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一阁:嫏嬛福地的历史地位

天一阁:嫏嬛福地的历史地位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一阁“能久”的第二个原因是管理措施的严密和处罚的严厉。天一阁迄今已岿然独存了430余年,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在中国藏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楼的典范和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天一阁工作的马涯民先生在其《天一阁记》中曾认为天一阁在世界图书馆史上排名第三,遗憾的是未曾展开。由此使天一阁在世界图书馆史上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

天一阁:嫏嬛福地的历史地位

君子之泽,三世而斩。”中国古代藏书楼大多不数传而散,而天一阁至清初黄宗羲登阁,“从嘉庆至今,盖已百五十年矣”,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开始探究它“藏书久而不散”的原因。黄宗羲认为,“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强调了世守精神,但未曾展开。到了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因建筑皮藏之所,对天一阁何以能久也十分关心。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谕中云:“闻其家藏书处日天一阁,纯用砖甃,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在《文渊阁记》中云:“既图以来,乃知其建自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阁之间数及梁柱宽长尺寸皆有精义,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并认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为“压胜之术,意在藏书。其式可法”。故“书楼四库法天一”,皮藏《四库全书》的七阁均模仿天一阁。乾隆分析天一阁能久远的原因,重在建筑结构所具有的“压胜之术”,显然未找到点子上,但显示了他对天一阁“能久”之原因的重视。

第一个全面、系统分析天一阎“能久”之原因的是嘉庆年间曾任浙江学政、巡抚并多次登阁的阮元。阮元认为天一阁之所以“能久”,原因有三,“不使持烟火者入其中,其能久一也。”图籍的损坏,除禁毁、兵燹、变卖、借而不还、失窃等人为因素外,自然灾害也是造成藏书亡佚的重要原因,而火灾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国家藏书和私人藏书毁于火灾的史不绝书,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天一阁由于“构于月湖之西,宅之东,墙周围,林木荫翳。阁前略有池石,与阛阕相远,宽闲静谧”,且“烟酒切忌登楼”,消除了自然灾害因素中最严重的隐患。天一阁“能久”的第二个原因是管理措施的严密和处罚的严厉。阮元认为“司马殁后,封闭甚严,继乃子孙各方相约为例,凡阁厨锁钥,分房掌之。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不开锁”。由于阁书为家族公有共管,相互制约,个人难以处理,同时又有严厉的惩罚措施。阮元首次在文献中记录了天一阁“禁约”:“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厨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阮元由此得出结论:“其例严密如此,所以能久二也。”以上两点是从管理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而制度是人订的,需要人的遵守,否则就是一纸空文。至阮元登阁时,范氏子孙在功名、学识方面尚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能遵守古训,维护藏书。阮元认为:“范氏以书为教,自明至今,子孙繁衍,其读书在科目学校者,彬彬然以不与祭为辱,以天一阁后人为荣,每学使者按部必求其后人优待之。自奉诏旨之褒,而阁乃永垂不朽矣。其所以能久者三也。”这是阮元多次登阁、认真分析的结果,到目前为止,对天一阁“藏之久而不散”原因的分析,尚无从根本上突破阮元的三点论。

天一阁迄今已岿然独存了430余年,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在中国藏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楼的典范和中国藏书文化的象征。至于天一阁在世界图书馆史上的地位,也早有人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天一阁工作的马涯民先生在其《天一阁记》中曾认为天一阁在世界图书馆史上排名第三,遗憾的是未曾展开。1996年12月在天一阁召开的天一阁及中国藏书文化研讨会上,由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黄宗忠教授主持的课题研究组提交的报告认为,天一阁是亚洲现存历史最久、连续发展并保存原貌原样、具有独立实体的图书馆,同时也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由此使天一阁在世界图书馆史上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www.xing528.com)

天一阁论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