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结果:青少年运动健康传播模式的基本假设

研究结果:青少年运动健康传播模式的基本假设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以上相关理论,本研究认为,校内课下学生之间的人际传播即构成一个地方人际传播环境。由此笔者提出以下研究假设。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研究结果:青少年运动健康传播模式的基本假设

根据以上相关理论,本研究认为,校内课下学生之间的人际传播即构成一个地方人际传播环境。在“学校”这一社会子系统内部,具备某些属性特征的学生发挥着观念引领者的作用,这些观念引领者在某些方面与“意见领袖”存在相似性,即他们都可以对系统内其他多数成员施加影响,但不同在于,观念引领者所具有的影响力并非完全来自“信源”等他者赋能,而更多是来自其自身的自我赋能。此外,校内课下学生之间的人际传播过程亦可视为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学习过程,其中包含作为模仿者的学生,作为被模仿者的观念引领者,以及作为模仿内容的体育活动三个参与要素,观念引领者的影响力强弱亦可以通过四个学习阶段加以考察。由此笔者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地方人际关系渠道对青少年运动态度以及行为的影响,大于广泛的人际关系渠道,也大于其他大众传播渠道。

基本依据:这一假设主要基于相关理论以及前期研究成果的发现。罗杰斯的创新传播理论认为,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地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更有利。相对来说,大众媒介渠道相比人际渠道和本地渠道,对创新观念的早期采用者来说,比对晚期采用者更为重要。总体上看,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即时、迅速、广泛的长处,然后再使用人际网予以劝服,即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可以取得最大的传播效果。

拉扎斯菲也在经典的二级传播理论中提出,大众传播对人们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一个二级传播过程。来自大众媒体的影响首先到达意见领袖那里,意见领袖再把他们读到和听到的内容传达给受他们影响的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最初的研究以及后来E.卡茨(E.Katz)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影响人们的决定方面,个人联系比大众媒体更频繁、更有效。

此外,笔者通过前期研究发现,在青少年运动行为改变阶段,人际传播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并且这种影响主要发生在学生在校期间的课下时段。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课下时间,比如课间休息、自由活动等时段,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再配合开展一些有趣、新颖的创新体育运动或者体育游戏,以达到有效唤起青少年的运动兴趣、使之真正参与到运动中来、并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的目的。

假设二:青少年运动健康认知、态度、行为与创新运动项目属性特征相关。

基本依据:这一假设主要基于传播学核心理论之一的创新与扩散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的途径,大众传播可以较为有效地提供新信息,而人际传播对改变人的态度与行为效果更明显。同时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Herbert C.Kelman)研究了态度形成改变的情况,提出了三阶段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态度是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和改变的。其形成的过程一般分为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

假设三:运动健康传播中存在某些观念引领者,他们能对所处的社会群体产生认知以及态度行为上的影响。(www.xing528.com)

基本依据:这一假设主要基于对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的分析。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但同时他强调,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假设四:具备某些属性特征的观念引领者拥有较之于他人更强的影响力。

基本依据:这一假设主要基于笔者前期研究发现。研究显示,那些人际关系广泛、社会网络关系好的学生的观念领导能力更强,其次为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而并非是那些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由此笔者思考,是否存在类型学意义上的“传播领袖”,其特征属性具有某些共性?如果存在,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就可以有明确指向性地选拔这些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前期培训,使之熟练掌握运动游戏方法和规则,甚至引导他们学习一定的传播技巧,然后指派这些“传播领袖”在所在班级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假设五:不同属性特征的观念引领者在社会模仿的四个阶段存在影响力强弱变化。

基本依据:这一假设主要基于对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的分析。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和行为。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