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中国兵学,太平军的阵法及战术运用

近代中国兵学,太平军的阵法及战术运用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平军所使用的阵法,名目很多,但实战运用较多的仅牵线阵、螃蟹阵、百鸟阵和伏地阵数个。太平军的阵法运用多集中在冷兵器为主的时期,后期太平军装备火器渐多,作战趋向于散队战术,阵法运用渐少。(二)螃蟹阵这是太平军作战中运用最多的一种阵法。(四)伏地阵这是太平军由退却转入反击的一种有效阵法。咸丰五年四月,陈玉成于湖北随州平林市、五里墩大败清军,阵斩西安将军扎拉芬,采用的就是“回马枪”战术。

近代中国兵学,太平军的阵法及战术运用

太平军所使用的阵法,名目很多,但实战运用较多的仅牵线阵、螃蟹阵、百鸟阵和伏地阵数个。太平军的阵法运用多集中在冷兵器为主的时期,后期太平军装备火器渐多,作战趋向于散队战术,阵法运用渐少。与湘军相对照,可以看出敌对两军在阵法运用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牵线阵

这是太平军战时行军时所采用的一种队形。太平军每次行军:“必下令作牵线阵行走,每两司马执旗一面,后随二十五人,百人则间卒长旗一面,五百人则间旅帅旗一面,二千五百人则间师帅旗一面,一万二千五百人则张军帅旗一面。其军帅监军总制,皆乘舆马随行,一军尽一军即续,宽路则分双行,狭路则单行,肩相挨,足相蹑,鱼贯以进,斩然不紊,贼众数万,诚有首尾蜿蜒二三十里之时。……此二三十里中,但有官兵迎剿追击,首尾蟠曲钩连,顷刻坌集,可以相救。每与官军接仗,势果不支;贼目敲金,方准奔窜。然仍遵牵线之令,此时路宽,虽十行二十行可也,但不得斜奔旁逸,亦必鱼贯而退,挽手急趋,官军往往追之不上,及见其队伍不乱,亦未敢穷追。贼知一溃被歼必多,故互相携手,犹能以人众势聚拒我,此牵线阵之所以始终不易其制也。”[17]可以看出,该阵基本为常说的长蛇阵,但士兵要手挽手,除强制连成一线外,似还采用了有更强约束力的办法。无论处在何种情况,所有士兵均需严格按号令行动。这样做的目的,是在行军途中若遇敌军袭击,可以保证不会因一处所挫而全线溃败。

(二)螃蟹阵

这是太平军作战中运用最多的一种阵法。主要是通过迂回包抄,断敌后路,阻敌增援,配合正面进攻部队达到包围敌军的目的。运用该阵时需要左、中、右三队配合。“螃蟹阵者,乃贼中三队平列阵也。中一队人数少,两翼人数多,形似螃蟹,故贼中创此名目。……贼军平列视我军分几队,即变阵以迎战。”[18]如敌军仅左右两队,即以中队分益左右,亦为两队。如敌军前后各一队,则合左右翼之前锋为一队,以后半与中一队合而平列,以为前队接应。如敌军左右何队兵多,则变偏左、右翼以与之敌。如敌军分四五队,则亦分为四五队,次第迎拒。其大阵包小阵法,或先以小阵拒敌,后出大阵包抄;或诈败诱追,伏兵四起,以包敌军。其临阵指挥之权,则操之主官;其进退开合,则视大旗,全军数万众,略无参差,提纲挈领,深得以简驭繁的妙用。

(三)百鸟阵

此为小阵队形,以25人为一小队,分百数十队如百鸟星罗棋布,使敌惊疑不定,摸不清太平军之多寡,难以选定攻击突破点。当敌犹豫不决之时,太平军乘机对敌发起进攻,每能取胜。据《粤匪犯湖南纪略》载,太平军“最好用分截之法,阵号老鸦。四散漫立,枪炮不能多伤。我兵稍聚,贼旗一动,变为盘蛇,便团团围住矣”[19]。这里所说的“老鸦阵”,即百鸟阵的异名。

(四)伏地阵

这是太平军由退却转入反击的一种有效阵法。《贼情汇纂》记载,太平军若“遇官军追剿,至水穷山阻之地,忽一旗偃,千旗齐偃,瞬息万人数千人,皆贴伏于地,寂不闻声。我军急追,突见前面渺无一贼,无不诧异徘徊,疑神疑鬼,贼贴伏约半炊之顷,忽一旗立,千旗齐立,万人数千人风涌潮奔,呼声雷吼,转而急趋,以扑我兵。我兵一疑不释,又增一疑,而益以一惊,其不转胜为败者鲜矣”[20]。后期,太平军拥有的洋枪洋炮渐多,也开始聘请外国人担任教官,教练枪炮的使用和阵法。呤唎说:“我们每天分出一部分时间去教练太平军兵士炮术,或教练太平军兵士操演一种中西参半的阵法。”[21]

除阵法外,太平军还有针对不同目标或地域的作战方法,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种:(www.xing528.com)

(一)“穴地攻城”法

这是一种攻守城战法,即开掘地道至城墙下,埋装炸药,引爆轰塌城墙,士兵乘势攻入城内或阻止敌方进攻己城。太平军尚在湖南道州时即已成立“土营”,专门担负穴地攻城作战任务。除一般在地道中单层埋雷外,还创造出双层埋雷之法。如咸丰四年(1854)在进攻安徽庐州时,太平军即采用双层埋雷法,上层地雷轰发后,在守军抢堵时,下层地雷又炸,轰开缺口,太平军乘势攻入城内。湘军也以开掘地道辅助攻守城,因此,围绕城池的开掘与反开掘成为安庆和天京之战中交战双方的重要作战形式。如在天京之战中,守城太平军用迎挖地道的办法破坏湘军的地道。同治三年(1864)六月,清军于金陵“神策门地道一处已透月城,抵老城下。贼抄挖至月城边,更在我地道之下,昨晚遂自用火药轰倒月城,将官军地道进路压断,官军在地道内者压死八人”[22]

(二)伏击战术

即在敌必经之路,设下伏兵,待其进入伏击地域,向敌人发动攻击。《贼情汇纂》中说:“贼中一味讲求埋伏,有剪尾、冲腰诸法,贼每出队,或预伏一军于我兵之后、我兵之左右,当酣斗时,非潜出剪我之尾,即突出冲我之腰,我兵惊顾,亦每致挫。”[23]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自广西永安突围后,于三冲地方伏击尾追之清军,毙敌总兵以下数千人,采用的就是伏击战术。

(三)“回马枪”战术

即与敌交锋时,假装败退,诱敌追击,当至有利地形处,忽反戈回击。其打法是,太平军“与官兵交战时,约十余合之后,故退二三十步,复一拥而进,谓之‘回马枪’。贼每战皆施此计,视官兵稍败,则左右之军追上,两军一合,后军随后一围,如连环之式,用长矛混战。大约贼之阵势,皆不出一分一合之法。倘左右有接应之兵,由中一击,其围自溃”[24]。咸丰五年(1855)四月,陈玉成于湖北随州平林市、五里墩大败清军,阵斩西安将军扎拉芬,采用的就是“回马枪”战术。

(四)“惊营”战术

这是太平军在夜暗条件下袭扰敌军的一种战术。《贼情汇纂》对此作了具体叙述:“如惊旱营,必遣数骁贼乘马,各怀火球数枚,密藏火种,更以慓贼百人随之,携带鼓角旗械,衔枚急走,约距我营数里,则伏于暗陬,俟三更后,数骑贼直驰,抵我土墙,踩鞍攀登,各撒火球,烧我帐房,必有四五处燃着,当阖营惊扰之时,数里外百贼遥见人起,则鼓角齐鸣,飞奔我营,昏夜不知贼之多少,往往致溃。”[25]咸丰五年(1855)初,西征太平军在九江湖口之战中,就采用这种惊营疲敌战术。每夜出动部队千余人,手持喷筒火球,大呼惊营,使得湘军彻夜戒严,不敢安枕。[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