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的划分标准,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心理健康的划分标准,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如此,心理健康至今尚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的若干论述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王效道主编的《心理卫生》提出了判断心理健康的三项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二是心理与行为的整统性;三是人格的稳定性。

心理健康的划分标准,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1.心理健康的划分标准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其标准并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体、精确、绝对。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划分,一般常用“常态”和“变态”或者“正常”与“异常”来表示。然而,心理健康与否、正常与否的界限又是相对的,正常与异常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正因为如此,心理健康至今尚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不过已有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心理健康标准的若干论述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并且具体地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王效道主编的《心理卫生》提出了判断心理健康的三项原则:一是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二是心理与行为的整统性;三是人格的稳定性。同时提出了心理健康水平的七条评估标准: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和道德愉快胜于道德痛苦等。

马建青主编的《心理卫生学》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①智力正常;②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④人际关系和谐;⑤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⑥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青少年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一般认为,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有如下六条。(www.xing528.com)

第一,与他人相似。年龄相仿的人的心理是应该相似的,差异应有一定限度,反映在想法、语言、举止、嗜好、服饰上,不要过分“与众不同”,使人“难以理解”。悬殊越大,心理不健康的程度可能越重。

第二,善于与群体交往。每个人都应把自己当作社会、集体一成员,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青年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培养互助合作、取长补短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性情孤僻,独来独往,置己身于群体之外,这种心理状态是不健康的。

第三,勇于面对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正确认识环境,创造机会,把握时机。屈服于环境而逃避现实,或超越实际而盲目乐观,这两种极端的心理状态愈明显,心理上的危害也愈严重,甚至导致病态。

第四,行为反应适度。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和程度各不相同,但敏捷者不可过度,缓慢者不可迟钝,如遇重要事件无动于衷,或为此整日愁容满面,吃不下睡不好,如坐针毡,都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不健康。

第五,思维合乎逻辑。心理健康的人说话办事专心致志、有条不紊。若一个人说话东扯西拉,做事条理不清,想问题总“钻牛角尖”,甚至时常前后相悖,凌乱无序,分不出轻重缓急,这也可被认为心理不够健康。

第六,谈吐有修养。语言最易显露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文雅礼貌、谈吐得体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若一个人要么常与人顶撞、争吵、高谈阔论,要么神经质、沉默寡言、词不达意,那么,其心理往往是不健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