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范钦:嫏嬛福地,天一阁的创立

范钦:嫏嬛福地,天一阁的创立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早提到的是撰写于乾隆三年的《天一阁碑目记》。从范钦刻意安排“天一地六”这一建筑结构来讲,应先有命名,至少是在建阁之前阅读过《天一池记》碑拓,而不是在建阁之后。范钦作为科举出身的官员,自然读过《周易》,他对天一阁的设计和命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不是在建阁后“忽得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才命名的。对书楼建筑最早的具体描述,是江南三织造之一的杭州织造寅著受高宗指派来天一阁调查后所作的汇报材料。

范钦:嫏嬛福地,天一阁的创立

范钦旧有藏书处曰“东明草堂”。由于范钦家居后全力投入到藏书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中,图书数量激增,于是便有了专构的藏书楼——天一阁。古代私人藏书楼为数众多,若深入考察,其中却有“实构”与“虚拟”两种情况。

所谓“虚拟”,即虽有藏书楼的名称,而实际上并非真的专构楼堂以皮书籍。有的是在自己的居所辟一专室藏书,有的是将书籍藏于书主读书治学的书斋,有的甚至是随居室放置。历史上藏书楼虚拟的成份居多,范钦的“东明草堂”就属此类,既会客,又读书,也藏书,而天一阁就不同了。

东明草堂

天一阁建于范钦住宅的东面,其建筑时间尚难确证,约在嘉靖末年。据今人骆兆平先生在《天一阁丛谈》中考证,当在范钦辞官归里的嘉靖三十九年冬之后的嘉靖四十年(1561)至嘉靖末年(1566)之间。考虑到范钦去官归里后有一个心理调适过程和藏书的进一步积累过程,笔者倾向于建阁时间为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四十年(1775)所作的《文源阁记》中关于天一阁“建自嘉靖末”一说,即嘉靖四十五年(1566)。

关于藏书楼的命名,一般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蕴,反映出藏书家不同的志向、情趣、修养、操行以至收藏的情况。一般的藏书家也会以文学的形式对书楼的命名作一解释。但我们迄今还未从范钦的著述中找到它的依据。第一位为之撰写《天一阁藏书记》的黄宗羲在洋洋洒洒的记述中也未曾提到。最早提到的是撰写于乾隆三年(1738)的《天一阁碑目记》。全祖望在记中写道:“阁之初建也,凿一池于其下,环植竹林,然尚未著名也,及搜碑版,忽得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元揭文安公所书,而有记于其阴,大喜,以为适与是阁凿池之意相合,因即移以名阁。”全祖望的这一解释有一点令人生疑,即先有“天一地六”的建筑,再有偶然的发现而命名为“天一阁”,于情于理都不通。从范钦刻意安排“天一地六”这一建筑结构来讲,应先有命名,至少是在建阁之前阅读过《天一池记》碑拓,而不是在建阁之后。

范钦不仅仅读了《天一池记》,还应该读了郑康成注的《周易》,因为在《天一池记》中只有“天一生水”之说,没有“地六成之”之语,只有郑康成注的《周易》才有这两句话八个字。郑康成在《周易·系辞》下注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干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井,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井,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范钦作为科举出身的官员,自然读过《周易》,他对天一阁的设计和命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不是在建阁后“忽得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才命名的。(www.xing528.com)

至于后人常说的取《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作为一种概括也未尝不可。此种说法最早见于高宗弘历之《文源阁记》,其记云:“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命取其阁式,以构皮贮之所。既图以来,乃知其阁建自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阁之间数及梁柱宽长尺寸,皆有精义,盖取一生水,地六成之意。”于是这一简洁明了的解说便流传开来,直至今天。

天一阁的建筑初看极为普通,与江南一般民居无甚区别。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它是六开间,有别于寻常建筑的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这是“地六成之”观念的反映,而它楼上的一大通间,则是“天一生水”观念的反映。对书楼建筑最早的具体描述,是江南三织造之一的杭州织造寅著受高宗指派来天一阁调查后所作的汇报材料。其文短小精悍,颇能说明问题,不妨移录:

天一阁

天一阁在范氏宅东,坐北向南。左右残甃为垣。前后檐,上下俱设门窗。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共六间:西偏一间,安设楼梯。东偏一间,以近墙壁,恐受湿气,并不贮书。惟居中三间,排列大橱十口;内六橱,前后有门,两面贮书,取其透风。后列中桐二口,小橱二口。又西一间,排列中橱十二口,橱下各置英石一块,以收潮湿。阁前凿池。其东北隅又为曲池。传闻凿池之始,土中隐有字形,如“天一”两字,因悟“天一生水”之义,即以名阁。阁用六间,取“地六成之”之义。是以高下、深广及书橱数目、尺寸,俱含六数。特绘图具奏。

就是这样一幢形制普通的藏书楼,因为它的历史久远,因为它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神秘含义,后来不仅为皇家所仿造,民间也纷起效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