上,教师专业领域的整合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做的不仅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解决分科与综合的问题,我们主要将原有学科变成知识领域,此外还有主题教学、主题大单元等整合方式,将原有国家课程分类整合,形成按领域组合的校本课程设置。

(二)创建校本课程网络平台(www.xing528.com)

网络平台是实现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整合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网上创建校本课程的主题网站,便于师生随时了解校本课程的内容,及时查阅相关材料,经常性地建立研究性学习课题档案,并开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互访的园地。更重要的是,为校本课程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一个优良的信息化环境。网络平台包括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构建开放学习社区、记录过程性学习活动的网络档案袋、便捷有效的教学管理,实现生态式学习的物质保障和支持平台。

(三)构建新型评价体系

评价渗透于校本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它是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确保学习质量的一种主要策略和机制。对学生来说,本整合课程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内容是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也是多元的。因此,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是家长乃至其他社会力量。在整个课程构建中,充分考虑了技术课程的本质特征和具体实际,把评价重点放在创新上。即使研究结果在科学知识上存在缺陷,但如果思路、方法有独到之处,也要给予肯定。在评价中引导教师关注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利用正确的评价导向指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意识,使其自然地形成道德规范。通常情况下对学生的评价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并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