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文化多样性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集

城市文化多样性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集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是大型文化企业的出现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确是“创意内容”的重要活水源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至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如何进一步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将中华传统文明进行现代化产业运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等问题受到热议。

城市文化多样性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集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文化形态层出不穷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都使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面临挑战。本文从上述两个视角切入,探求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从新兴文化形态的角度来看,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兴文化业态是高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产物,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支撑。文化以极大的包容度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如互联网产业、艺术金融产业等。这就要求文化创意人才不但要精通文化,更要懂多种领域的相关知识。目前,懂得如何将传统的文化转入市场,能将文化变为产业,既懂文化又懂经济,既懂开发又懂市场,既懂产业又懂法律,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用途的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学术型的人才并不多见。这也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

其次是新兴文化样式的出现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文化行业瞬息万变,伴随新兴文化产业出现了很多新兴文化样式,如网络小说写作、网络视频直播、微电影、微课等。这些新体验的出现也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兴的文化市场,体制外肥沃的培育环境更有利于文化创意人才获取源源不断的灵感、敏锐的市场觉察力,同时不断保持自身的竞争活力。目前我国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大多集聚在体制内,体制外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规模和总量都较为薄弱。但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文化行业的瞬息万变,尤其在新兴文化行业领域更需要更多的高端人才集聚在体制外。要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造就一批拥有扎实专业知识、具有艺术创造力、掌握现代传媒技术,深谙市场运作的专门人才,不断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完善文化创意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适应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需要,建立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打破体制内外文化创意人才区别划分,创建内外融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人才社会体系。

再次是大型文化企业的出现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现代大型文化企业的出现意味着文化创意人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创意、经营、管理、技术、营销等多个环节。拥有单一技能、知识面广的学术型人才并不稀缺,而既懂文化又懂经济,既懂开发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型、交叉型的高级管理人才则不多见。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应该多元化,我们应结合文化产业的实践,在对产业需求深入了解后,改革现有的落后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2.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是全球化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特别是在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通过发展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下,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在于制脑权,制脑权的落脚点在于优质的人才资源。由于受到文化多样性的冲击,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国际人才需要具备宽阔的国际文化视野、突出的外语水平等。(www.xing528.com)

其次是现代化对文化创意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与传统文化发展方式相比,文化产业以原创力为生命力,在当代与新媒体和互联网紧密相连,取得了非比寻常的创新发展。它对创新和创意的永恒追求,可以激发文化的创造活力,由此引发深刻的文化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确是“创意内容”的重要活水源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至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如何进一步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将中华传统文明进行现代化产业运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等问题受到热议。这对文化创意人才的文化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古通今、能够跳出书本推陈出新的现代人才才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互补。通过运用大量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发各类文化资源,不断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改造和提高,以创意产业联合带动科技和文化共同发展的共识。以文化创意为催化剂,充分调动历史文化资源,对文化创意园区与城市旧区进行改造。从传统文化资源到现代产业化的转化对各类文化创意人才有巨大需求。

【注释】

[1]吴非,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刘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文化理论。

[2]资料来源: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4-03-14)[2015-09-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3/14/content_8713.htm。

[3]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2010年8月发布。

[4]蒯大申:《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8—7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